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新北区特产
新北区民俗文化
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清末民初在全国影响很大,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勇于创革新中医教育,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孟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北朝时就出了齐梁两代10余位皇帝和30余位宰相。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南北沟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孟河镇北临长江,而改名孟河。作为水上交通要道,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亦逐渐繁荣。至明清时期,常州文风兴盛,文人辈出,涌现出了有全国影响的学派团体,如著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医
唱凤凰
凤凰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唱凤凰是流传于常州新北区春江镇沿江一带的传统曲艺形式。生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旧时下滩地区新春时节,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一群群唱凤凰的民间艺人走村穿巷,挨门挨户地即兴说唱。艺人们一人架着彩色纸凤凰,另几人敲锣打鼓,站在主家门前,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所唱都是吉利、喜庆和美好的祈望及祝愿。唱至主家喜笑颜开,酬以零钱或其他物品。故而,唱凤凰亦是旧时,贫苦艺人为讨生计而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唱凤凰唱词通常为四句,也有六句、八句。四句型的,一般一二四押韵。唱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充满乐感。内容上到天文、地理,下有民俗风情、为人之道等。现时的唱凤凰唱词,除了传统唱词,又不断增添了
浦河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工艺、技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在我国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经有过多次的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是用于军事目的。及至唐代,传入民间。常州新北区西夏墅的浦河风筝制作工艺、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清末始,浦河的百姓就有喜爱扎制风筝、放飞风筝的习俗,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使之成为一项独特的乡土民俗活动。风筝,在民间俗称为“纸鹞”、“鹞子”。浦河风筝以品种花色多、个体大而闻名遐迩。浦河风筝的种类有:龙鹞、蝴蝶鹞、八角鹞、美人鹞、双蜈蚣鹞、宫殿灯鹞、亮月鹞、蝙蝠鹞等近百余种。浦河风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龙鹞。龙鹞有408节,长达25
太平龙灯
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肖巷村,是齐梁两朝兰陵之后裔萧崇道宜居所在地,亦是太平龙灯的发祥地。太平龙灯活动始于1644年(清顺治年间)。当时战乱频繁,加上天灾,百姓生活困苦。肖巷东湾村人以八卦阵中文王卦为阵势,创立了太平龙灯,以此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民生安康。故龙灯队取名“肖巷太平龙灯”。太平龙灯队队员均是罗溪镇谢氏家族后代,他们仰慕东晋时期明相(谢氏始祖)谢安。谢安虽为文官,但自幼熟读书,在淝水之战中以八卦阵布兵创下8万对80万以少胜多的显赫战例。谢姓后代一直以此为荣。所以太平灯队以八卦阵为主的阵势,有缅怀谢安之意。在服装设计上,也因为当年谢安殊死一战时士兵着白色战袍,龙灯队成员均穿带有八卦图案
万绥猴灯
万绥猴灯是常州地区一种具有古老历史内涵的传统舞蹈。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因永嘉之乱,汉代名相萧何的第20世孙萧整,带领族人从山东迁居到苏南常州万绥镇。萧氏家族在万绥定居后,人脉兴旺,从这里不仅走出了以萧道成、萧衍为首的齐梁两个朝代的15位皇帝,一大批书写中华历史的文臣武将学士,而且还在万绥建造了许多象征皇权的建筑及寺庙、寺观,由此,形成了一批独具皇家宫廷文化和南北方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传统艺术。万绥猴灯就是当年萧整携族人迁居万绥带来的传统舞蹈形式。迁居前,萧整位居淮阴令,为保护家族成员的安全和处于自卫的需要,萧整组建了以家族男青年为主体的萧家军,聘请武师,传授武功,组织操练。迁居万绥后,萧家军
春江江鲜烹饪技艺
新北区春江镇位于长江之畔,江中有录安洲岛。江边有滩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就是优质鱼类活动的区域。一年四季之中,随着潮涨潮退,刀鱼、鲥鱼、鮰鱼、河豚、江蟹等30多种江鲜源源不断上市。河豚、刀鱼、鲥鱼称为“长江三鲜”,以鲜、嫩、美闻名于世。江鲜的鲜美,令人回味无穷。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吃长江江鲜便风气盛行。在漫长的岁月中,春江临江的渔民根据自身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形成了一整套江鲜饮食习俗,尤其是对江鲜的烹制技艺的日臻完善,颇具地方特色。“拼死吃河豚”就是大文豪苏东坡在常州任团练副使时所言,更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佳诗绝句流传于世。时至今日,每逢初春季节,外地食者便接踵而来,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