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特产
晋中市民俗文化
昔阳拉话
昔阳拉话是一种风格独特、闻名省内外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宋、元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发源地路家峪村老艺人回忆,昔阳拉话又叫文故事,是由一位名叫王小三的讨饭艺人传下来的。由于拉话表演的节目多有故事情节,带有讲故事的意味,按昔阳人的说法就是叨舌叨舌。于是,“文故事”逐渐被演变成为“拉话”。昔阳拉话表演者为8人,分别扮演老生、小生、小旦、花脸4种行当,手执圪节鞭、竹板、八角鼓、钱杆儿4种道具,以跺脚、垫脚、跌步、斜场、抱脚、四平架6种基本舞步,编排成前后左右穿插变化的舞蹈队形,伴以激昂宏亮的打击音乐,和以4/4沉稳平展的音乐节拍,唱着悠扬悦耳的歌声,形成激昂庄重、舒展流畅、刚中有柔、粗中有细
昔阳迓鼓
昔阳迓鼓是广泛流传在昔阳县境内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是以鼓点为唯一伴奏形式而产生动律,舞者本身又兼鼓手,舞步以“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为主,表现形态为各种“摆阵图”。昔阳迓鼓属于典型的广场舞。从传统的组合形式来看,它由九面鼓(其中一面高音鼓为“引鼓”,是指挥和领舞,其余八面为“接鼓”),另配小钗两付,堂锣四面,掌锣也就是音锣四面,大铙两付,大钗两付,共计二十三件乐器组成比较和谐合理的表演队。“二十一人迓鼓舞,边打边舞摆阵图。三环套二回棱阵,五马破曹六曲图。七郎射箭八宿环,老龙盘窝十阵图。狗相咬、大过节,老鸦叭咂新兴鼓。长流水、大得胜、迓鼓梢、四回鼓。八段锣鼓十个阵,游龙舞动看‘引鼓’
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凤台小戏最初由家传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来,演出内容也多是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莺莺》、《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剧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的地方小戏。主要剧目有《顶嘴》、《避雨》、《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拍蝴蝶》、《打尿床》、《牧牛》等30余个。凤台小戏的音乐,色调鲜明,韵律独特,乐器也和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唱
太谷形意拳
形意拳是流行于太谷及其周边地区,一个内外功兼备、单练对练齐全、实践理论皆有的大派拳种,长期练习可以强身健体。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神拳李老农(名飞羽,字能然)在太谷护院保镖时,首将祁县戴氏心意拳传入境内。其后十几年间,他与弟子车毅斋、贺运恒以及李广亨等经过反复实践,潜心研究,在心意拳基础上发展创编,并命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的内容包括形意基本功——三体式桩功;形意入门拳——十二路形意弹腿;基本拳法五行拳(劈为金、崩为木、钻为水、炮为火、横为土);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鼍、鸡、燕、鹞、鲐、蛇、鹰、熊);六合拳、进退连环、鸡形四把、八势拳、杂势锤、形意连拳等形意单练套路;五花炮、九拳、五
太谷绞活龙
绞活龙是太谷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很受群众欢迎,主要在山西省太谷县一带流传。活动时间一般为每年的腊月三十晚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期间,一般在夜间表演。绞活龙场面宏大,技术复杂,编排有序,热闹非凡。在明快的乐曲声中,既有空中的小龙戏珠,又有地上的老龙滚动飞舞,老龙和小龙时而摇头摆尾戏弄彩珠,时而上下翻腾,做出“上天入海”等种种动作。最后,两条龙双双从口中喷出凌空四溅的烟花,同时地上放开“锅子火”,火焰腾空而起,五彩光茫齐射,加上锣鼓助兴,将绞活龙表演推向高潮。绞活龙与一般舞龙灯不同,绞耍技术要求严,动感强,极具观赏性。操作绞耍者需几十个人经较长时间演练,方能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使空中
平遥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简称“纱阁”。平遥县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其利用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的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所以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被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和中央美院的师生称为“中华一绝”。这组作品是在70厘米高的木阁舞台里,陈列50厘米高的戏剧人物,一阁一戏,每阁3~4个戏剧人物造型,择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情景,阁内的横额上都题写有剧名,有些还刻在木阁的地板上。在每阁的画面中,都可以看到当年梨园演出的精彩
寿阳耍叉
寿阳耍叉是流传于寿阳县黑水村一带的民间杂技形式。据老艺人回忆,旧时当地每年要在六月初四到鹿儿山赶会,为寿星祝寿或得雨还愿,六月初六还要在黑水村赶会。届时要请巫师念动咒语,驱邪辟鬼,消难免灾,耍叉是-上的必演节目。清中后期,寿阳地区习武成风,大批武术、杂技把式涌现,耍叉技艺日臻完善,曾被召入宫中为慈禧太后做专门演出。寿阳耍叉就是在武术中诞生的一种民间杂技表演形式,表演者十至五十人,赤背赤膊上下滚动着铁叉,表演时铁叉在手、臂、肩、背、脖、胯、腋、膝、腰、臀、腕、髁、头等全身部位不停转动,铁环不时发出阵阵响声,围观者拍手叫好。还有一种小铁叉,长仅二尺,较大铁叉易于掌握,表演时两手持两根尺余短棍,上
祁县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祁县位于晋中盆地中部,气候暖温,四季分明,很适合芝麻生长。祁县又是晋商故里,用芝麻榨香油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据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当地一顾姓官员(祖籍浙江)任满后弃官经商,以做小磨香油扎根祁县,代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八代。祁县小磨香油制作采用传统的“水代法”,即把精选的芝麻在洗涤池中漂洗,然后炒熟再扬烟吹净,用石磨磨细为浆,并在大锅中兑加95℃热水,用油葫芦搅拌振荡,使其非油物质吸收膨胀,其中油脂被挤出。这种工艺从炒料、磨浆、兑水、振荡及工具的使用全凭经验,特别是兑水要通过搅拌的手感决定加水量,需要有相当经验才能操作,他的经验决定出油率和香味的浓度。小磨香油传统技艺的主要特点是将磨浆中的芝麻酚
白氏拔毒膏药与生肌散制作技艺
白氏拔毒膏与生肌散是由山西省平遥县仁庄村白仕成参照“仲景全书秘籍”理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刻苦研制而成。此药原流传江南,乾隆七年(1742)江南大遭灾荒,白常槐(白仕成子)带着该药的制作秘方流落北方行医度生,后在山西省平遥县杜家庄乡仁庄村定居,祖辈延续行医,将此秘方流传至今。白氏拔毒膏和生肌散相辅相成、配合使用、缺一不可,拔毒膏具有拔毒生肌的作用,长健骨骼,该药由血竭、象皮,穿山甲、白芷、白蔹,当归、山梔、生白芍,桃仁、红花、川地龙、蜈蚣等组成;生肌散为粉红色粉状面,该药由象皮,血竭、甘草、煅龙骨、熊胆等组成,原料配伍独特,解决了用中药治疗外科感染伤口久不愈合的问题且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可快速消除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禁火节,后来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相传,介子推曾辅佐晋公子重耳-列国,割股奉君。十六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晋文公遍封群臣,独忘介子推。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故乡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烧山,介子推不愿出山,抱树焚身而死,于是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改山名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亡日禁火寒食。民间为纪念介子推,自觉遵守这一规定。我国古代文献及大量文学作品对此都有记述。寒食节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融入民间关于介子推的地方风物传说和寒食节习俗,最终
定坤丹制作技艺
定坤丹又名“定坤丸”,是妇科传统名药。乾隆四年(1739)已列为“宫帏圣药”的定坤丹传统制作工艺被时任清宫监察御使的孙廷夔(山西太谷人)带回太谷,流传至今。200余年来,定坤丹一直延用传统手工制丸技术推丸模、挂蜡,熟地等药材的炮制也采用古法技艺,这在全国中医药生产行业中是独有的。定坤丹处方奇妙,配伍得宜,入药29味,融汇了中医药之大成,具有理气、健脾、补血、止血、镇痛、强壮等奇特功效,是传统妇科医药综合制剂中的的一大珍品。其制作技艺属于“古方所未备,珍秘而不传”的国家级保密处方。定坤丹是我国妇科药中的一大珍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财富,研究和保护古代医学研究成果有助于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
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疗法由王氏直系家族面传口授代代传承,尤其是王氏先祖吸纳清代名医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之精华,形成一套主治妇女不育或调经、崩漏等疑难疾病的独特良方,在国内中医妇科流派中占有重要一席。据王氏宗谱记载,其始祖王厚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率子迁居平遥东泉镇从事中医妇科诊疗活动,至今相传29代不绝,名医迭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以傅山女科治疗方法为重要思想,讲究明辨标本、分步调治、先攻后补、先补后攻、辩证兼施,特别注重四季用药方法;根据妇科病症的不同,采用内病外治、外病内治、以及内外结合治疗的方法;还有对中药材的选用、加工炮制、技术操作全凭经验掌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妇科医学思想理论体系
心(形)意拳
心意拳,又称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形意拳,主要流行于山西晋中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常用于防身护镖和强身健体。自明末清初,逐渐形成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三大主要流派:一为以河南洛阳马学礼等为代表的河南马派心意拳;一为以四川金道人(金一旺)为鼻祖的金家功夫(心意拳);一为以山西戴隆邦、戴文雄、郭维汉、李洛能等为代表的山西心意拳。山西心意拳在基础桩功、拳架、拳式、练习方法、要领、要求和拳术套路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发展得更加严谨、系统和完善。山西心意拳的主要拳法分为以下几大类:1、劈、崩、钻、炮、横五形拳,2、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鹰、熊十形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又称“晋中秧歌”,是民众自编自演的融小曲、杂说、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祁县、太谷、介休、平遥、文水、交城、孝义、汾阳、清徐、榆次、太原南郊等地。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轶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祁太秧歌早期的表演形式是元宵社火中的踩街秧歌,大多是以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表演时,由俊扮、丑扮两位公子手持折扇领头,俊扮领着身背花鼓的女演员,丑扮领着拍小镲、敲小锣的男演员,分两行走街,无弦乐伴奏,只是轻敲边鼓、轻击锣镲掌握节奏。清代,秧歌艺人在省外商人频繁往来太谷、祁县的背景下,编出
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
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产生最早且保存完好的中药复方升炼剂制作技艺,是我国中成药宝库中最珍贵的技艺之一。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的中医学原理源于道臧丹经和黄帝内经,其处方出自明代嘉靖年间。相传,嘉靖帝即位后,颁发诏书广集长生不老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从《云笈七笺》“老君益寿散”中取长补短,并采用炉鼎升炼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献给皇上,嘉靖帝服用后,效果显著,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用此药可以获得像千年神龟那样的高龄。龟龄集处方严谨、配方珍奇、炮制奥妙、工艺独特。首先,原料来自天然动植物,精选人参、鹿茸、海马、雀脑、地黄、苁蓉、枸杞、淫羊藿等二十八种珍贵药材,应合二十八星宿;第二,
和顺刺绣
和顺刺绣是流传于山西省和顺县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因其是在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通过运针将绣线织成各种图案,又称和顺牵绣。和顺牵绣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作品多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针线包、粉线袋、钥匙套、坐垫、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和虎、狗、狮、花草、昆虫等为主。和顺牵绣从样式到整理成形一般需要糊裱、画图、裁剪、手工牵绣等4~5道工序。在牵绣针法的运用上主要用斜针绣、平针绣、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
寿阳油柿子技艺
油柿子是山西省寿阳县独具风味的传统名吃,也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迎亲送友的必备佳品。相传寿阳县是老寿星的诞生地,据说寿星出生时身体羸弱不堪,因常年食用柿子身体日益强壮,得道成仙,飞升天界。后来,寿阳渐渐成为“春晚无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带,百姓没有柿子来供奉“老寿星”,特意用红糖稀把面和起来,捏成柿状,用油炸熟,拿绳串起来,供献祭祀。年代日久,这种民间食品流传下来,成为今天寿阳的一个特色产品。制作油柿子需要主料面粉500克,辅料饴糖(小米饴最佳)250克,白糖50克,碱少许,清水150克,胡麻油120克(实耗)。制作时,先将饴糖放入盆内,将清水和碱面溶合在一起成碱水,分几次倒入饴糖内,不断搅匀使饴糖
浑元一气功
浑元一气功,又名一气浑元功、罗汉护体浑元一气功等,乃嵩山少林寺秘传硬气功,主要是练习抗击打能力、耐承受能力和击打能力,由清末拳师王新年所创,在山西境内流传于晋中部分地区。浑元一气功分为内练和外练。内练是基础,主要是练气功,分为养气法和叫气法两部分。外练就需要两个人才可以练,具体而言,又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是碰撞法,就是人体与人体相同部位的互碰互撞对抗性运动的锻炼,使皮质神经和五脏六腑逐步适应重力的碰撞,提高抗震力和增强体质的耐承受力。第二步就由面到线条的适应,用条式铁沙袋为锻炼器械,对自身27个部位52个点面,以条线形成面积,进行力度渗骨的抽打,起到外练的作用。第三步是拍打法,是在抽打法的基础上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3、木胎披麻挂灰,生漆灰须褙布,猪血灰须披麻,黄土胶则需褙纸;4、以人发、牛尾制作漆栓(髹饰工具);5、在特设的阴房内阴干漆器;6、描金彩绘,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壳镶嵌等传统技法;7、用砂纸
左权剪纸
左权县位于晋中地区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全国著名的“歌舞之乡”,素有“民歌海洋”、“小花戏之乡”的美誉,曾被命名为“山西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左权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以不同手法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众文化生活。作品形式不拘一格,有动物、人物、经典名著、风景名胜、历史名画等,小到几公分(脸谱、花鸟等),大到几十米(《清明上河图》、《辽城元宵》、《古城新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作品有《聚宝盆》、《丰收》、《金陵十二钗》、《暮归》、《观音》、《国色天香》等。剪纸人物动态优美,性格明显,线条秀丽流畅,色彩对比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