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特产
宿迁市民俗文化
泗洪泗州戏
一、简介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江苏省地方戏剧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洪泽湖西岸和淮河两岸的大部分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因艺人多为古泗州人,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唱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它与柳琴戏、淮海戏同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其最初阶段主要是以说唱形式出现的,艺人三三两两走村串户“唱门子”,仅用竹板或木梆子敲击节拍,唱一些庄稼话或反映农村生活片断的“篇子”,这些“篇子”叫“门头词”。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洪泽湖畔、淮河两岸。是从民间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剧种二、历史起
皂河正月初九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为庙会之日,人们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及民俗商贸活动。该庙会起源于明孝帝弘治八年(1495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驻跸于此,使龙王庙会更是名声大振。每年届时都有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祈福纳祥。数百年来,岁岁如此,从未间断过,可谓江苏地方一大民俗景观。【历史渊源】皂河正月初九庙会,起源于明代。史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水从河南兰封县、商丘南下,经徐州直冲宿迁的皂河镇,然后南下至清河交汇于运河,致使宿迁皂河地区洪灾频发,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在皂河镇南端建了一座“草堂
双沟庙会
泗洪县双沟镇农历三月二十八庙会,也叫双沟“3.28”庙会,发端于宋代,源自道教对泰山神的崇拜。据《泗虹合志》记载:双沟镇东山头宋代建有东岳大帝庙一座。道教信徒们为纪念东岳大帝生日,乡民们为求子、求福、求财、求平安,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生日这一天,都要赶到双沟镇东山头大帝庙烧香拜祭,世代相传,从不间断。到了明代,东岳大帝庙毁于战乱后,善男信女们以及民众百姓则改到双沟镇西山头报恩寺烧香拜佛,经商贸易,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延续了一千多年,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双沟“3.28”庙会。建国后,人们对庙会赋予了新的内容,除了少数人到西山头报恩寺烧香祭拜,祈求平安外,文化活动、商贸活动更显热闹与繁荣,尤其是
农历四月十二庙会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在沭阳县城东两公里处有座昭德寺大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庙会香火极盛,各地善男信女,远程跋涉,敬香礼拜。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那时候,人们出远门,往往是以马以车代步,一时间,沭阳城各家门前停满了车马。商人见此情景,就想出赛马的办法,优胜劣汰,从事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流布于沭阳县沭城镇、十字社区、七雄社区、章集社区、扎下镇、桑墟镇。骡马会是一种民间的群众经济、娱乐活动,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庙会,也是一种大型集市。骡马会期间,在沭城的主要街道上,商店连着商店,摊贩靠着摊贩,帐篷挨着帐蓬,整个沭城沉浸在忙碌、欢乐之中,通宵达旦,比过
临淮渔家婚俗
临淮渔家婚俗,是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及洪泽湖湖区地域性婚俗。它长期流传于临淮一带和洪泽湖湖区,主要分布在临淮镇二河、胜利、洪胜、徐圩等村组、渔场,洪泽湖湖区渔船、渔场有广泛流布。这里历代渔民以水为家,其无论是捕捞生产还是生活都在船上,往往是一家多船,各有其用,各尽所有。临淮渔家婚俗(礼仪)的起源,具体已无法考证,应是自古流传。这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所留下和形成的特别的渔家水上婚俗(礼仪)习惯。也是临淮特定地区,特定年代而保存下来的地方性传统民俗。临淮渔家婚俗内容有:提(说)媒、定亲(合贴)、婚娶、回门船。其礼仪还包括:大礼、迎亲、过轿船、跨喜船、双打鱼、喜酒会,还有诸多的禁忌、相关辞令
米斗奶奶
此习俗流行于沭阳县各乡镇农村。具体起始年代无可考究。解放前只要谁家带新娘,都要请“米斗奶奶”。现在婚姻从简,但还有部分人家按老规矩办喜事。自古到今,在沭阳县的农村里,无论谁家带新娘的,都要请一位年高德重,全福人的妇女来陪伴和护卫新嫁娘。担这一角色的人,被称之为“米斗奶奶”。凡是充当米斗奶奶的人,首先得随身携带一只容量可以盛得下五升米的“五升斗儿”。米斗奶奶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这只五升斗里,要装满白花花的上等大米,中间插着两把(每把十双)闪闪发亮的红漆筷子,还有一杆镶嵌着一排排闪光耀眼秤星儿的秤。五升斗,取其“五子登科”的吉兆。装满白米的寓意是,预祝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后,双双勤劳生产,年年获得丰收
入学礼
从清朝开始,沭阳旧时私塾较多,不论城镇和农村,就有送子读书的习惯,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要把子女送到私塾去读书。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入学礼,慢慢沿袭下来。解放前各个乡镇、各个村庄,家中如有孩子念书,都要送私塾先生家去读书,入学时行入学礼,流布区域很广。科举时代,沭阳地方的学龄儿童进私塾前,娘舅家要买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舅奶奶或者舅母缝制一个书包送他,这表达了母爱和母系亲属的殷切期望。入学第一天的早上起来,由母亲给孩子换上一身新衣裳或者是洗干净的旧衣服,打扮的衣冠整齐。早饭后,由父亲带着。到私塾后,首先得向孔子的画像进跪拜礼,焚烛点香。这时,要虔诚,不得说笑,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端坐在椅子上的
淮红戏
一、简介淮红剧是原县级宿迁市的唯一地方剧种。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又有“百曲”之称。因其主调为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唱[满江红]、[鸳鸯句]、[穿心子]、[数落]、[凤阳歌]、[魏调]。以旱船的歌舞形式,演唱简短故事或颂扬功德、祝贺吉庆的唱词。因而,淮红剧在宿迁城乡及周边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泗洪、淮阴、涟水、灌南等地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宿迁淮红戏同丹阳丹剧、海门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受到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江谓清、惠裕宇、欧阳惠林等接见。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了解和演唱该剧的艺人越来越少,濒临失传。淮红戏的生存状况已引起我市
盖新房上梁仪式
相传自明朝开始,清朝最盛行,民间有两件大事,结婚和盖房,盖房上梁选择吉日,图吉利,图发财,人平安,延年益寿,所以代代相传,至今民间仍然沿袭。主要流布于沭阳县耿圩镇、十字社区、悦来镇、陇集镇、刘集镇。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要。而对于盖房子中的关键工序——上梁,非常重要,作为承载屋顶重负的大梁,那是所有梁檩中最吃力的所在。它能否放得稳当、贴切,不但影响到房子的寿命,而且关系着居家的安危,所以,自古以来对上梁这道工序总是另眼相看;着意安排,特别讲究。主要的流程有:一、选择吉日二、预备好上梁使用的吉祥物三、上梁在上午举行四、喝上梁酒五、上梁后在房内住人相传明朝、清朝时期就有这种风俗,解放后此风
宿迁柳琴戏
一、简介因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上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距今约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宿豫皂河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二、历史沿革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
泗洪鸿鹄皮影
一、简介泗洪鸿鹄皮影是苏北地区乃至江苏省唯一传承下来的民间皮影戏剧种。它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清末民国初期,五十年代初,泗洪双沟镇皮影戏艺人马永明承师傅之意,成立“泗洪鸿鹄皮影戏团”,“鸿鹄皮影”因此而得名。鸿鹄皮影戏是集剧本创作、皮人(影人)制作、操作技巧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戏曲表演艺术,唱腔形式多样,朴实明快,不拘一格,除使用地方剧种的泗洲戏调、黄梅戏调之外,还具有自己独创的“皮影梆子调”,剧目题材广泛,既有传统的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也有现代的爱情生活、-童话等等。鸿鹄皮影戏艺人马永明独创了皮人(影人)变脸的艺术,这在全国皮影业中绝无仅有。泗洪鸿鹄皮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从它的诞生到数代人相传
童子戏
一、历史渊源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设计欲加害他,李世民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崇,要张天师捉鬼,张遂将五弟兄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帖出皇榜招贤驱鬼,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铺设坛场,开坛了愿,家概实免,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官宦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沭阳古属楚地,有童子戏发源于江苏沭阳的说法。在春秋时期的楚地,盛
苏北琴书
一、简介苏北琴书亦称“打扬琴”或“打蛮琴”,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广泛流布于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等地区。苏北琴书属板腔体,分1人、2人或多人说唱,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唱腔优美、音乐和谐、说白自如,其代表数目达100多部,曾先后出版发行唱片5000万张,磁带3000万盒,VCD光盘4000万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二、历史沿革苏北琴书亦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当时称为“打扬琴”。到同治
泗阳舞狮
舞狮是广场和沿街表演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泗阳广为流传,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的-庆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舞狮艺术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它原引自西凉的“假面戏”,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艺术在中国也就有了一席之地。另外,也有人认为,舞狮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唐稿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
大兴旱船
一、简介“旱船”本意陆地上的船,因其外观妆扮花俏又常称“花船”。跑旱船(或玩花船)是江苏省宿迁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大兴旱船最具代表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大旱年间当地百姓祭祀求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往日渔民生活的怀旧。大兴旱船分单船、双船和多船表演,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形象地塑造行船时的动作情景。因其唱词诙谐,表演滑稽,场面热闹而倍受当地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大兴旱船伴随着宿迁的庙会、乡会、民俗节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据史料记载,明朝以前,在宿迁城东约20公里的大兴一带,北有白鹿湖、南有仓基湖,水
三月十五来龙庵庙会
来龙古寺,一座曾远近闻名的苏北名寺,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关于这座古寺,民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一代佛教大师燃灯和尚圆寂后成为肉身干尸,众徒将其供奉于殿内。百姓为敬仰大师,把燃灯和尚诞辰的3月15日作为来龙庵庙会日,一直到1964年的“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时干尸被焚烧,庙宇被拆除,庙会一度中止。2005年浙江东阳灵山寺住持释刚如应众人倡议,在来龙镇区西面出资恢复重建来龙庵(更名为来龙古寺),建成燃灯大师供奉殿、厢房围墙,并开工建设大雄宝殿等庙宇,2007年张家港香山寺住持法禅法师续建大雄宝殿落成,此后来龙古寺开始恢复性建设,规模日趋扩大,2006年3月15日来龙庵庙会正式恢复。早期庙
生辰习俗
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自古延续至今,现在妇女怀孕,坐月子,12天送奶趟,满月剃头,散红鸡蛋等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沭阳县各个乡镇各个村庄,生产习俗,从古代流传下来,生孩子、坐月子、报喜、12天送奶趟,是人出生后,必经之事,所以分布区域很广。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
洪武花棍舞
一、简介洪武花棍舞是长期活跃于泗洪县境内及淮河沿岸,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最初出现于泗洪县西南岗的四河、峰山、孙园一带。据蔡东藩著《明史演义》介绍:元末至正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因家贫雇给本地财主刘大秀放牛。在放牛生活中,朱元璋每日与牧童伙伴以放牛棍对打、戏耍,舞棍玩耍的方式,逐步形成套路。后在民间长期流传形成这一舞蹈形式,故名洪武花棍舞,有的地方也把该种舞蹈称莲湘、金钱棍或霸王鞭。它以动作豪放、阵容庞大、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当地群众中得到普及和传习。二、产生背景江苏省泗洪县地处苏皖交界处,与安徽五河、凤阳等地相邻,泗洪县四河乡是洪武花棍舞的主要传承
董王高跷
一、简介董王高跷是长期流行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一带的传统高跷表演形式,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与同类高跷舞蹈相比,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高跷又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表演,技巧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观众高,便于远近观赏,如同流动的活动舞台表演,因此备受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高跷的起源,普遍认为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董王高跷主要源自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至今有近500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董、王二姓的两家民间艺人自山西逃荒到宿迁境内,至龙河边落户安家,长期以卖
潼河龙舞
一、简介潼河龙舞是长期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潼河一带的民间舞龙表演艺术,当地群众称之为龙舞。潼河龙舞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舞龙特点,又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母子龙表演,即一条大龙带12条小龙齐舞,场面蔚为壮观,内容丰富,形成新颖,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舞也称舞龙,也有称之为舞龙灯,因表演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图腾,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后衍生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龙的史料记载和传说众多,在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各种天相和自然灾害的年代,人们认为龙会行云布雨。春节舞龙,寓意风调雨顺;干旱时舞龙,可以求雨;舞龙到各家,可以消灾驱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