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潭市特产
湘潭市民俗文化
青山唢呐
石鼓民间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其唢呐传人更是一代胜过一代,石鼓镇安乐村陈庆丰是石鼓唢呐的精英人物,1956年,陈庆丰与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创谱《哭懵懂》,并将此曲谱在湘潭县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时首演成功,获一等奖。同年年底,他们以湘潭地区代表队身份,参加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会演,《哭懵懂》节目再次获奖。随后,省会演领导小组将陈庆丰、朱梅江、左元和三人列入湖南省代表团成员,1957年他们带着《哭懵懂》曲目上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哭懵懂》被评为优秀节目,并代表全国进驻中南海怀仁堂作了汇报演出,当时1、1、宋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
湘潭特色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这一古老而通俗的地方剧种,一个多世纪以来,深深扎根在湘中腹地——湘潭这片热土上。湘潭特色(路子)的花鼓戏,其演出剧目、声腔分类、行当划分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但是,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间小调、地花鼓的熏陶;受本地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民性,开朗乐观、幽默、风趣个性和本土情怀的影响;受易华平民教育的“血性理念”;受湘绮文化的长期浸染;受周边地市,如邵阳花鼓、衡州花鼓等的渗透,使其在表演风格、演唱方式上又逐渐形成了自己以花鼓曲调为主,又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演唱特色。因此,更具地方色彩,彰显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湘潭特色的长沙花鼓戏的演出特
韶山山歌
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因舜帝南巡在此演奏韶乐而得名。温和柔美的“韶乐”与当地民俗日渐融合,从而形成了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的——“韶山山歌”。韶山山歌至今已流传了近千年,宋代诗人周行子在《韶山》中描述到:潇湘云水梦中来,犹记蓬莱进酒杯。歌罢远游人不见,玉箫吹月过东台······韶山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高腔山歌是人们在劳作时,用于振奋精神和解除疲劳,音调高亢、节奏性强,按字行腔。她有插田歌、扮禾歌、收工歌等。平腔山歌是人们在进行手工劳作和休闲时,用于调节气氛、增添乐趣,音调平缓委婉,如泣如诉,能讲诉一个很长的故事,包括爱情山歌、赞新屋、思郎君和民谣等。不管是高腔山歌还是平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