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 > 云州区特产
云州区民俗文化
大同铜器制作技艺
大同铜器是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已畅销全国,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台山上观佛景,大同城里买铜器”的俚语。北魏时期,大同有了铜铸的释迦佛像。辽代西京(今大同市)军工匠人能制炮、等武器。元初在大同炼铜的冶户多达760家。到了明清,铜器在当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武器、容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应有尽有,大同院巷被称为“铜匠一条街”,百米长的街道开设有几十个铜匠铺,聚集着上百名能工巧匠。大同铜火锅是大同铜器的代表作品,由底盘、锅身、火座、铜盖、火筒和小盖等六部分组成,在底盘、锅身、锅盖和小盖上,分别刻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
大同数来宝
大同数来宝是一种使用大同方言以对口为主的说唱曲艺形式。大同地区历来就有说“串话儿”(顺口溜)和方言快板儿的传统,清朝末年盛行一时。最有名的说唱艺人有“侯买客”和“夏哈巴人”(夏俊)等。大同数来宝表现内容广泛,既展现当地风土民情,又反映时代热门话题,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既有快板的辙韵吟诵之美,又有相声的幽默风趣之风。说唱者以己自喻,嬉笑怒骂,妙趣横生。其题材涉及广泛,从70年代的《怨谁》开始,有喜事新办、计划生育、老年再婚、交通安全、商业道德、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下岗就业、禁绝,患、破除迷信、反腐倡廉、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及对大同古城的热情赞美等内容,该曲艺形式从内容到形式很接
云州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的一个梆子戏剧种,该剧种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主要以板式变化为主,兼有地方民歌、小曲等。它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在梆子戏声腔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路梆子是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山陕梆子”在长期的外地演出中,受当地的语音、民俗、民间艺术、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分化成不同风格的梆子戏剧种。北路梆子就是“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也称“北路调”或“北路戏”,直到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北路梆子才正式命名。北路梆子从唱腔风格上又分“代州道”、“云州道”、“蔚州道”三个流派。“代州道”是指以忻州地区为中心的北路
大同踢鼓秧歌
大同踢鼓秧歌也称大同秧歌,流行于大同县的杜庄、吉家庄、峰峪、麻峪口等地。清道光版《大同县志·风土》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徽逐。”所谓“插秧歌”,疑即今之“秧歌”,属边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大同秧歌以舞为主,由十七人组成:“秧歌头”一人,“踢鼓”四人,“棒子”四人,“风公”、“大脚婆”、“络毛”、“看书先生”各一人,有时没有秧歌头,由十六个人表演。秧歌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子”、“过街场子”和“对耍”等。大场子是一种广场表演,把乐队安置在场中的一个角落,秧歌队以“东、南、西、北”为正,按“角—正—角”,或者“角—正—角—正”方向进行。表演中摆“天地牌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