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惠州特产
惠州民俗文化
惠东渔歌
惠东渔歌分布在广东省惠东县沿海各地。惠东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与海丰县接壤,西靠惠州,北与紫金县相连,毗邻香港。有山区、丘陵和较长的海岸线。这里生活着以捕渔为生的渔民,现有人口2万多人,分布在港口镇新渔村、巽寮镇新渔村、稔山镇范港村、盐洲镇新渔村。惠东渔民据历史记载从宋朝传入惠东县,原始渔民称为“民”,又称“后船民”,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组成部分。解放前的渔民过着海上飘流的生活,生产单一,生活枯燥,他们常以歌自乐,以歌解忧。惠东渔歌有29个品种,其中主要有“哦哦香调”、“啦打嘟调”、“贤弟调”、“罗茵调”等。它与其他民歌有很大区别,主要特征有:1、惠东渔歌只限于渔民们在船上演唱,有独唱
平海舞鲤鱼
舞鲤鱼习俗在平海古城已有360多年历史,具有浓厚的粤东沿海地方特色。舞鲤鱼又称为鲤鱼追春,表演细腻逼真,变化无穷。一般在元宵节、三月三、九月九或喜庆节日举行。
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戴凉帽是客家人的一种穿戴习俗,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的记载,至今约有1000年的历史。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里打理花草,为了爱妾不受日晒雨淋,就在当时竹笠的基础上,在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她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淡水客家凉帽在历史凉帽的传承中经过改进和优化,形成了本地的特色。淡水客家凉帽是用薄薄的竹蔑片编织而成,外形颇似平坦的竹编米筛,凉帽的中间镂空,边上缝布,帽沿四周垂挂着12cm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女性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皆歌飞过淡水河
淡水河是惠阳人民的母亲河,是东江二级支流,全长95公里。它发源于海拔944米的深圳最高峰梧桐山。梧桐山山高林密,集雨面积广阔,使淡水河长年水量充足。淡水河惠阳段长55.8公里,占淡水河总长度的一半以上,穿越了惠阳大半个区域,流域面积达745.9平方公里,占惠阳总面积的75%。千百年来,淡水河滋润着广袤的惠阳大地,使惠阳这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惠阳子民,惠阳百姓临河而居,广大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数百多年来,能歌善舞的惠阳人民养成了用歌舞传唱婚嫁喜丧、农事节日的习惯。他们聚集在河边、堤坝,或喜极而歌,或悲痛而舞;边唱边跳,边舞边唱,场面热烈感人久而久之,逐步形成“永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
“黄金酥丸制作技艺”,流传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编著的《随园食单》里的江鲜单记载:“粤东扬明府作肉圆,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大概去筋去节,斩之极细,肥瘦各半,同纤合匀。”(《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书里简短的几句话,就将“黄金酥丸”这种食品和它的制作工艺作了高度的概括。据了解,在旧社会,每家每户都有蓄养家禽,逢年过节就宰杀家禽加菜,由于当时没有冷藏设备,宰杀后的家禽保存的时间不长。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各种方法储存这些肉食,或用盐腌制,或晒干使用这些方法保存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
相传,罗浮山百草油处方源自于葛洪,取百草之意而命名为“百草油”。明代罗浮山黄龙观道士陈伯辉在挖掘、整理古方的基础上,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利用罗浮山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炼就了功效奇特、药性平和、内服外用俱佳的百草油。明代理学家林光在《望罗浮》中曾将百草油誉为“瑞药灵苗堪备蓄,玉壶云液细封留”。罗浮山百草油自创始起,就在罗浮山地区广泛流传,并通过“洞天药市”的交易遍及岭南,现今更广泛流传到欧美、东南亚等地。罗浮山百草油是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地产药材,经过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芳香化浊、解表祛邪、清热解毒止痒、辛散开窍、疏肝理气、温中降逆、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李家拳
惠州李家拳与广东民间流传的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莫家拳齐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它创建于清朝早期,由惠州市河南岸米地村的村民李义发起,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小金口麒麟舞
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位于惠州北部,与博罗县交界。麒麟舞是小金口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它以其夸张、戏剧性的舞步,诙谐逗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沙仙”故事情节,极具生活气息的动作内容,令人捧腹大笑,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和喜爱。小金口麒麟舞,极具东江本土风情,其表演套路充满了诙谐幽默,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有“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八仙桌上采酒青”等为内容的客家麒麟特色。由于小金口麒麟舞的内容丰富多彩,表演时间长达近一小时,因此,对身体和体力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据了解,表演麒麟的师傅,在入门前都必须先学一两年的武术,以确保有强健的体魄和气力。也因此,小金口麒麟舞比许多地方的麒麟舞更具观
舞火狗
舞火狗源于龙门县蓝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们边舞拜,边反复唱着古老的民歌;最后,火狗队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舞火狗”仪式是蓝田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活动。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的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来历:每年农历八
平海古城楹联
平海古城楹联自明朝初年就在当地广泛流传,盛于中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城的楹联引用广泛,创作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每逢庙会、醮会、节日庆典或平常的厅堂点缀都有张贴楹联的习俗。平海人家家户户喜爱张贴自撰自书的春联。
龙形拳
龙形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19世纪末,由“东江二虎之一”之称的惠州人氏林耀桂在惠州小金口金鸡村英头始创。“动如神龙游太空,静似玉女守深闺。龙形气势勤苦练,有形有势法万千。”是其首创的口诀。龙形拳是攻击性较强的武术之一,因拳法动如“神龙”而得名,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逢劲化劲,自成风格,最大特点为集百家拳术之长,为己所用。龙形拳拳术,有拳法13种,包括:1、三通过桥;2、迫虎跳墙;3、单刀匹马;4、单鞭救主;5、鹰爪;6、龙形摩桥;7、化劲;8、碎桥;9、毒蛇吐雾;10、五马归槽;11、纳五形;12、梅花拳(画眉跳架);13、七路梅花拳。棍法3种,包括有:1、四门挑打莲花双头棍;2、黄龙穿心棍
九龙峰谭公庙醮会
九龙峰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城东部莲花山脉西段,因为有九条脊宛如龙,而得名九龙峰,有着近四五百年历史的九龙峰谭公仙圣庙会(打醮)便兴起于此。九龙峰谭公仙圣庙会(打醮),是为纪念当地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谭公而举办的祈福仪式。据史料记载,谭公真名为谭德,生于元代,归善县(今惠州市惠东县)红花园人。传说他三岁时父母俱丧,随外婆到多祝麦田村放牛,七、八岁时已能呼风唤雨、伏虎驯蛇。十三岁时,在九龙峰北面山下大石处得道成仙。后人有感于他救民于水火、为民消灾的奇异事迹,便建起了“谭公庙”(即“龙峰祖庙”),举办“法会”来祭祀他。后因屡屡显灵,造福人间,清咸丰六年被朝廷敕封为“襄济谭公仙圣”。自此,谭公仙圣的声誉日
东江麒麟舞
东江麒麟舞惠州小金口——“麒麟舞之乡”小金口麒麟舞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除“麒麟舞”外,还有龙形拳、醒狮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绍说,这是为了保护和发掘东江文化遗产,做大做强小金口“麒麟舞”文化品牌。今年是首届麒麟节,以后要争取每年举行一次。8月6日至7日两天,省文联、省民协专家组到我市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办事处进行专题考察,专家组一致通过对小金口街道办事处申报“广东省麒麟之乡”的申请,同意由省文联和省民协命名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广东省麒麟之乡”。同时,省文联、省民协同意于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举办广东省麒麟文化节暨全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小金口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