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特产
常州市民俗文化
常州道情
常州道情原称“说因果”,相传其祖师为周文王第三子姬叔颖,姬叔颖虽然下肢残疾,却是深明大义,非常体恤黎民疾苦,他不能挥师伐纣,便叫人推轮车,到处游说,宣讲兴周灭纣的道理,自称为“说因果”。周武王得了天下,因姬叔颖“说因果”有功受到封赏,“说因果”便大兴于世。清同治年间,在苏南农村,农闲时就有半农半艺之人说因果,后来就在常州府属各县农村流行开来。同治末年,逐渐发展形成地方曲艺形式---常州道情。常州道情纯用常州方言说唱,由上、下手两人搭档演唱。其中无论说表唱做均有上手担任,行中称“大先生”;下手称“小先生”,一般由徒弟担任,专事打鼓击板,为“大先生”帮腔,“拖下板”无管弦伴奏。常州道情的曲调主要有
常州烙画
烙画又叫烫画,也叫“火针刺绣”,在竹木上用烙针、烙铁烫。据传,东汉帝刘秀在位时已将烙画封为贡品,可见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常州烙画的发展历史,与常州梳篦制作的烙花、烫花工艺有关。常州梳篦制作的“雕、描、刻、烫、嵌”五种工艺,是制作观赏型工艺梳篦的必定“路径”。其中在梳篦上烙制花纹图案的独特工艺最见制作者的功力。据常州府志记载,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迄今已有1500多年时间。烫花型的篦梁、梳背上的龙凤花卉,或是仕女人物,均是用铁笔烫烙出来,其线条清晰流畅,整体画面古朴、高雅。由此可见常州烙画与常州梳篦发展历史相近,亦有千年历史。烙画也同其他艺术一样,好题材能决定烙画的品位和境界。定好题材后,
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
素火腿是一种极具常州地方特色和风味的名菜,其生成工艺和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常州佛教文化和饮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梁武帝萧衍是武进县万绥乡人。公元502年,他在建康城(今南京)建都。梁武帝登基后,笃信佛教,舍宅为智宝寺,并拜志公和尚为师,做了不出家的佛教弟子。梁武帝戒杀生,吃素食,还多次召集全国各地名僧到京城议事,组织展开辩论,佛教徒要不要吃素?最后多数名僧形成共识:做一名合格的僧人必须要“五戒”。“五戒”的头一戒就是“戒杀生”,佛教徒应该吃素。于是,朝廷传旨天下,僧人一律吃素。梁武帝身为皇上,为僧人作表率,祭祀祖宗、祭祀天地神灵用的“五牲”——牛、羊、猪、鸡、鱼都改用豆制品
常州高跷
高跷属于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据常州府志记载表明,此项民俗活动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中,常会出现高跷艺人的表演。踩高跷是一项融文化娱乐、体育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州钟楼区中心地带有一条老街叫木匠街,老街两旁原住户均为木匠,世代延传,以木业为生。闲暇之余,匠人们制作木制高跷娱乐嬉戏,久而久之,便闻名整个龙城,成为当时常州城里的主要民俗活动和群众性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据常州市志记载,1933年2月,常州高跷队应上海工商界邀请,赴沪表演,引起申城数万名市民观看,一时间好评如潮,《申报》曾以醒目标题
常州网油卷制作技艺
常州网油卷制作技艺创制于清末,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提起网油卷,常州民间有一个传说:北宋神宗年间大文豪苏东坡一天在食米团时,忽发奇想:“若内藏以豆泥,外裹以‘雪衣’,如糕团之炮制,改蒸煮之方为炸熘之法,岂非佳肴乎?”于是,这位美食家便尝试着亲自下厨,几经周折,终因未完全掌握“雪衣”制作之技法,只能以蛋清包裹,成品不太理想。但有了一个类似小面团的雏型。后经常州名厨反复研制,才成了今日的常州名点——网油卷。网油是常州土话,指的是猪腹部的一块堪称是猪全身脂肪中最好的一块包裹脂肪的一层非常薄的油膜。网油卷就是用这层膜包裹猪油豆沙后在油锅里炸出来的类似麻团的一种甜点。网油卷是独具常州地方风味特色的食物
上阮花鼓戏
上阮隶属于金坛市薛埠镇,与溧阳后周、竹箦等镇交界。清同治年间始,至民国初期,相继有多批数百名来自河南罗山县、光山县的移民迁徙、繁衍于上阮一带。由此带来了河南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最鲜明的标志,即是中原花鼓戏的盛行。在发展中,中原花鼓戏又吸收了江南戏曲、民间山歌曲调等众多音乐元素,历经百余年的延续、传承,在当地形成了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被称为“上阮花鼓戏”。上阮花鼓戏唱腔抒情丰富,曲调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中原、江南兼容的戏剧特色,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观赏价值。上阮花鼓戏的生、旦、净、丑角,均选择与角色最合适的演员担当,在扮相上也都有严格的讲究。由于女演员的人才缺少,戏里的一些女
史式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化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由于其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相相似,故名八卦掌。史式八卦掌出于宋代道士邱处机首创的道家修身养性、祛病延寿的转天掌。后逐而发展,由河北人董海川将此拳术悉心传予高徒、义婿史计栋和溧阳狄兆龙、王永昌、彭袭明等人。史式八卦掌拳理套周易,以道家的阴阳平衡与内外气息调谐与人之气脉相联系,来印证刚柔,解化与攻击,根据劲道的力量方向,设立八个母掌,每一掌又衍生出七个散手子掌,并规定每一掌式按八卦阴阳乾坤圆圈走转变化。史式八卦掌的基本步法须趟泥步,双腿曲蹲成剪子股,每一步中都含有暗腿。其手法有带、领、
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清末民初在全国影响很大,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勇于创革新中医教育,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医界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孟河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南北朝时就出了齐梁两代10余位皇帝和30余位宰相。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南北沟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孟河镇北临长江,而改名孟河。作为水上交通要道,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亦逐渐繁荣。至明清时期,常州文风兴盛,文人辈出,涌现出了有全国影响的学派团体,如著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医
调犟牛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生产活动中,牛是人类劳作的主要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农民在与牛长期相依为命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杨桥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永福庵塑了“牛郎菩萨”,同时创编了“调犟牛”这一传统舞蹈。相传,清乾隆皇帝在第三次微服私访下江南时,经过杨桥太平庵门前,恰遇杨桥人在表演调犟牛舞蹈,乾隆观后不由拍手叫好。由此可见,调犟牛这一传统舞蹈在杨桥地区已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旧时,因调犟牛舞蹈节奏明快,趣味性强,常被常州、无锡、宜兴等地的达官贵人、知名绅士相邀前去表演,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调犟牛表演一般在春耕生产之前或农闲季节进行。调犟牛表演幅度、强度大,
跳五猖
溧阳社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与安徽省的郎溪、广德及本省的高淳接壤。古时,属“三不管”地区。受战乱、饥荒、水患等多重因素所迫,北方一批批灾民、难民常常举家流离迁徙而来,久而久之,这特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形成了多种民俗文化的大融汇。据考证,大田村的跳五猖傩舞生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612年),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大田村跳五猖是一种颇具苏南山区特色的傩舞。多年来,大田村跳五猖以其原始、拙朴、雄浑、刚劲的舞蹈语言,怪诞可怖的面具,独特的音乐节奏,一直延续传承至今。跳五猖活动最活跃的时间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之间。正月初一为起傩,其后为演傩,至正月十六为收傩,这一时间段,正值当地秋冬作物
常州酒酿元宵制作技艺
关于酒酿的记录,元代张昱在《湖上漫兴》诗中云:“尊中酒酿湖波绿,席上人歌凤语清。”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由此可见,在我国,食用酒酿的历史不短。常州酒酿元宵是常州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以糯米元宵配以优质甜白酒(酒酿),佐以糖桂花,其味软糯酸甜,酒香怡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常州,为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之地。据地方史料记载,唐宋的常州地区就已糟坊密集,西门一带经日酒酿飘香。元宵,古时称“浮圆子”、“圆子”,也称“糖圆”,作为元宵节的应时食品,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后渐渐成为人们日常喜爱的小吃。100多年前,常州名点大师傅裴玉高在常州城区局前街毕家
潞城猴拳
猴拳是中国传统武术象形拳的一种。据考,常州潞城猴拳产生于清咸丰年间,已有150多年历史。旧时,潞城猴拳曾广泛盛行于以常武地区为中心,周边包括金坛、溧阳、宜兴、江阴等苏南一带城乡,潞城也由此赢得了“拳术之乡”的美誉。潞城猴拳艺技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潞城猴拳生成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主要包括猴型拳、猴子拳、白猿通臂拳等以及猴棍、猴刀、白猿剑等30余种套路,总体分为三方面来掌握要领,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22个字: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束、抓、甩、采、切、刁、拿、扣、顶、缠、蹬、踹、弹;前10个字指的是整个动作的神
遥观鹞灯
常州市武进遥观镇的鹞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末明初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武进阳湖合志·卷四》记载,每年正月初至清明节期间,在遥观周围农村都有放飞鹞子和鹞灯的民间习俗。据考,鹞灯的始创由元末明初扯天灯杀“鞑子”演化而来,当时,元朝统治者为掌控局势,在江南一带,实行了十户三鞑子的做法。为团结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广大百姓以“扯天灯”为信号,统一行动杀鞑子。那时遥观街上有一座“五都庙”(现为国宁寺),庙门口竖着一根高高的杆。每年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日的遥观大庙会,人们都会扯起十多盏灯笼,以示平安或预示丰收,这即是“天灯”。当时五都庙附近有5座小庙,都在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日期间扯“天灯”,相
掮轮车
据历史文献记载,掮轮车产生于隋朝,是为纪念常州人陈杲仁而设立的。陈杲仁,公元583年,为隋太仆丞元祐的部将时,参与了平定浙东义军。后来,其又助吴兴郡守沈法兴,攻打江南十余郡,逐渐成为江南最大的地方势力。陈杲仁在带领士兵攻打南京时,因城高而坚固,久攻难以破城,最后用轮车攻下了南京城。自唐代以来,陈杲仁便成了常州及周边地区民间庙宇所普遍供奉、尊崇的武烈帝。后列入官方正祠,为神祗,且一直受到朝廷的封赐。随着时日的推移,掮轮车渐而由军事攻城之用,传至民间,成为广大民众庙会活动的传统竞技节目。与调大头、调小鬼、调龙灯、调狮子等组成系列表演节目,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旧时,每年常州地区武进湖塘烈帝村庙会、谭
圩墩村传说
圩墩遗址位于常州市戚墅堰区大运河南侧的圩墩村、市四中、梅港小学及附近一带,在这周边流传着有关于圩墩村的一系列神奇的传说故事。其流布区域主要以圩墩村为中心,辐射至周边雕庄、潞城、横山桥等乡镇,流行于常武地区。圩墩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较丰富。经过五次的考古发掘表明,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是太湖流域先民中的重要一支。圩墩村传说主要有远古时期圩墩村传说、圩墩金牛的传说、王坟的来历等内容组成。圩墩村的传说告诉我们:远古时期的圩墩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以种植饲养为辅。他们的劳动分工一般为:妇女和老幼以采集业为主;青壮年以捕猎
常州版朱元璋传说
常州为吴地,处于苏南板块的中心地带。明清时期,为江苏巡抚管辖之地。朱元璋当政以后,发现自己的老家凤阳,在兵革之后,形成人烟稀少的境地,许多人出外乞讨,将田地荒芜。洪武三年(1307),朱元璋下圣旨,责成大将周德兴负责从常州府、苏州府等地“徙江南民众十四万田凤阳”,于是常州民众与安徽凤阳有了广泛的联系,也由此催生了常州民间有关朱元璋传说的形成。常州版朱元璋传说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整体而言,所涉及题材、素材为二大部分:一是与朱元璋的一生经历有关;二是与常州的战事、风物等有关。朱元璋传说的主要作品有《攻打常州城》、《儿时的游戏》、《未卜先知的本领》、《落难卖乌梅》、《皇觉寺的和尚》、《处处有救星》等篇
金坛面塑
金坛面塑在清代即已流行,民间俗称为“面花”、“礼馍”、“花糕”、“面人”等。它以糯米干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用手和简单制作工具,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既是观赏物,又可作玩具,过去还因其以“油面粮蜜造”而可食之,所以得以代代相传,并深受人们的喜爱。金坛面塑一般以小剪刀、小竹刀、小切刀、小压棍、小梳子、牛角针等为制作工具,以米粉、小麦粉、食用颜料、蜂蜜、甘油、明矾、石盐、防腐剂、润滑剂、铜金粉等为制作原料,以捏、搓、揉等手法塑型,以刀针切、刻、划、点等细工制作,题材有神仙八怪、戏剧人物、衣物饰品、花鸟虫鱼、瓜果植物、飞云瓦筑等无所不及。金坛面塑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喜庆吉祥面塑,为一般家户建
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封缸酒是以大米、黍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2%―20%,属于低度酿造酒。封缸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特殊未知氨基酸及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故被誉为“液体蛋糕”及“营养酒王”。2008年,江苏省丹阳市、金坛市申报的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作为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曲阿之酒”款待百姓。曲阿即今丹阳,故丹阳封缸酒古有“曲阿酒”之称。丹阳封缸酒以当地所产优质糯米为原料,粒大、均匀、洁白、性粘、味香,需取水质清甜、含多种无机盐类矿物质的玉乳泉水,配以特制酒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