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尾特产
汕尾民俗文化
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陆丰皮影戏,闽南语系地区亦称皮猴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表演故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它是集绘画、雕刻、制作、表演、音乐、舞台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皮影素有北路、南路之分,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唯一仅存的一支,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遗存。它的艺术传统优秀古朴、音乐唱腔甜美丰富,紧随时代、
汕尾滚地金龙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
白字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它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和特点。传统乐队7人,俗称“七张交椅”,乐器包括一对鼓(大鼓、鼓头)、一对吹(头吹、二吹)、一对锣(头锣、二锣)、一副大铙,后文武场乐器都有所增加。白字戏曲白采用海陆丰方言,分生、旦、丑、净、公、
正字戏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正字戏有传统剧目两千六百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喜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四大苦戏”和《忠义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四大弓马戏”统称十二真本戏。武戏多为连台本戏,如《三国》、《隋唐》等。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
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粤东汕尾市沿海渔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当地渔民通常分为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海上渔民又分为“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传统的汕尾渔歌是指瓯船渔民所唱的歌调,瓯船渔民俗称“疍民”,故渔歌亦称“疍歌”,多分布于汕尾市城区的新港、捷胜、马宫,海丰县的鲘门、小漠,陆丰市的甲子、碣石等乡镇,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疍家。汕尾渔歌有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后勤服务歌等多种题材,用以抒发瓯船渔民在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和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的情感体验;陆上渔民在纺线、织网、造船、摇艇、补网等日常劳作中,也会伴随着劳动节奏情不自禁地哼起渔歌。汕尾渔歌的歌词格式多为七言四句体,每
西秦戏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器,“武畔”主要使用锣鼓等打击乐器。西秦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戏脚色分“打面行”、“打头行”、“网辫行”、“旗军行”几种,“打面行”包括红面、乌面、丑等
河田高景
河田高景即是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杂技、音乐、舞蹈源于河田圩广福庵庙会,传统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九、二十两天进行高景巡游,而今需重大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不定期举行巡游活动。河田高景主要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即是基座,景梗是6~8米长的小钢条,景物是景童、景旦、道具,景童由14岁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6岁儿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装、饰品等。河田高景的特点是“高、险、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为7~8米高;“险”是指每台高景仅由一根6~8米长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巧”是指高景各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留下悬念。河田高景巡游时,一般由4架高
东坑地景
东坑地景源于东坑镇新东村上屋自然村一年一度闹元宵的一种活动,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上屋自然村先民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而来,随着岁月推移,不断传承发展,演变成如今群众性的民间艺术的巡游活动。东坑地景由表演队伍、彩旗队、花环队、秧歌队、串花灯、耍金龙、舞狮、舞大象、挑花篮、八音锣鼓、鼓乐队等组成。采用边1边表演的形式,表演内容以历史人物、传奇小说为题材,编成戏剧节目,如《八仙过海》、《八仙骑八兽》、《金山战鼓》、《西游记》、《天仙配》、《花木兰从军》、《三星拱照》等。2005年9月参加首届泛珠三角(广东汕尾)民间艺术的文化艺术巡游活动。2010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钱鼓舞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钱鼓舞原是陆丰钱鼓曲艺班的最后一个热潮舞蹈节目,所以也叫做“抛钱鼓。流传于陆丰的钱鼓舞分为东西两路:东路钱鼓流传于碣北镇的东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镇的新寮管区、内湖镇的内湖圩及其将军堂村和桥冲镇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钱鼓则流传于东海镇的新铺村、城东镇的关田埔村、大安镇及东管堂等村。据东埔村的钱鼓老艺人温座、李徒和郭祥义等人回忆,东埔建村已350多年,那么,钱鼓舞是明末清初随着居民的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这个舞蹈并代代相传下来。其他有钱鼓舞的乡村也大致相同,有的传说是从东埔村那里通过各种渠道问接传过来的。西路钱鼓舞则以新埔和大安传开各地。东路钱鼓的动作刚强,演
陆丰贡案剪纸
陆丰剪纸与其它地方剪纸有不同之处,它是将剪纸艺术展示在贡案、贡品上的,令地方各类民俗活动显得更隆重,更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为典型的祭祀剪纸艺术品。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明朝孝宗年间,林氏先人在北方经营货运。一世祖通过南来北往的商贸渠道将北方剪纸艺术带回南方粤东一带。剪纸艺术传入陆丰后,渐渐融入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并经过数百年的碰撞、磨合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贡案剪纸艺术。开始它只融入族系女红手工作坊作为图案之用,后因二十世祖擅长民间手工艺制作,故继承先祖这一传统技艺,逐步形成贡案剪纸,并广泛应用于民间祭祀、彩棚等民俗活动之中。贡案剪纸令海陆丰一带地方的庙会、祭祀等民
雍烈娘娘庙会
雍烈娘娘庙位于陂洋镇古寨村。古寨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这里村民朴素善良,对雍烈娘娘十分虔诚。雍烈娘娘在他们心中一直以来是和谐的化身,在方圆50公里影响很大。在港澳台及普宁、惠来、陆丰和陆河等邻近市县中,近一百五十多万人崇拜雍烈娘娘。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雍烈娘娘原名谢二,东晋年间出生,其兄叫谢一,太父谢肇嵩。谢二从小喜爱武艺,富有正义感,15岁时,学艺已成。为反抗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她召集家人,带领乡民,揭竿起义。后因兵败被俘问斩。临刑前,她痛恨黎元帅欺压百姓,凶残无道,便心生一计说:“黎元帅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看看你们今后谁能征服他?”于是皇帝借机把她与黎元帅一起问斩。可是谢
陂洋陶瓷工艺
陂洋陶瓷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52年。因为有适合烧陶瓷的土源、水源和山林等有利条件。加之陂洋群众历来喜好从事手工技艺,故陂洋陶瓷业代代相传。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明1552年朱氏到陂洋定居。有一天,一位来自景德镇的师傅,因故辗转迁徙到了陂洋。一次在与村民闲谈时,谈起了制陶的方法,并提出陂洋的土质很适合制陶,还应承如果大家想做,他愿意尽力帮助。于是,村里人在他的指导下,很快建造了首座陶窑。据《陆丰县志》记载,陂洋最初的陶窑是建在陂洋镇陂沟墟埯山西麓上。窑长约31米,宽1.2米,高1.3米。窑床用耐火砖筑成,主要烧制坛、罐、钵、碗、缸等。产品质量最好的是精细的
陆丰绿境盆景栽培技艺
陆丰绿境盆景属于岭南盆景流派。其栽培技艺从清光绪年间便开始应用,并经数代人不断创新,逐步形成独特地栽培技艺。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盆景栽培技艺南传当源溯于宋代。北宋年间,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把盆景栽培这一技艺也带入南粤,并逐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盆景造型。清末年间,郑氏先人八世祖在外经商,见北宋年间传入岭南,经岭南自然、人文熏陶之后,颇显秀美、奇特的岭南爱盆景,便十分喜爱。于是,他跟名师、名匠学艺,得其真传。他不仅亲自动手栽培盆景,而且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陆丰绿境盆景。他将相关技艺传给族系后人,并在家乡陆丰东海郑氏祠堂设置专门花园,供后
碣石鲤鱼灯
碣石鲤鱼灯又称五岳朝天舞,历史悠久,是一项集体操作的民间传统舞蹈,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碣石鲤鱼灯是由五条鳄鱼和一只背负如意护卫方玉印的麒麟组成的一个灯舞队伍。因“岳”与“鳄”同音,故用五条鳄鱼来代表泰山、恒山、嵩山、华山、衡山五岳。麒麟代表天,从而演化出了“五岳朝天”的典故。传说鳄鱼是水中之王能驱邪镇恶,故五岳朝天舞被人们用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并被人们接受和传承,演绎成为现在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碣石鲤鱼灯的鳄鱼和麒麟均用竹篾扎成骨架,贴上薄棉纸,加上彩绘。其鱼身高约1米、长2米,麒麟身高2.8米、长3.2米,两者内空,只是在鱼腹处装上一支竹棒和装上安
大安八兽舞
大安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种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身上进行表演,故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彩和骑大象。“八兽舞”是广场表演的一种形式。八兽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历史悠久,意蕴深邃,有大唐文化遗风。它不仅清晰地反映了大安民俗文化演变的轨迹,更能动态地揭示出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体现传统与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八兽舞来自民间,是大安人民向往太平盛世,希望吉祥平安的精神寄
湖东旱龙船
湖东旱龙船是湖东群众模仿水上龙舟竞渡,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舟的民间传统造型景节目。其表演不但有强烈的娱乐气氛,还具有令人步调一致,振奋精神,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湖东旱龙船为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崇祯十七(1664年),湖东镇民间艺人吴陆发现靠海的乡亲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舟竞渡,模仿赛龙舟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舟而始创的。自清代以来,多在节日和大型庆典-活动中表演。在历代民间艺术传承中,湖东旱龙船经过不断丰富提高,成为陆丰民间文艺活动不可缺少的传统造型景节目之一。湖东旱龙船是“龙船划行”造型景,因在旱地上划行故名。湖东旱
东海竹雕刻工艺
东海竹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是陆丰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它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各种陈设摆件。其作品造型古朴大方,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在陆丰工艺美术史上堪称为一朵绚丽奇葩。被列入汕尾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海的竹雕刻艺术源远流长。据传,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前身是生产箩筐、竹家具等日用竹器包装的简易竹制品,后来经过几代传承金漆木雕刻的艺人的摸索创新,逐步成为一种艺术,并一直为人们所赏识、喜爱。东海竹雕刻工艺,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就是说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使人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感。甚至
南塘踩高跷
南塘踩高跷是南塘群众传承至今有数百年历史的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技艺表演节目。集舞、戏、杂、武于一体。表演者化妆后穿着服饰,双脚缚在有九十厘米高的长木的横杆中部特置的脚踏板上,然后用巴掌大的布带将双腿分别缚于两支长木上,再拉下裤腿遮掩支撑点和缚腿部位。这样表演者站直后看起来便像高脚人一般。经过刻苦训练的表演者不但能以长木当脚行走自如,还能演绎各种人物步法和跃动前行等。此外,表演者还能手持道具做出各种生动的戏剧动作。如:包公出巡节目中手持“回避”和“严肃”牌的衙役,张龙赵虎手持长剑威武前行;高跷英歌舞节目中有手持道具蛇和木槌者,作舞蛇舞槌等动作。表演者扮相动作滑稽。再配上海陆丰吹打乐或陆丰大锣鼓及哨子
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
陆丰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
大安滚地金龙
大安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大安南溪村,并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代代都有继承传统的艺人。大安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其结构简短精彩,严密紧凑,波浪起伏,动静结合,和谐协调,一气呵成。八个环节是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两人配合默契,舞韵独特,细腻神妙,翻滚自然,栩栩如生,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