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特产
双鸭山民俗文化
东北黑蜂养殖技艺
东北黑蜂养殖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张营洲东北黑蜂是1918年由养蜂员邹兆云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引入我国的远东黑蜂,经过近百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1978年中国北京养蜂研究所将其名定为“中国黑蜂”,又称“东北黑蜂”或“乌苏里黑蜂”,是世界优良蜂种之一。饶河县东北黑蜂养殖技艺始自上世纪20年代,经30年的发展,至上世纪50年代,养蜂生产已具一定规模,产品被国家质监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多次被欧盟有机食品组织认证为有机食品。
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项目批次:国家级第1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双鸭山市饶河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付占祥(国)尤俊涛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黑龙江近代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涉及到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信仰、艺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历史和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各少数民族用桦树皮盖房、造舟,缝制各种箱、桶、盒、碗,制作摇篮、玩具,还制作各种桦树皮画、艺术品等。制作技艺有四个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树皮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在桦树皮制品上,各少数民族都采用砸制、剪贴等方法制成各种艺术图案,表现各民族的审美观。
赫哲族叉草球
叉草球缘于赫哲族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比赛在长数10米、宽8米的场地进行,场地上架设7个类似羽毛球项目的栏网,双方队员持渔叉接草球,并用手将球抛过网,球落地,进攻方前进,另一方后退,以此决出胜负。该运动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赫哲人善于捕鱼,尤善叉鱼。为培养孩子们叉鱼的兴趣和技巧,开展的一种集娱乐和提高渔猎生产技能的体育活动。叉草球原是将一个草球扔到水里,一个人用长杆在水中拨打草球,使其在水中游动。叉鱼者用叉来叉水中的草球,叉着即为得胜。后来是让草球在草地上向前滚动,参加者掷叉将其叉住。以叉中多少定胜负。还有一种方法为射准,在地面竖一草靶,参加者站在5——10米外,投鱼叉射
赫乡鱼皮画工艺
  黑龙江省饶河县地处中俄边境,是中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素有“鱼皮部落”之称。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等鱼皮制成。不仅衣饰原料用鱼皮,赫哲人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作成。赫哲人鞣制鱼皮的技术高超,鱼皮线是把胖头鱼的鳞刮掉,涂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以保持柔软湿润,然后叠好压平,再用刀切成细丝,缝衣线就制成了。目前,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赫哲族渔民把目光投向旅游业,他们向游人展示其鱼皮制作工艺。赫哲族艺人还开发了鱼皮画,并上网推销,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热捧。2006年6
赫哲族食鱼习俗
赫哲族食鱼习俗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饶河县文化局赫哲族食鱼习俗是赫哲族在长期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传统饮食习惯,与世居三江平原的赫哲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赫哲族传统饮食以鱼为主,主要为鲤鱼、草根、鲢鱼、鲟鱼等。夏天一般吃新鲜的鱼,大鱼清炖或生拌,小鱼炸或蒸,大马哈鱼和狗鱼氽丸子汤。为更好地保存留备冬天食用,赫哲人多将鱼晾晒和腌制。杀生鱼、塔拉哈、生鱼片、刨花、炒雨毛等一系列的传统饮食已形成了赫哲族独有的菜系。
赫哲族萨满舞
赫哲族的萨满,分为河神派、江神派、独角龙派。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其能力大小,所执行的神职也各异。萨满跳神时全副神装,胸前背后挂着铜镜,腰系腰铃,脖子上挂着布克春、萨日卡、额其和三种神,“爱米”供在西炕上。萨满手拿神鼓以通神。还有神刀、神杖、龙头杖等神具和祭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尤其在夜间神鼓神咒的声音,容易将人引入幻境。跳神时除萨满外,还有“二神”也是其助手。治病时“二神”在病人背后,两手扶病人的肩上,萨满请神边敲鼓边唱边说,依次猜测是什么鬼作祟,据说猜中了,“二神”便发觉病人的双肩抖动,告诉萨满请神驱鬼。萨满于春、秋时节“跳鹿神”亦称跳太平神。意思是求神驱鬼消灾求福,保护全村人丁兴旺,祈求渔猎
赫哲族嫁令阔
赫哲族称其民歌为“嫁令阔”,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虽然赫哲族人口较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赫哲族嫁令阔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大致可分作五类: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如用类似于依玛堪曲调演唱的《迁徙歌》,就被誉为会唱歌的”活化石“。二是祭仪中的神歌:主要由赫哲族萨满在祭祀仪式中演唱,有《请神歌》、《颂神歌》等。其曲调相对固定,但每个人演唱中又具有个性风采。神歌曲调后被依玛堪艺术和篝火夜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