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西城区特产
西城区民俗文化
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清代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
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是发源并流传于北京市范围内的汉族童谣。北京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汉族文化积淀,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北京童谣有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十种表现形式,通过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积淀了优秀汉族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入选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北京童谣有十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压韵包括双句压韵、句句压韵、每两句一压韵等压韵方法。[1]北京童谣由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访,回宫途经前门大街时,人困马乏,腹中饥渴。但临近年关,各商铺已经打烊,惟有王记酒铺仍掌灯营业,乾隆便带着随从进店用餐,品得酒醇菜香,从而龙心大悦。在得知此店还没有正式的字号时,乾隆帝环顾四周后对店主说:“这个时候,京都只有你一家营业,如此勤业,必有锦绣前程。我看,就叫‘都一处’吧!”回宫之后,乾隆皇帝御笔亲提店名并制成蝠头匾,从此“都一处”的名号天下皆知。都一处烧麦始创于清乾隆4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城著名的百年老店。都一处烧麦以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出名,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都一处烧麦制作工艺复杂,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
1925年,北海公园正式开放,几位清宫御膳房的师傅在公园北岸建起了小茶社,取名“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御膳房制作方法,经营风味菜肴及面点小吃。1956年更名为“仿膳饭庄”,1959年由北岸迁至琼岛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古建筑群中。清廷御膳制作技艺是满菜和汉菜相结合的精华。仿膳饭庄对清廷御膳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后再创新,始终保持宫廷风味的经营特色。为了不断挖掘开发宫廷名菜,仿膳饭庄派人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在浩繁的御膳档案中整理出乾隆、光绪年间的菜肴约800余种。其中凤尾鱼翅、金蟾玉鲍、一品官燕、油攒大虾、宫门献鱼、溜鸡脯等菜品最有特色。1979年,仿膳饭庄推出了清廷御膳的代表宴席满汉全席,
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狩猎,经常必须要模仿鸟兽的叫声来欺骗并引诱它们,或以恐吓的吼叫声驱赶围猎野兽,以利捕之。至于那时的“寻声问路”,就是用不同的吼叫声在山涧森林里寻找、区分同伴,它也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但那时的“寻声问路”只是口技的前身,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原始的烤肉法是游牧民用猎刀切肉,再用马粪烤熟。公元六世纪,烤肉方法有了改进并有文字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所说的“腩炙”,据考证就是当时的烤肉,其方法即将肉切成小方块,用葱白和盐豉汁腌渍片刻,再上火烤制。至明代,皇宫内“每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明末清初,烤肉传到民间。其中“南宛北季”是京城最著名的烤肉店。“烤肉宛”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主营北京烤牛肉及北京清真风味菜系,是北京建店时间最早、资历最深的老字号之一。烤肉宛因店主姓宛,故得名。第三代传人宛玉魁正式立“宛记”字号,至第五代传人宛起瑞时,已成为驰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腐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佐餐小菜,公元5世纪魏代古藉中即有记载;王致和腐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细、软、鲜、香,是“中华老字号”。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创始人王致和是安徽举人,他于清康熙八年进京赶考,住在北京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在备考期间,以卖豆腐为生,为了保存卖剩下的豆腐,他利用老家作腐乳的方法将豆腐保存起来,却在不经意间发明了臭豆腐这一独特的腐乳品种,臭豆腐生意越做越红火,王致和干脆弃学从商,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创办“王致和南酱园”,前店后厂,从此做起了腐乳生意。王致和腐乳酿造技
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
鸿宾楼是我国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开创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是天津主营清真风味的菜肴,1955年迁入北京。2008年,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关“全羊席”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金代。“金人旧俗,凡宰羊但食其肉。贵人享重客。间兼皮以进,曰全羊。就有食全羊的风俗了。”1264年元朝建立后,宫廷御膳中也曾出现全羊大菜。至清康熙年间有“圣祖玄烨曾为外藩王公举行过全羊席的记载”。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全羊法七十二种。”民国五年,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饮食类-全羊类》对全羊席更有详细记载,在这段文字中较翔实地记载了全羊席的烹制方法,菜品形状和品味以及
木版水印技艺
荣宝斋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十九号,其木版水印技艺堪称一绝。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阴阳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逐笔依次叠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确无误,达到乱真的程度。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分版)、刻(制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刷子、耙子、国画颜料、水等材料为基础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有确切纪年的是隋代。荣宝斋于1896年设帖套作,延聘刻、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