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 > 镇海区特产
镇海区民俗文化
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宁波地方曲艺中的一个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曲种。流传于镇海及宁波城区一带,追溯渊源,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蛟川走书老艺人口传,约光绪年间,一个住在镇海县城小南门名叫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的蛟川走书艺人,因所住小南门拱形城墙上刻着“蛟川”二字,遂以此为名,称“蛟川走书”。早期蛟川走书仅一人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也无后场和唱,艺人只用两只酒盅,一根竹筷,有节奏的敲打,自唱自和。抗日战争前夕,逐渐演变成以一唱一和的形式,在庙宇、祠堂或晒场地用木板搭成一个小平台,演唱者开始用静木、纸扇、手帕等作小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打出有板有眼的节奏,并在落调时用清口唱和“哎哎哩啊”的基本调。抗战胜
招宝山风物传说
屹立于甬江口北岸的招宝山,山不高,仅80余米,也不大,约30多公顷。然踞江控海,形势险要,有史以来就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著名的海防隘口和浙东沿海著名风景点之一。宋人陈允平曾有诗叹招宝山:“宇宙初开辟,何神立此山,中流天柱石,大地海门关。”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则直接说它是“形胜千年等玉关”!不仅如此,千百年来,在小小招宝山四周的两三平方公里范围内,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有关招宝山的许多动人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展示出招宝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绵长的文化承袭,使招宝山的魅力和精彩更壮观。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招宝山相关的传说、故事就有近百篇之多。
庄市长面制作技艺
在宁波许多传统特色饮食中,庄市长面(又称糖面、束面等)以其制作精细和独特的咸甜风味而远近驰名。据称清朝末年就开始在民间被产妇、体弱、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所喜爱,说是能催乳和调养身体,多数刚生育妇女在坐月子期间约需吃60-70斤。同时它也是当时民间的一道著名的风味点心。最红火时,庄市范围内的大小商店和宁波的一些大南货店里,都有该长面售卖。随着宁波帮人士外出奋斗创业,庄市长面也被带到了上海、杭州、武汉、香港、台湾等地,如当时光在上海比较出名的庄市长面店就有“上海三阳”、“邵万生”、“天福”等三家老字号,店址都位于最繁华的南京路附近(现已无存)。庄市长面属于纯手工制作,过程繁杂,又十分讲究,做成的长面需
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
几百年来,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地处我国万里海疆前哨的浙东镇海口的各族人民,在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反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感天动地的传说和故事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就是这些传说和故事的弥足珍贵的记录。镇海口的海防历史源远流长,从目前搜集情况来看,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的产生、流传和演变,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的抗倭斗争,接着有清代的抗英、抗法,以及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等等内容。直至如今,还为许多镇海人所耳熟能详和津津乐道,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在当地的各中、小学,更是为讲解员或学生所熟知。镇海口海防历史故事的流传地区,除了原镇海县(含今镇海、北仑区)域外,还广泛流传在舟山群岛、
澥浦船鼓
澥浦早在600多年前就是浙东著名的渔、盐重镇,据传《澥浦船鼓》始于清中后叶嘉靖年间(公元1810年)前后,也有说是此时已经盛行,其创始者传说为当地渔民与外地迁此定的渔民合力所为,这是一种集打击(鼓)乐、船型道具舞、民歌小调三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浙东渔区风俗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先是为当地渔民们出海捕鱼(俗称“开洋”)前祭祀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以及在捕鱼归来(俗称“谢洋”)庆贺满载而归、抒发情感时所专用,后才融入庙会以及社会各项节庆活动,极受人们喜爱。建国前的船鼓,多用竹条先制扎成船形,饰以松柏枝叶或花草、土布幔等,中置一小堂鼓,表演者均为男性渔民(旧时风俗,严禁女性参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