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 > 平阳县特产
平阳县民俗文化
十五巧板
十五巧板,是在七巧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智力玩具,由清同治年间童叶庚发明,又名“益智燕几图”。燕几图,由宋绍熙年间(1194年左右)云林黄长睿创造,既作娱乐,又可供古玩陈列,最初主要是文人闲居时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为拼图巧板智力玩具。十五巧板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它有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活跃形象思维,启发智慧,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出生在平阳县昆阳镇的梅圆先生(又名陈方),从1961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巧板拼图艺术的研究中,近五十年来孜孜不倦,共得图2000多幅。经过长期的实践,梅圆先生悟出了许多拼图的规律,他的作品在提高和丰富巧板表现力方面,迈出了
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小扁鼓。清光绪年间,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弹出的“当、当”声音启发下,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牛筋琴。牛筋琴问世后获得全面推广,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着牛筋琴,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现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琴弦以牛筋为原料经过选、锤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鳌江镇金可春作坊生产的“金发盛号”牛筋弦最为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琴架材料为梧桐板和红硬木,包括削木、装框
太平钿剪纸
太平钿剪纸是浙江省平阳县很有特色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2007年6月9日文化遗产日,它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钿剪纸的外观有方有圆,以寿桃形、波浪形相间居多。处在字样当中的大多为铜钱图案,也有花环形图案,或字样当中还有字样,如“鱼水千年合”当中是“合”字;也有字样当中无图案,即整张太平钿剪纸全由字样构成,字样按上下左右中的顺序排列。太平钿剪纸作品大多只使用一次,用完即毁,保存较少。也有作为收藏的,特别是技艺高的剪纸艺人的作品常被人(以妇女居多)讨要收藏,当成剪纸的样本,所以平阳太平钿剪纸能够世代相传,部分作品被保留了很长时间。时俗变迁,传统节日趋淡,太平钿剪纸的用途锐减,与人们
平阳鳌江迎龙
平阳鳌江迎龙,俗称“划大龙”。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长十余丈,龙嘴中衔有龙珠。龙头旁边向后横,龙眼像盏灯笼。龙角在上,弯曲着像条蟒蛇,后面是龙头颈。由龙颈向上望,在龙的上唇的反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俗传每年春节划过大龙,这杨老爷会保佑人发平安,渔业发达。在龙头的后面,是一条长段波浪式的龙身,和龙头隔开五六丈。龙身分十六段,每段的背上有一盏灯。再后边是龙尾,大龙前后有百余人抬扛着向前移动。过村走巷,每停下就祭祀一番,有参龙者敲着大鼓演唱吉祥颂词。最后把龙整个捆在板凳上,用火烧掉,谓“送龙上天”。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平阳头发吊灯中“发”是发财的发、“灯”在闽南话中与“丁”谐音,合起来有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制作技艺传承近120年,现仅平阳马必重一家怀此绝艺。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用纸、络麻秆制成,反映典故、传说,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头、手、脚等部位,在灯座下木炭火(或用电风扇)产生的气流带动下有条不紊地旋转,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腾蛟牛肉羹
腾蛟牛肉羹是平阳一绝。牛肉羹有两种,一种是牛板筋,一种是牛肉碎,汤是老汤,佐以胡椒、酸醋,撤上香菜,味是酸辣爽口,闻之口涎长流,吃之汗渗满颜。过去,有专门的小贩,挑牛肉羹担走家串户,每来孩子们都围成一团,也有几个年长闲汉子,个个捧上一碗,吃得大汗淋漓。
平阳白鹤拳
【平阳白鹤拳】平阳县平阳白鹤拳,又称鹤拳、鹤法。相传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顺治年间首创。清嘉庆年间,白鹤拳传入平阳麻步雷渎,至今将近二百年历史。鹤法是平阳、苍南一带对白鹤拳的俗称,它是白鹤拳中的一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白鹤拳拳师温简永与其徒弟黄邦岩、温端贵、温从策等7人编绘擒拿108步的图册,拳套(摘要)56路的文本。1970年,温简永之子,温端坚系统整理并编写了《白鹤拳》一书,为白鹤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白鹤拳是一种对抗性拳法,白鹤拳流派与旁支新拳种主要有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等。鹤法有拳母、花拳和拌拳之分,共有56套路。它以“八路拳”为主,“三正”为基础,“三变”为基本功。三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