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郴州市特产
郴州市民俗文化
临武傩戏
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俗称“神狮子”。相传为油湾村17世祖王思能于明成化年间,在从师学习傩祭作法的过程中,有所创造丰富。而后油湾村的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一代代心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临武傩戏。临武傩戏现存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历史上的油湾村由于偏僻封闭,交通不便,单一的农耕生产方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活环境,使临武油湾村傩戏世代相传,流传至今。2008年,临武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像各地的傩戏一样,临武傩戏剧目附着在傩祭仪式之中。这种傩祭,当地人称之为舞“神狮子”,主要通过村落、家族或个人1、还愿来祈求
嘉禾花灯戏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嘉禾花灯戏,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它流传于湘南以及广西梧州、粤北地区。因别具特色的嘉禾民歌、伴嫁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对湘南花灯戏的形成影响颇大,故以嘉禾花灯戏为湘南花灯戏的主要代表。湘南花灯戏流布于舂陵河流域的嘉禾、桂阳、宁远、蓝山、新田、临武、郴等县市的广大城乡。2008年,嘉禾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花灯戏的历史】嘉禾花灯戏最早起源于田间歌舞,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据《衡湘稽古录》载:“《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淇田即骑田岭
临武特色祁剧
临武特色祁剧流传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临武县地处湘南边境,郴州市西南部。分别与北湖区、桂阳县、嘉禾县、蓝山县、广东连州市接壤。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属亚热带季节性湿润气候区。是远近闻名的“祁剧窝子”。2008年,临武特色祁剧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山水临武,舜帝曾授民耒耜,教民稼穑,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元素与临武本土文化相互渗透,与代代相承的质朴民风融为一体,历久弥新。正是这种独特的山水神韵和文化浸濡,为祁剧在临武的生根、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祁剧自清朝道光年间从祁阳传入临武,几经兴衰起落和筱玉梅、伍福秋、张汉华等老一辈祁
宜章夜故事
宜章夜故事是宜章县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间,或单家独户,或多户联合,或以群团、单位组织装演夜故事。“故事”游展时,火把通明,爆竹轰鸣,锣鼓喧天,观看群众人山人海,万人挤街。1995年,湖南省省文化厅授予宜章县城关镇为“夜故事艺术之乡”;2010年,宜章夜故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章雄居湘南边陲,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地形、地貌构造奇特,成为中原与岭南往来、交流的要冲,古称“楚粤孔道”。除了南北官道通衢外,北有到郴州的“骡子街”,南有舴艋从玉溪通广东北江。据旧县志记载:“县处湘粤冲要,南北商货转输关键,清咸年间,水运僦舟,陆运顾夫,县城东
桂阳瑶歌
桂阳瑶歌是流传在瑶族的另一个分支——过山瑶当中的一种民间歌曲。桂阳县地处湖南郴州西南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县,千年古郡,桂阳的瑶歌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桂阳瑶族都是过山瑶,聚居在湖南省桂阳县的华山瑶族乡和杨柳瑶族乡一带。瑶族民众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大岭中,他们中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瑶族民间文化艺术——桂阳瑶歌,在生产劳作、男女婚恋等方面,都以唱瑶歌来消除疲劳,倾诉内心的情感。2008年,桂阳瑶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山里瑶人直接孕育着大山的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劳作中,用自己特定的语言、歌声倾诉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特别是在重大节庆习俗中,他们都用坐歌堂、对歌等
汉【三侯】祠重阳庙会
汉【三侯】祠重阳庙会永兴县塘门口镇西河汉【三侯】祠,地处耒水中游带,西邻桂阳县,南接郴州苏仙区,北与安仁、耒阳县相邻,北纬25°58′-26°29′,东经112°43′-113°95′之间。塘门口镇境内的汉【三侯】祠,座西南朝东北,面临滔滔便江,江水清澈碧蓝,祠后丘岗平地,树木葱郁,山水如画,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一块富有灵气的福地。汉【三侯】祠原称汉王庙,清代末叶大庙建成之初,主事信士们就议定为每年“九九”重阳为纪念【三侯】圣会节日,年年九九重阳之期照常举行,日久年深形成惯例,便成了省内县外的民间风俗。参加汉【三侯】九九圣诞庙会的人员遍布广泛,远有广州、福建、湖北等地,近
湖南昆曲
湖南昆曲,又称湘昆,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乃湖南昆曲的简称,与我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湘昆流行于我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明代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湖南,经过长期演变,形成具有山野气息的地方昆曲,盛行于以桂阳为中心的湘南一带。昆曲剧目丰富多彩,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载歌载舞,武功技艺卓绝,富于诗的意蕴、画的风采。昆曲进入湖南,对众多的地方戏曲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至今,我省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昆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崇高的声誉,最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资兴还盘王愿
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会处,属郴州市辖。全市除汉族外,还有瑶族、苗族、畲族、土家族、侗族、壮族、满族、布依族、蒙古族、哈尼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以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资兴市的团结、清江、连坪、龙溪、碑记、滁口、黄草等十几个乡镇,人口约5000人。其中大部分是过山瑶、平地瑶。过山瑶操“勉语”,尊崇盘瓠为始祖。口头传说与《过山榜》(即《评王券牒》)及族谱等民间文献均说:昔高辛氏时,盘瓠先祖御敌护国有功,被评王招为驸马,“迎引送入会稽山安居”,生下六男六女,皇上赐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十二姓。今资兴市过山瑶只有盘、赵、李、邓、黄、冯六姓,其中盘
汝城香火龙
香火龙流传已久,在湖南汝城县志早有记载,其南乡一带较为盛行,多在元宵佳节举行。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母龙”长度一般为七节,“子龙”长度一般为五节,用当地特制的“罗汉香”(约0.53米长)插满龙的全身。当夜幕降临时,以土炮三响为号,鼓输管弦乐器、花炮齐鸣,众人手持火把点燃龙身全部香火,抬龙出游。情景十分壮观。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玲珑茶制作技艺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东南边陲和三省交界处,座落在罗霄山脉南端。毗邻于革命摇篮井冈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巍巍罗霄、莽莽群山,造就了革命老区人民这块名优茶生产宝地。全县海拔高度低至294米的湘赣边缘,高至2042米的“八面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达479座,峰峦竞秀,形态万千,气势磅礴,极为壮观,有民谣云:“上有八面山,下有胸膛山,离天三尺三”,足见其高峻。县城海拔高达840米,为湖南之最。这里气候属南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5.4℃,夏天极端气温34.8℃,冬天没有连续5天低于0℃的天气,既无酷暑又无严寒,非常适宜其优质茶的生长。且茶树
油山皮影戏
一、项目简介:油山皮影戏主要分布在北湖区华塘镇、保和乡、同和乡一带,其核心地区在华塘镇油山村。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油山影人以牛皮为原料,用刮薄透明的牛皮雕刻人物,再涂上颜色。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人物造型独特见长。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油山皮影戏音乐唱腔委婉动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本地区花灯、对子调、花鼓、渔鼓等地方戏曲和民歌小调的精华,具有明显的湘南
大布江拼布艺术
大布江拼布艺术,起源于明,盛行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语言。其艺术特色是构图对称而饱满,用色大胆而奔突,造型简练而夸张,往往以平面构图为主,偶尔也会结合湘绣技法,使画面产生一些光影和立体效果。我们现在所说的拼布艺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只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时候,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们的衣帽鞋袜等物品都是自家缝制。在制作这些物品时,人们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出各种图案,这种技艺就是拼布艺术。当时民间非常崇尚这门技艺,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因而精品杰作不断涌现。近年来,有人收集整理出100
周礼古宴
“周礼古宴”是一个集礼仪、音乐、饮食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它将尊老、敬老、融和、有序等文化理念融于仪礼程式中,把迎客、安客、祈福、排座、民乐、演唱、菜肴、美食等以固定形式流传,是永兴乡间红白喜事重大庆典活动必遵的综合性民俗仪礼。“周礼古宴”仪礼分接客、宴客、送客三部分,仪礼班子由司礼、司乐、司厨三部分组成,板梁古村挖掘整理出这一非遗文化遗产后,受到了来自各方游客的青睐。
汝城故事会
汝城故事会,相传始于明朝,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这是汝城继香火龙之后的又一珍贵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厚坊(何氏)和津江(朱氏)两大家族世传,分别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展出。故事会,是汝城县独特的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艺术品味,主要反映古代戏剧和现代生活中所发生的典故、传奇或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属于脸谱化、服装化的娱乐戏,每台“故事”都能完整地表现一出传奇故事情节。
元宵米塑
安仁地处湖南省郴州市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有“神农故郡”的美称。安仁元宵米塑是安仁人们用来庆祝节日或喜事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做元宵米塑,俗称“琢鸡婆糕”,是千百年来,安仁人们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习俗。每年元宵节期间,全县无论城乡,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动手做米塑庆贺节日,主要表现用来祭祀始祖神农氏,供小孩娱乐,市场交易,小吃,收藏等;闲时,人们结婚嫁女、做寿、小孩子月满也要做元宵米塑祭祀诸神或作为礼品赠送亲邻好友以示庆贺。久而久之影响周边县市也形成这一习俗。元宵米塑历史渊源久远。一是相传远古时期,安仁的祖辈们为纪念始祖炎帝神农发明农耕文明的圣德,在元宵节始发兴起;二是据《安
桂东客家采茶调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赣边界、井冈山南麓,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辖18个乡镇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有林场。桂东客家采茶调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紧贴生活的舞姿,深刻而又真实的反映了桂东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桂东客家采茶调中,人类的繁衍生息,大自然的沧桑变迁,天文历法的演变规律,播种耕作的农耕技巧,民间的喜怒哀乐无不是桂东客家采茶调创作的元素构件。其内容知识的多元性,历史的再现性呼之欲出,桂东客家采茶调是当今研究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的活化石。在乐理表现之间,桂东客家采茶调紧紧依托客家方言中的抑扬顿挫和细腻柔和的别致背景,一以贯之的表现出
嘉禾狮舞
嘉禾狮舞历史悠久。嘉禾舞狮有毛狮、神狮两种。舞狮均在正月初一到十五进行活动。
安仁赶分社
安仁赶分社,祭药王神农,是安仁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大量民俗事象、传说、故事与重新建造的神农庙、堂、殿、庵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其进行的学术研究及考证也日渐增多,2006年,安仁赶分社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安仁县是湖南省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之一,迄今为止,安仁已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即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神农时代”的遗址——朝阳何古山遗址和安平司遗址。安仁县大部分乡镇都设有神农庙。安仁“赶分社”,最早是源自于“炎帝神农”在安仁“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的传说。相传,神农带领8名随从来到安仁豪山,尝百草、教民耕种;上山采药、为民治病,深
南福竹马
南福竹马,是我国汉族民间庆贺新春的习俗。约明末清初时,竹马戏传入湘南临武,至今仍留存并活跃于南福村。南福竹马角色三男一女,有“生、旦、净、丑”之分,着装为戏剧装,表演形式系装扮传统故事,演员分别唱一段戏文。表演中,丑角多小跳步,脚跟先着地,动作诙谐活泼。旦角行蝶步,仪态袅娜多姿。整个场面生动而充满童稚之趣,体现了吉庆祥和、人马同欢的节日场景。近年来,该节目多次参加省、市表演,今年代表临武县参加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参加郴州市第七届艺术节荣获二等奖。
鼎夏高跷
鼎夏高跷。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主要流传于鼎夏村。它的主要特点:男女小调演员立在上面扮演丑角和旦角,插科打浑,进行小调演出,内容多为传统的忠君家国故事,或结合新政策、时事,编出新段子。有时根据故事情节需要,小调演员还要在高跷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由于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故事内容,高跷很受农民朋友们喜爱,如果哪家有喜事,如添丁、升学、住新房等,主人均会请高跷班子进行演出,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同时高跷演员们也会在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时自发组织演出,不仅在本村演,有时还到汾市境内的其它村去串演。2014年鼎夏高跷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