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特产
韶关民俗文化
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始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随中原文化(人口)迁徙,传入岭南,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的民间小调。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粤北采茶小调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形成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故此,粤北采茶戏又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又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台,而被称为“三角戏”,表演戏班亦称为“三角班”。明清时期,粤北地区盛行民间专业演出“采茶戏”的“三角戏班”,主要集中在以韶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包括南雄、始兴、曲江、乐昌、翁源、乳源,以及清远的连(州)、阳(山)等地区,各
新丰舞纸马
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新丰纸马从翁源礤下传入,当时只用于庆贺农村喜事,抗日战争时期梁泗源同志组织梁坝一带青年运用纸马形式宣传扩日道理,激发群众扩日情绪,走遍了半个新丰,解放后当地人民又以纸马舞宣传党的各个时期方针政策,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舞纸马可以分为单马、双马和群马。表演以马童(小丑)、新郎(骑马者)、新娘、村姑(罗伞)为主。
南华诞庙会
南华寺坐落在粤北韶关市中部曲江区马坝镇东南6公里。南华诞庙会是南华寺每年举行的民间活动,又称“六祖诞”庙会,是纪念佛教南禅宗创立者六祖惠能所举行的庙会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距今已有1290多年历史。南华诞庙会前一天晚上,大众师及信众云集大雄宝殿祝圣,追思纪念六祖大师。庙会当天凌晨三时三十分开始晨拜,八时许,信众鱼贯入殿,拜佛祭祖。中午时分,斋主和众居士为祈福消灾,广植福田,广结善缘,打斋供众。信众在斋堂用午斋。大众师齐集大殿上供。午斋后,大众师齐集大雄宝殿前举行放生法事,最后的程序是传灯,庙会在象征智慧的火光中结束。南华诞庙会祭祀活动
乳源瑶族刺绣
乳源瑶族“刺绣”,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仅图案具有特殊的风格,而且刺绣的方法亦与其他民族迥异,她是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然而瑶族人民却以精美的刺绣来装饰自己的衣裳,借以陶治性情,净化心灵。刺绣花纹大多是美丽可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或象征着积极向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或表现某种神威,寓意吉祥,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念。瑶族反刺绣艺术,只有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才能积累而成,而且“过山瑶”这种刺绣花纹图案,全世界“过山瑶”都基本上是相同的。乳源又是海外瑶族分支的祖居地,因此,对瑶族刺绣工艺进行抢救、
新丰张田饼印
饼印又称饼模,是生产月饼及其他各种礼饼的制作工具。“新丰张田饼印”制作是我县张田村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明末清初,由张田村张姓祖先所创,世代相传,至今已历三百余年。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制作饼食的习俗,如中秋佳节要做月饼,小孩满月要做红饼,老人生日要做寿饼,结婚要做喜饼,春节要做年饼等等。这为饼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目前资料考证,张田村是历史最悠久、全国最大的传统饼印产销地。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马来西亚、新加坡、美欧等地区。张田饼印制作过程包含了美术、雕刻等技艺,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内容有人物、动物和花卉等图案,配以地名、店号或含有吉祥喜庆之意
始兴龟蚌舞
相传在明朝中叶,某年,始兴气候干裂,五谷失收,六畜不旺,鱼、虾、龟、蚌等水中珍奇纷纷丧命,人们四处拜佛求道。龟蚌舞就是用夸张的手法将龟、蚌拟人化,通过舞蹈和渔夫的表演,反映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本领,表达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为集体舞蹈,队形变化丰富,造型优美,有较强的艺术效果;所用道具精致、形象,工艺讲究,是很有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翁源鹤蚌舞
“鹤蚌舞”取材于翁源民间,它由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编排,道出动物间应该和睦相处,否则会两败俱伤的哲理,道出了人间向往和平共处的心愿和创造和谐社会的愿望。主要道具有:仙鹤、神蚌、篓箕、鱼篓等,制作形象、精美;舞蹈精彩热闹,仙鹤、神蚌表示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幸福。
南雄青草狮
青草狮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由南雄市珠玑镇洋湖村开基祖寿湖公首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年间,当地劳动人民为庆祝庆祝的节日,都有舞龙舞狮的习惯,卢寿湖用青草扎成狮子,创造出别开生面的青草舞狮。青草狮属特大型狮类,狮头部直径1米多,狮身长9米多,宽2米。与其它类型狮子最大区别的是它有四条腿,由7人舞动。青草狮造型夸张、形神兼备、雄壮威武,气势磅礴;表演套路有“行光(过场)、走四门、醉睡、抓痒、0身、擦眼”等,表演时间为2小时,主要在端午节、元宵节时表演,元宵节时表演最为隆重,常演三天三夜。
九峰香火龙
九峰镇位于乐昌市北部山区,与湖南汝城县延寿乡交界。明清时起,九峰便有舞香火龙的习俗,每当元宵节和中秋到来之际,村民便扎成一条条形态逼真的蛟龙,后来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香火龙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布龙。
韶关舞春牛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是个山区市,境内大多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耕地分散,耕地面积小,形状极不规整,历来依靠耕牛作为耕种的主要工具,因此人们对牛非常爱护并产生崇拜心理,视之为吉祥物。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韶关地区民间已流行春节时以“舞夫牛”的方式来拜年的民间活动,祝福五谷丰登、幸福平安。“舞春牛”的习俗,全市所辖3区7县(市)均有流行。“舞春牛”一般从腊月开始筹备,用竹篾、木、棕绳、黑布、纸等扎成春牛,并绘上图形。春牛队由十多人组成,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一人扮耕夫(主角),一人扮看牛仔,四位女子(花担)扮阿妹挑水桶或花篮,其余人操作乐器(锣、鼓、钹、二胡)。正月初一,春
南雄香火龙
位于南雄市西北边陲的百顺白竹片村,海拨700多米,这里群山巍巍,毛竹如海,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舞香火龙就起源于这座美丽的村庄.该村创舞香火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百顺镇一带,经历史的发展、衍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舞龙艺术特征沿袭至今。每年的元宵佳节或其它重大庆典活动期间,该村的香火龙都要隆重登场,飞腾舞闹。扎制和舞龙技艺古老相传,现今该村青壮年都能熟练操作,因此,该村被乡里誉为“火龙“村。表演前,在稻草扎制的龙身上满插点燃的香火,点点香火装扮龙身,巧妙地构架突出龙头。表演时,浑身金光闪闪的龙身在夜幕中狂舞,时上时下,飞舞翻滚,动作流畅,形态逼真,迅捷异常,,场面非常壮观,热烈。0时,火
石塘月姐歌
流传于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又称双峰村)。相传唐代一个叫月姐的宫女流落石塘双峰村,月姐把宫里的一些小曲调传授给妇女们,每年的中秋期间,妇女们一边赏月,一边演唱从月姐那学来的宫中小曲调,并做游戏。唱“月姐歌”,每年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坛”至八月十五“收坛”,期间每天晚上妇女们就聚集在“月姐歌堂”里彼此唱和,男人是不许进入歌坛的。“月姐歌”里包含了叙事歌、农事季节歌、情歌等,其内容涵盖时令节气,耕耘织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柴米油盐,人生百态等方面,歌词或借古喻今,或托物寓情,或直抒心怀、暗吐心声,其内容极其丰富。
九峰山歌
乐昌市九峰镇,位于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南部,境内群峰叠嶂,农民开门见山,上山砍伐,爬坡耕种,寂寞之时唱歌解闷,有情之时以歌道情初始时叫“唱山歌”,因此类山歌曲调传唱于九峰地域,故统称“九峰山歌”。“九峰山歌”现共有五个曲调:“刘莎妹”、“下南京”、“过山帮”、“九峰山歌”、“牛尾村山歌”、“刘莎妹”唱的是与木头有关的劳动、贸易、生活,因此又叫“刘莎妹杉木歌”,歌词从上几代一直沿用至今,没有改动并且唯此一词;“下南京调”用于男女互相道情、0,多用于对唱,唱者大部分是年轻人;“过山帮调”在高山上唱,腔很高,拉音很长,很随意,歌词不要求工整,甚至可以有曲无词,“九峰山歌”歌词涉及范围很广,无所
印泥制作技艺
印泥制作技艺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印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钤在纸上,不渗油,不跑色,印出来的色彩鲜美而沉着,有一种堆积的厚实感。一幅中国画,合理安排一枚红色印记,画面色彩的轻重和疏密就大不一样,好的书画家把印泥作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鲁庵是清末民初海派的印泥大师,也是全国篆刻资料最丰富的收藏者之一,他收藏的印谱有《十钟山房印举》等四百余种。鲁庵印泥的发展和海派书画家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著名的画家吴湖帆、贺天健,书法家高振霄、王福厂等都使用他的印泥。篆刻大家陈巨来也曾评价说“用此印泥,即便连钤细元朱文印十方,印文不走
乐昌青蛙狮
乐昌青蛙狮,俗称“蟾蜍狮”,又名“神狮子”,是广东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拟兽舞蹈,是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以及驱魔、避邪、保人平安、带来吉祥等民俗色彩的娱人娱神活动,乐昌三溪、秀水、坪石、黄圃等镇过去不仅广为流行,而且还有不少民间自发组织表演团体《狮子堂》、《狮子会》,在年节喜庆场合起舞助兴,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青蛙狮由民间艺人6-9人表演,其中三人敲锣、击鼓、打钹伴奏,另三人分别扮演狮、佛、猴,后两者手持葵扇、彩巾或青草,围绕狮子的前后左右,用幽默、风趣的形态,做出各种逗、引、惊、惧的舞姿动作,配合蛙狮瘙痒、0毛、抖毛、打滚、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等动作套路表演,全场历时2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