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永州市特产
永州市民俗文化
女书习俗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西部和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为邻,隶属永州市。江永女书流传于江永县的仅有两万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镇和铜山岭农场及周边的个别村落)一带。该县的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允山镇、黄甲岭乡等地历史上也曾流传过女书,但在60年前即已先后消失。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以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习俗。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民间叫它作长脚蚊字或蚂蚁字,因其专为妇女所用,学术界便将其称为“女书”。江永女书是一种古老文字,已为专家学者们所共识,但因女书没有古代文物,又未载于史志,故不能确定其起源时间。女书记录的语言
盘王大歌
《盘王大歌》,又称《盘王大歌书》《还愿歌》《鼠干歌》《流乐书下卷》,现存于世的歌本约八千行。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抄本是清乾隆年间的,主要流传于口头上,有三十六段、二十四段与十二段三种版本,后两种版本是前一种版本的摘选本。三十六段本包括三十六歌、七曲,它记录了瑶族的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号称瑶族的“懂宗收”——百科全书。2008年,盘王大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盘王大歌》主要流传在瑶族聚居地区。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保存《盘王大歌》最为丰富的地方。瑶族传为盘王的后裔。历史上,瑶族的迁徙极其频繁。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爬山越岭、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途中渡海
串春珠
串春珠又名跳九州、走春潮、走线。源于远古时期祭祀始祖盘王“奏档”,跳盘王活动中的“围档”、“串档”,是从远古乐神舞发展起来的乐人舞蹈,是瑶族长鼓舞的姊妹篇,后来逐步演变成瑶山村寨欢度春节时跳的一个集体舞蹈。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但最少12人以上。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要收获一箩谷子。春天就像珠宝一样值钱,抓住春天,串好“春珠”,秋天就会有个好的收成。串春珠流传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所在的湘江、水口、码市、贝江、未竹口、大圩、小圩、花江、务江、大锡等乡镇以及道县洪塘营瑶族乡等瑶族地区。2008年,串春珠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舞蹈形式串春珠开始之前要举行祭
祁阳小调
祁阳小调,是衍生并流布于湖南祁阳的一个民间曲艺,基本唱腔是从山歌、灯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它是一种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曲调欢快优美,地方风味浓郁,雅俗共赏的调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明末清初时,祁阳小调演唱已广为流布。祁阳小调有传统曲目150多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祁阳小调曲目50多个。祁阳小调的曲体结构,有单曲体与不完备的联曲体结构两类,单曲体,即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各段唱词来叙述故事,一个曲牌名称即为一首祁阳小调名称。单曲体中有上下两句对称的结构,也有短小方整形的四个乐句为一段的曲体结构。曲调虽然短小,艺人们运用扩充,加花,变化重复及润腔,加说白等多种技法,使你唱而不倦,听而不厌。另一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又称永州花鼓戏,是湖南六大花鼓戏流派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零陵花鼓戏高亢优雅,清丽婉约,乡土韵浓,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8年,零陵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零陵花鼓戏的历史渊源】零陵花鼓戏,旧称花灯,或名调子。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个艺术路子,是在民间歌舞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剧种。新中国成立后,祁、道两路合流,定名为零陵花鼓戏。祁阳花鼓灯源于两种不同的歌舞演唱形式。一是源于民间“车马灯”。每年正月,“车马灯”跟在鱼龙、狻猊的后面,一丑骑马前导,一旦乘车后行,锣鼓管弦伴奏,载歌载舞。二是源于巫师“出脸子”。祁阳习俗
洗泥节
洗泥节又叫苦瓜节,每年春耕忙种之后的农历五月十三,举办的农耕庆典活动,属于平地瑶民俗文化活动项目之一,主要活动在湘南边陲的勾蓝瑶古寨。相传洗泥节起源于唐代,流传于湘桂粤交界的100多个平地瑶村寨。据考证:勾蓝瑶洗泥节始于“洪武九年招安镇守邑门户湘粤隘口”之后,他们不仅沿袭了洗泥节的风俗,还把本土族人的节庆活动项目内容融合其中,发展成为祭拜、休闲、狂欢、联姻、联谊的盛大节日而久传不衰。洗泥节活动包含了勾蓝瑶优秀的建筑、饮食、婚姻、生产、生活、节庆等传统文化内容,她承载着勾蓝瑶人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她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勾蓝瑶人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勾蓝瑶人对美好的理
道州调子戏
《道州调子戏》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小调、对子调、地花鼓、调子戏的发展演变阶段。鼎盛时期道州全县拥有30余个调子戏班,现仅存6个戏班,分布于县城周遭4镇2乡。“道州调子戏”剧目丰富,曲牌众多,剧目多达200余个,曲牌324种。民国年间她衍生出广西彩调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道州调子戏艺人又与祁阳花鼓灯艺人在零陵汇合共组剧团,形成了零陵花鼓戏地方剧种。“道州调子戏”贴近基层贫民,真实反映下层民众生活;表演上拟生活化,富于生活情趣;舞台语言采用道州方言,犀利诙谐,特色独具;音乐上,采民歌、山歌、渔歌、情歌、号子、小调、丝弦等音乐元素,婉转优美。道州人民对调子戏的喜爱程度
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
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九疑山)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奠基人,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妻子,以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一带为中心,连同周边的蓝山县、道县、东安县等,形成了有名的舜帝与娥皇女英传说圈,传说内容主要反映舜帝晚年南巡时与妻子、朋友、大臣、百姓的关系,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内容丰富多样,深刻揭示了舜帝“只为苍生不为身”精神,是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为流传的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深深地印刻在民众的心里,对推进当代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舜帝与娥皇女英的传说的产生、传承有着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历史积淀,它承接传递多个时代的社会发展信息,使我们更能客观地认识舜帝对中华文
祁剧
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清末又名“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明永乐年(1403—1424年),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随着声腔的增多,祁剧
江华瑶族长鼓舞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很多,有长鼓舞、度曼尼舞、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
瑶家坐歌堂
坐歌堂是瑶族古老的文化精华,是瑶族对歌形式之一。新田县境内瑶族村寨,因地处新田、常宁、桂阳、祁阳、宁远五县交界之地,形成一个约有40000人讲“勉语”(过山瑶话)的文化圈。因此,这里的瑶家坐歌堂形成了瑶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瑶家坐歌堂由“进乡—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离别—相送”等八个部份组成,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传承谱系比较复杂,一般是家族性传承。也有爱好瑶歌者走亲访友时请教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在生产生活中、集体活动中学到的。坐歌堂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美”。一是曲调古老。瑶歌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千百年,经久不衰,其传承后代也不变动。因此
东安武术
东安武术源于三国时期的峨嵋拳,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东安历代武师吸收少林拳、黑虎拳、蜘蛛拳之精华兼大胆创新,使东安武术在南方武术各流派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目前主要流布于东安县水岭、大庙口、鹿马桥、石期市、紫溪市、井头圩、大盛、芦洪市、端桥铺、白牙市等乡镇。东安自古便有“外出拜师学艺,请师到家授徒”的传统习惯,在湘南一带享有“打不过东安”的美誉。建国以后,东安武术运动提高与普及并举,优秀武术运动员层出不穷,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武术比赛,共获奖牌186枚,先后向湖南省武术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3人,考入大专院校近200人。东安县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1992)、“全国群众体育先进
瑶族伞舞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为纪念始祖,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族人民根据这一情景创造出“瑶师”伞舞,以表示恭请盘王来仪场与子孙同乐。每逢还“盘王愿”、“度戒”大型民俗活动都必须请瑶师跳伞舞,以伞舞祭祖,传颂敬祖的道德风尚,教育子孙不忘历史、不畏艰难的民族顽强奋斗精神。“伞”既是瑶
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
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瑶族方言称“贴灵丹法”。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沱江、东田、白芒营、水口、码市、大圩等地。罗氏世代从医,擅长治疗顽固性风湿、骨痛等,传至罗振习兄弟等人,已是第15代。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共分四步:1、贴丹。取患者疼痛部位,贴以秘制丹膏;2、抽毒。在取下丹药后,消毒并对丹孔抽吸瘀湿毒液;3、内服瑶药方剂。采用“见荤则补”、“见酒则打”(瑶语为活血、破血之意,也就是活血祛瘀。)的中草药剂。4、外洗。辅以局部洗药或全身药液洗浴之法。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独特有效,用药科学,诊疗简便,无毒副作用、无感染、无痛苦,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因而极具医学和药学科研价值,
祁剧目连戏
祁剧目连戏是一个以演《目连传》为主、掺演其他连台本戏的演出习俗,是一个庞杂的剧目演出体系。在湖南,过去的众多庙会祀神活动中,都要演唱目连戏。这些剧目包括:中元节唱《目连传》,观音会唱《南游记》(又名《香山》),关王会唱《三国》(又名《夫子戏》《老爷戏》),岳王会唱《岳传》(又称《金牌》),还有在庙会中唱《西游》《封神》《混元盒》《水浒》《梁传》(敷演梁武帝故事)。确切地说,《目连传》是一个独立的剧目,目连戏的名称来源于《目连传》。2006年,祁剧目连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连传》演述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故事源于佛经,佛经在西晋时期传入中国。唐代中期,产生了说唱形式
南岭瑶族牛生日
湖南南岭山脉新田一带,有一支瑶族兄弟,他们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他们过了一山又一山,住了一坳又一坳,历尽千辛万苦,所以又叫“过山瑶。”尽管人们辛勤劳作,刀耕火种,仍然朝不保夕。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
零陵渔鼓
零陵,永州,一地二名,地处五岭北麓,是潇湘二水交汇之地,为历代郡州县治所和潇湘文化的中心。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零陵渔鼓的滋生繁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零陵渔鼓是今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流布于永州全境及周边地区,产生于明末时期。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零陵渔鼓的演唱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演义等。零陵渔鼓的唱腔起初是一种曲调反复演唱的单曲体,后根据曲目情节的变化、人物性格的不同,善于变化唱腔。零陵渔鼓的语言始终以地方语音为基础。渔鼓既是本艺术的称谓,又是本艺术形式所用的伴奏乐器名。零陵渔鼓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舜帝祭典
舜,亦称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冀州诸冯(今永济市张营乡舜帝村)人。据传,舜受尧禅让、继尧位称帝之后建都蒲坂(即今永济)。他生于4000多年前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中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的领袖,是“三皇五帝”中的一位明君。舜帝陵位于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尊族祭舜圣地,九疑山玉琯岩的秦汉至宋元时期古舜帝陵庙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三皇五帝”陵庙遗址。2010年,舜帝陵祭典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尚书》说:“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以德化人、以仁感人、以诚待人的崇高品德一直为世人所敬仰推崇。舜帝祭典历史悠久,对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