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特产
宿迁市民俗文化
临淮带刺鱼丸
主料:白水鱼500g配料:盐、味精、蛋清、葱、姜做法:白水鱼宰杀洗净,去掉脊骨大刺剁成泥状加入盐、味精、蛋清搅拌均匀,放入水中能漂起即可;锅加水烧开,把剁好的鱼糊,挤成球状下锅烧熟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具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并且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常吃还有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健美的功效。
丁嘴跑驴
一、简介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广泛流布于北方地区。丁嘴跑驴主要分布在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丁嘴、仰化和泗阳三庄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其特点主要源于当地生产生活习俗,伴以群众创造性的诙谐表演,传统的跑驴多为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表演,后逐渐出现多人群演,场面宏大、显得热闹非凡。二、历史渊源跑驴是一种民间社火舞蹈形式,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特别是我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普遍存在。丁嘴跑驴是分布在江苏北部宿迁一带的一种跑驴舞蹈形式,据说,在清代中期已在民间盛行。当地有关跑驴说法很多,一曰根据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这一民间故事编创演绎的流传至今;二曰是由山东及徐州
洪泽湖甲鱼羹
主料:甲鱼肉250g配料:熟鸡丁100g做法:野生甲鱼宰杀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去皮洗净,放在锅中煮15分钟,拆骨取肉,切成丁状,和切好的熟鸡丁一起下锅,煮10分钟后即可使用。功效及营养价值:所含营养极高,易被人体吸收,香、鲜、细腻、口感好,具有补肾补脑,养阴散瘀,消痞除症,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
半城韭菜河蚬羹
主料:河蚬、韭菜配料:淀粉、蛋清、白胡椒粉做法:河蚬洗净,韭菜加工切末;在锅中放入适量清水,河蚬放入锅中,待水烧开,勾入玉米淀粉,打进蛋清,加入适量白胡椒粉,放入韭菜末,装盘即可。功效及营养价值:蚬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蚬肉中所含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
泗洪钱杆舞
钱杆舞,又称“打钱杆”、“功夫钱杆”。它是泗洪及双沟地区普及较广泛的民间传统舞蹈。公元1127年间,今泗洪县双沟镇一王姓学士在茅山-道学,学成后返乡,利用所学的道家剑术———“五帝钱剑法”为穷人免费疗病。在治病与传技中,王学士与当地百姓一起创立了钱杆舞。钱杆舞的打法有多种招式,10多个固定的套路,它是集娱乐与健身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舞者手握钱杆的中段,在音乐的伴奏下,绕体打击,边打边唱,热情洋溢。舞蹈中,飞舞的钱杆发出铜钱的响声,含蓄的竹器声和节奏欢快的“沙沙声”。在优美的“沙沙声”里,演员们踩着轻盈的舞步,变换着不同的队形,欢快、流畅,给人以娱悦身心和美的享受。
泗阳民间舞龙
舞龙,不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独有“自喻”项目,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舞龙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舞龙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舞龙活动之所以这么广泛的根植于民间,一代一代相传而不衰,大概是因为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据《中国龙船协会网》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时代,先人们为了祭祖,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开始把龙作为“吉物”进行祭拜。到了唐代,舞龙已演变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祭拜形式和娱乐活动,相传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舞龙的主要
泗阳淮海戏
淮海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流行于连云港、灌云、灌南、沭阳、涟水、淮阴、泗阳等地,曾称“淮海小戏”,是江苏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淮海戏的产生与发展,至今已有240年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年兄弟,因灾年饥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阳一带卖唱乞讨,海州的邱、葛、杨姓三人从其学艺,并结合当地盛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两种民歌,改造成“怡心调”和“拉魂腔”,后三人分别外出卖艺,逐渐形成今日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清乾隆、嘉庆年间,艺人多个体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说唱,要点粮食和熟食,故又称之为“打门头词”。说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
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历史上名为“工鼓锣”、“公锣鼓”,亦称“唱书”,它源于沭阳,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沭阳、灌云、灌南、泗阳、淮阴、涟水、响水、连云港等地,是苏北广大农村颇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民间传说,东周列国时,楚庄王让人用竹筒做鼓,当作乐器,在农人下田劳动时敲鼓娱乐,后又编成故事说唱,以娱人视听。后来庄王收徒传艺,弟子散于各地。传说庄子殿下有一太医名叫崔公,因受奸臣所害,崔公觉得说书倒是一个很好的生计,后来崔公便以说书为生,后人传称为“庄王公鼓”,或称为“崔公鼓”。《精忠说岳》一书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宋岳飞进京赶考,与牛皋同游相国寺,看到众人围坐在一起听艺人说唱。那艺人一手敲锣,一手击鼓,众
泗阳童子戏
童子戏起源于唐朝,出自“傩戏”(傩戏分为四大类:民间傩、宫延傩、军傩和寺院傩),童子戏属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自沭阳传入泗阳,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童子戏唱腔古怪、悠扬动听,如“怪味豆”般别有一番风味,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般多为人家酬神(俗称“烧猪”,旧时生病祷神“允的”)而演唱。它保存了古代“打七”、“了愿”的民间习俗,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丧葬和巫文化风俗的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戏剧起源与发展史难得的活教材。在古时宗教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叫做“傩”,举行时,伴着行走的有节奏舞蹈,就是傩舞,以后这种傩仪和傩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新的表演方式,并加入故事内容,便形成了以驱邪逐鬼
泗阳琴书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泗阳琴书属徐州琴书系统。原名丝弦,到清代用扬琴伴奏,又称“扬琴”或“蛮琴”,解放后改称琴书。泗阳琴书是受黄泛的影响,由徐州传入的。早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其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有对唱,也有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艺人登台表演时,主唱者一般都端坐(现也有立唱的)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
泗阳音乐
泗阳音乐泗阳音乐比较发达,但历史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的小调大部源于外地,有《下河调》、《泗州调》、《打牙牌》、《大五更》、《小五更》、《四季游春》、《八段锦》、《十劝郎》、《绣荷包》、《梳妆台》、《小放牛》等,内容多为男女情爱。抗日战争后,多以“旧瓶子装新酒”,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民间乐器有二胡、四胡、笙、箫、管、笛、唢呐、鼓、锣、钹之类。最具代表性的是“吹手班子”,这是一种民间乐队,一个班子至少4人,一般6人,多则8人。也称“四十班”、“六十班”、“八十班”。旧时,遇有丧葬婚娶的人家,大都要雇佣“吹手班子”,吹手均为男性。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以笙、笛、二胡、堂锣、钹、堂鼓之类(喜事不用鼓)
洪泽湖渔鼓舞
洪泽湖渔鼓舞是洪泽湖流域唯一的民间舞蹈形式,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它伴随洪泽湖的形成而诞生,由最初的湖上渔民迷信活动逐渐演变成祭祀、节庆活动直至现在-艺工作者挖掘、整理的舞台舞蹈艺术,其发展一直在洪泽湖流域,鼎盛于清末民初,泗阳沿湖乡镇曾涌现较多的渔鼓艺人。洪泽湖渔鼓舞是洪泽湖文化中最为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有着浓厚的湖区渔家风味,在洪泽湖地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活动范围,一直延续到当代。渔鼓在作为渔民娱乐工具之前,是湖区神头(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会祈祷时伴奏所用。古时湖上迷信活动比较讲究,规模也大,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封建迷信活动是渔民中的一件大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