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十堰市特产
十堰市民俗文化
伍家沟民间故事
伍家沟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落,毗邻丹江库区,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该村因此被相关机构命名为“民间故事村”。伍家沟民间故事传承状况与河北耿村齐名,民间文艺界有“北有耿村,南有伍家沟村”的赞誉。伍家沟地处武当山的褶皱里,较为封闭,故而原生态的作品较多,如武当山的传说、陈世美的传说和有关本乡本土的传说等,都是当地所独有的“土产”。这些传说源远流长,如《人狗成亲》
武当山宫观道乐
武当山宫观道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歌、舞、乐一体的表演形式,依体裁形式可分为“韵腔”和“牌子”两大类。根据演奏场合、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将“韵腔”分为“阳调”、“阴调”两类;“牌子”分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类。常见器乐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诵曲牌有【普供养】、【斗老赞】、【王母赞】等。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始建五龙祠,自此以后,道教的正一、全真等教派先后来山开宗布道,历代高道名师也相继在此隐居1,长期的宗教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资料。武当山宫观道乐既保留了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又具有多教派音乐混融的风韵,而且各类韵腔与法器牌子俱
吕家河民歌
吕家河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的汉族民歌。该村位于武当山风景区,由于地形闭塞而留存了大量的原生态的汉族民歌曲目和民歌歌手。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民歌村、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的汉族民歌按内容可分三类:阴歌、阳歌和长篇叙事诗。吕家河民歌的曲调十分优美,既有江南小调的缠绵,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调的圆润,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吕家河民歌源远流长。《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雎》为《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至今流传在吕家河一带,有一首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的唱词是:“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
郧阳凤凰灯舞
郧阳凤凰灯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凤凰灯舞表演形式,又称玩凤凰、凤凰舞,起源于鄂西北十堰市,郧阳是十堰市的古称。凤凰灯的表演按照“百花拥凤出巢――凤凰游园-凤鸣――凤凰寻花――凤凰戏牡丹――凤舞――凤凰理羽――凤凰打盹――凤凰展翅——凤凰朝阳――凤凰点头――凤凰回巢”等程式依次进行,古朴典雅,舞姿优美,翩翩起舞,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热烈豪放,并配以独特风格的凤凰灯曲调,激越欢快,凸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专家介绍,郧阳凤凰灯是楚人崇凤的活化石,具有多种类本土文化综合特性和汉民族文化特征,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唯一的灯舞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研究和艺术价值,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凤凰灯用竹
竹溪山二黄
山二黄是湖北省十堰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底蕴深厚的庸巴文化,是灿烂的5000年汉文明的文化瑰宝,竹溪山二黄就是汉民族的文化宝库存藏众多的璀璨夺目的文化珍宝之一。竹溪县地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四省交汇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武当神戏
武当神戏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汉族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的音乐营养,使之演化成为当地独特的汉族传统戏曲种类,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主唱大本头戏、连台本戏,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唱功见长。目前,武当神戏已挖掘整理30余个剧目、9腔24调。2011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王氏家族世代喜爱戏曲,加之家产大,有养育戏班的基础。明天启四年(1624年)前后,王鸣凤的三个儿子(王应天、王应武、王应丙)引进了“调子戏”戏班,王家财力雄厚,戏班便成为王家的私家戏班,“调子戏”也世代留存下来。青塘村是武当山北神道香客集散地之一,又是武当道教建筑就地取材的后勤材料基
房县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歌是农耕时代人们在生产劳动、采药、打猎的过程中,以歌取力、以歌解闷、以歌助乐的娱乐形式。它是民歌的一种,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在十堰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薅草锣鼓歌当数房县薅草锣鼓歌。房县薅草锣鼓歌旋律优美,激越粗犷,唱腔独特,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的特点。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传承不同和地域差异,形成了很多流派:以门古寺、九道、桥上、化龙堰、青峰、大木厂、上龛等乡镇为主要区域,各有特色,有的薅草锣鼓歌是歌师世代相传的古本,有的是由神话戏剧情节演化的,有的是歌师即兴创作的,包括歌师之间相互的挖苦、调侃、幽默、凑趣等,内容丰富多彩。
尹吉甫民间传说
尹吉甫,房陵(今房县)青峰人,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即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1为太师。周宣王还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中,有尹吉甫的大量文化遗存。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成为后世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特别是房陵历朝历代1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
房陵锣鼓歌
房陵锣鼓歌遍布在千里房县的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尤其是在门古寺镇、桥上乡、上龛乡、九道乡等高山地区,流传的房陵锣鼓歌最为历史悠久。房陵锣鼓歌的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房陵锣鼓歌包括阳锣鼓、阴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类。锣鼓歌是房陵民歌的主题歌。由于大部分民歌是以锣鼓为伴奏乐器,所以唱起来声震山野,给人一种粗犷豪迈、气壮山河的感觉!房陵锣鼓歌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民间传说、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忠孝节义、工匠技艺、占卜禁忌等各个方面。
均州吹打乐
武当山下的古均州(今丹江口市)自战国始,就有了吹打乐。多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后,武当道教达到鼎盛,均州吹打乐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后又随着南阳、襄阳、郧阳土生土长的“三阳”民乐的逐渐成熟,均州吹打乐从体系上更加规范,成为武当山乃至毗邻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广为流传的民间吹打乐。均州吹打乐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均州吹打乐包括三大类别、七大品种。均州城位于武当山下。自战国迄汉朝,武当山已是中国宗教活动场所,自那时起,武当山就有了吹打乐。到了唐朝,道教的法事、道场、打醮等活动吹打形式很多,均州吹打乐多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后,武当山道教达到鼎
竹山县饮食文化
喝茶以县城、溢水、宝丰、擂鼓、官渡、上庸为甚。竹山县城居民和县西集镇有闲阶层人士早起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沏茶。解放前仅有少数地区产茶,茶叶鲜叶经手工炒制成绿茶。饮茶者惯用陶土小壶、陶土杯作茶具。饮茶费用颇大,富裕户常年饮茶,农产只在节日或宴请客人时饮茶。解放后,竹山茶叶生产遍及全县,县内自给有余。制茶工艺精湛,所产绿茶颇有名气,嗜爱饮茶者遍及全县。栽秧酒栽秧时节,人们相互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前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届时除正餐以丰富的酒肉招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品(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用。较富裕的农户还设宴邀请近邻、本家、
竹山民间习俗
开业庆典开业时要举行仪式。一般都要张灯结彩、贴对联、鸣放鞭炮、挂匾受礼、宴请宾客。店内张贴“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等条幅。多数商号雇有店员(营业员),其规矩同手工业者收徒大体相同,初期不给工钱,只管吃、穿、住,终日在店内劳动。3年期满留用,通过面议(多通过中人)支付工钱。具有才华的雇员,店主又信任其品行的,往往被委以重任,派往分店管事或当店主的总管。更具活动能力、善于经营理财者,被派往老河口、武汉等地栈房坐栈,管理进出货物。年终各分店及坐栈人员都齐集商号举行团拜活动。其中生意兴隆、获利多的商号,大摆酒宴以示庆贺。有的店主还要按店员的职务、能力、贡献大
竹山特色文化
隐逸文化一千六百年前,陶渊明以其诗人式的优雅与空灵,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从此“桃花源”便成为国人心中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精神家园。地处秦巴腹地的竹山,因为历史上曾置设武陵县、南山有村名桃源等诸多因素,竟与人人神往的“桃花源”沾上边儿。近年来,央视来作过“探索发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来探过源,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刊发信息数以万计,各路徒步探访者更是络绎不绝,大有一路走红之势。2006,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均认为竹山县官渡镇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十分相近,无论从自然生态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这里都神似桃花源原型。原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历史文
房县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国度,酒文化源远流长。而房陵(今湖北省房县)的酒文化基本上和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同步,虽然有许多个性,但共性是主流。中国是酒文化之邦,中华民族又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皎皎者。因为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管任何种族都会和饮食文化紧紧连在一起。饮食文化的文明程度又和附着的民族紧紧的连在一起。因此,中国的酒文化享誉环宇,声名远播。那么,酒是怎么来的呢?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都还处在巢栖穴居的生活状态,主要是靠狩猎和采野果来充饥。为了预防青黄不接、雨雪雷电的恶劣天气,在野果盛产时就多采了一些用于贮存。我们知
向坝民歌
向坝民歌(竹溪民歌)涉及竹溪县15个乡镇,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竹溪花鼓、竹溪丧鼓等表现形式。2003年,竹溪县有关部门出版了《向坝民歌集》;2005年,竹溪县向坝乡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省级民歌之乡”。向坝民歌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对唱主角一般是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鲜明个性。向坝民歌,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内容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意愿;在形式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和艺术创造。从古至今,它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向坝民歌靠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