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特产
温州民俗文化
温州划龙舟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
温州过年习俗
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捣年糕捣年糕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
东岙普度节
东岙村地处洞头区东部,西临国家一级渔港——洞头渔港,其域内有红黑石滩沙滩、狮身人面像镇海而坐。该村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每年的“普度节”会举办放“水灯”、“迎头鬃”等活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深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海风徐徐吹来,空气里弥散着海岛独特的咸湿气味,海岛渔村纯朴、宁静的气息让游客回味无穷。
藤牌舞
藤牌舞又称藤牌阵,藤牌操,流传于温州、瑞安、平阳、苍南及福建省平潭县等地民间,现只有瑞安民间仍有传承。藤牌舞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瑞安的藤牌舞则注重阵势演练。相传,藤牌舞源自于戚继光当年所创的鸳鸯阵,经过晏继芳等戚继光部将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现盾牌在阵中的作用。
瑞安曹村元宵灯会
瑞安曹村元宵灯会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始于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为庆祝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家家户户举岁星灯。从此相沿成习,历数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为融庙会、物资交流、文化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通常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开始至元宵之夜,花灯齐出,环镇-,高跷、旱船上阵,场面热闹非凡。
海瓜子
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是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梅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海瓜子在10月份繁殖。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热炒,放少许葱末、姜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佐酒佳肴.
泰顺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唐朝末年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泰顺木偶戏已有800多年历史,和泰顺廊桥、古民居一样,赢得了世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青睐,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江省重要的汉族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文化娱乐项目,泰顺县提线木偶戏在现代社会和人民群众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泰顺木偶戏源于宋代,盛于明清,后来有了“木偶戏之乡”的美誉。泰顺木偶艺人演技高超,引人入胜;演出遍及闽东、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 平阳头发吊灯中“发”是发财的发、“灯”在闽南话中与“丁”谐音,合起来有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制作技艺传承近120年,现仅平阳马必重一家怀此绝艺。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用纸、络麻秆制成,反映典故、传说,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头、手、脚等部位,在灯座下木炭火(或用电风扇)产生的气流带动下有条不紊地旋转,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嘉昆剧
温州昆曲,又称永嘉昆剧,是流行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温州昆曲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中不受传统联套宫调规律限制,可以同宫异调联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呈现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打击乐方面也保存了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角色最初有小生、正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13脚。表演艺术古朴、自然、明快、讲究生活真实。丑角道白多用温州方言。温州昆曲大小约120多个,有《荆钗》、《白兔》、《杀狗》、《琵琶》、《
平阳鳌江迎龙
平阳鳌江迎龙,俗称“划大龙”。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长十余丈,龙嘴中衔有龙珠。龙头旁边向后横,龙眼像盏灯笼。龙角在上,弯曲着像条蟒蛇,后面是龙头颈。由龙颈向上望,在龙的上唇的反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俗传每年春节划过大龙,这杨老爷会保佑人发平安,渔业发达。在龙头的后面,是一条长段波浪式的龙身,和龙头隔开五六丈。龙身分十六段,每段的背上有一盏灯。再后边是龙尾,大龙前后有百余人抬扛着向前移动。过村走巷,每停下就祭祀一番,有参龙者敲着大鼓演唱吉祥颂词。最后把龙整个捆在板凳上,用火烧掉,谓“送龙上天”。
翻九楼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行于闽东北及浙南地区的一种民俗,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在温州的文成、泰顺、平阳等地,过去翻九楼的艺人都是很忙碌的,他们会不断接到邀请去各个村落表演翻九楼。然而,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翻九楼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我们只是偶尔在一些民俗旅游节活动上看到翻九楼表演。依然在从事翻九楼表演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了。翻九楼起源于一个久远的民间传说。那是在2226年前,秦始皇造万里长城时,孟姜女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在得知丈夫在修建过程中死于非命后,嚎啕大哭,并搭台登高为其-和超度亡魂,致使长城也为此感动而轰然倒塌。此后,这样一个民间习俗就在江南流传,其表现形式就是翻九
温州莲花
温州莲花,系由温州道情演变而成的曲种。流传于温州市(包括所辖各县)以及台州、丽水的部分地区。是我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其中有只唱不说的“大莲花”、“小莲花”、“对口莲花”,也有说唱兼备的“讲唱莲花”;20世纪50年代,艺人们又创造了“伴琴莲花”。温州莲花在清末民初时非常兴旺,有“大街小巷搭布幕各宫各庙闹翻腾。街头巷尾摆香案,道情莲花唱词文”的描写。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艺人。20世纪50年代,在著名女艺人朱翠月的影响下,温州莲花风靡一时。温州莲花有传统长篇书目五十余部。题材有与佛道教义有关的,更多的是世俗故事、民间传说,特别是有《高机与吴三春》、《黄三袅与林宝郎》、《刘文龙》、《双江渡》、
应界坑乱弹
应坑乡位于永嘉县西北山区,距县城60公里。应界村始建于南宋,是该乡最大的行政村,现有人口2000多。那里农田肥沃,民情纯朴。上世纪民谣传唱:“晚米饭软悠悠,红田鱼盛鹅兜,黄泥冬笋日日捞,洋房屋三层楼,漂亮姑娘坐东楼,三官爷亭好乘游”。自清乾隆年间,永嘉(温州)四十六都鉴川(现应界坑村)地方首次开办《老寿昌乱弹戏馆》,自此,乱弹在浙中浙南、闽北流行。乱弹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各种场合的红白喜事、生日、寿诞、集市、庙会都请乱弹班演戏。它是一种“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杂白混唱,锣鼓击节”的曲牌体音乐,曲牌大多无男女之分,行档之别。唱腔以唱真嗓为主,只有小旦,花旦唱些子音(假嗓)口白以普通话夹杂永嘉
首饰龙制作技艺
首饰龙制作技艺 首饰龙民间俗称为“龙船灯”,起源于明代。依照渔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艘龙船。全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有5至7层楼楼阁,置亭台70多座,80多出戏曲的300多个人物造型,设有木质传动装置,用手摇动即能活动起来,配以灯光。每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他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
苍南参龙
参龙,流行于温州地区的苍南、平阳、乐清等地与舞龙灯等民间风俗相结合的说唱艺术。表演时,参龙师身披大红绸,边敲大堂鼓,边唱七言一句的参龙词,一打锣手在一旁和着参龙师敲打鼓点的节奏敲大锣增添气氛。参龙唱词分仪式词、插词和正文三种形式。仪式词是结合舞龙和划龙舟活动的相关仪式所唱的词文,不同仪式和不同场境有不同内容的词文。插词,是参龙师据应邀方香案摆设的变化和不同场境,穿插正文即兴演唱的词文。这类词文,由参龙师即兴编唱。正文,即演唱古代传记、短篇、中篇的故事、小说的词文,一般在举行相关仪式之后,或龙灯(龙船)在某个地方较长时间停顿、表演之时演唱。参龙词,没有道白,均为七言韵文体裁。词文格调高雅、生动活
苍南“八仙戏”
苍南农村向有演大戏迎新春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断,京剧、越剧、瓯剧、婺剧等唱腔把苍南农村闹腾得红红火火。苍南人演大戏时,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戏之前,打过头通,还要“打八仙”(即演八仙戏),以讨个吉祥的彩头。何谓八仙戏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八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八仙”剧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张桌》(又名文武会)、《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上寿》、《狮子鹤八仙
平阳白鹤拳
【平阳白鹤拳】平阳县平阳白鹤拳,又称鹤拳、鹤法。相传由浙江人方七娘于清顺治年间首创。清嘉庆年间,白鹤拳传入平阳麻步雷渎,至今将近二百年历史。鹤法是平阳、苍南一带对白鹤拳的俗称,它是白鹤拳中的一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白鹤拳拳师温简永与其徒弟黄邦岩、温端贵、温从策等7人编绘擒拿108步的图册,拳套(摘要)56路的文本。1970年,温简永之子,温端坚系统整理并编写了《白鹤拳》一书,为白鹤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白鹤拳是一种对抗性拳法,白鹤拳流派与旁支新拳种主要有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等。鹤法有拳母、花拳和拌拳之分,共有56套路。它以“八路拳”为主,“三正”为基础,“三变”为基本功。三者在
腾蛟牛肉羹
腾蛟牛肉羹是平阳一绝。牛肉羹有两种,一种是牛板筋,一种是牛肉碎,汤是老汤,佐以胡椒、酸醋,撤上香菜,味是酸辣爽口,闻之口涎长流,吃之汗渗满颜。过去,有专门的小贩,挑牛肉羹担走家串户,每来孩子们都围成一团,也有几个年长闲汉子,个个捧上一碗,吃得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