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特产
温州民俗文化
晋南木版年画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这幅画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木版年画。画中人物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古代著名美女,画中美女体态丰韵轻盈,神情奕奕动人,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可见,晋南木版雕印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年画行销甚远。先由画工描画好画稿,再由该工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印制到纸上着色,或者套印而成。特点:整个生产过程,既有绘画工艺,又有雕刻技术和印刷技术。牌画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戏剧场面、人情风俗
蓝夹缬技艺
蓝夹缬技艺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温州蓝夹缬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
细纹剪纸
细纹剪纸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影响广泛。陈朝芬《八角双鱼》1956年获国际奖金,张侯光剪纸1987年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一等奖。(温州)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每年正月十五,乐清乡间各地都有龙船灯巡游。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是龙船灯的基本工艺和装饰手段,早期龙船灯上的细纹刻纸是单纯的几何图案,后发展出花卉、鸟兽、山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内容,代表作有《九狮图》、《八角双鱼》等。乐清细纹刻纸的现代传承人有林邦栋、林顺奎、陈余华、郑元逊、卢发良等。乐
十五巧板
十五巧板,是在七巧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智力玩具,由清同治年间童叶庚发明,又名“益智燕几图”。燕几图,由宋绍熙年间(1194年左右)云林黄长睿创造,既作娱乐,又可供古玩陈列,最初主要是文人闲居时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为拼图巧板智力玩具。十五巧板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它有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活跃形象思维,启发智慧,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出生在平阳县昆阳镇的梅圆先生(又名陈方),从1961年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巧板拼图艺术的研究中,近五十年来孜孜不倦,共得图2000多幅。经过长期的实践,梅圆先生悟出了许多拼图的规律,他的作品在提高和丰富巧板表现力方面,迈出了
刘伯温传说
刘伯温传说是以浙1田、文成等浙南地区为核心流传地,并流布浙东辐射全国的关于历史人物刘基的传统民间口头文学。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出生于浙1田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文成县),为明朝开国元勋。关于他的传说,在他在世时就已产生,而见诸书面的的最早记录,要算明初黄伯生《刘公行状》里的有关内容。600多年来,刘伯温传说经民间口头创作流传以及历代文人记录加工,内容不断丰富。目前,在青田、文成等地收集到的传说故事总计不下数百种,大多数为口头传承。内容包括刘基生平家世、聪颖好学、神机妙算、除暴安良,开国功勋,及其家乡的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传承价值刘伯温传说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温州南拳
温州南拳起源于古代沿海民间的体育活动,如扳手、搭马、打马拳,后来变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击的强身运动,是温州武术之“母拳”。流传于浙闽及台州、丽水地区。主要特点是赤膊对练,以声助力,以力发声,内外兼修,攻守兼备,动作简练,内容充实,器械种类齐全。有影响的拳种:一为刚柔法,二为虎鹤法,三为中栏法,四为七虎拳法。温州南拳有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以及对练项目。器械主要有刀、剑、锏、棍、棒、板凳等,对练项目主要有搭马、拌拳、拌棒、打马拳、排打等。中央电视台拍摄过《温州南拳》专题片。乐清南拳作为温州南拳的重要一脉,据传始于明代,起源于福建少林寺,后从平阳流传入乐清,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乐清南拳的主要特
泰顺畲族民歌
浙江省的畲族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各地区与衢州、杭州境内。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县级畲族自治区。唱山歌是畲族人民劳动和生活中一种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男女老少,大都善歌。畲族有“盘歌”(对歌)的习俗,每每长夜盘歌,通宵达旦。其曲调与汉族颇有不同,极富畲族特点。曲调形态,全国共有约八种,浙江就有六种,即:“丽水调”、“景宁调”、“平阳调”、“泰顺调”、“龙泉调”、“文成调”(其中两种与闽共有)。可以认为,浙江的畲族民歌,在全国畲族民歌中具有代表性。民歌的歌词,极为丰富。除浩瀚的短歌外,有长篇史诗歌《高皇歌》,以及长篇叙事歌“小说歌”数十部,成套的“婚仪歌”、“祭祖歌”、“功德歌”等等。畲歌词
泰顺药发木偶戏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传统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表演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主要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五大类,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历史溯源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
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小扁鼓。清光绪年间,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弹出的“当、当”声音启发下,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牛筋琴。牛筋琴问世后获得全面推广,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着牛筋琴,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现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琴弦以牛筋为原料经过选、锤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鳌江镇金可春作坊生产的“金发盛号”牛筋弦最为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琴架材料为梧桐板和红硬木,包括削木、装框
苍南点色剪纸
苍南点色剪纸是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一种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纸扎艺术,主要用于祭奠、太平纸龙等纸扎装饰,作品形式多样。点色剪纸的制作是采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采用薄薄的白色生宣纸,用独特的刻刀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用白纸剪刻成图案,再根据不同场景点染各种色彩的,也有直接以金银纸和色彩纸剪刻镂空套拼而成图案的。苍南的民间剪纸艺术由简入繁,从粗到细,剪、刻技艺日臻成熟和完美,其表现形式有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镂金托色剪纸等。点色剪纸的主要载体有礼品册、画框、画轴、台挂历、宫灯、扇面等。表现的人物方面的题材,多是戏曲故事,通过夸张变形手段、精湛刻制;表现的花鸟鱼虫方面题材,大多寓意某种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
据当地《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先祖原居于河南,五代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迁居福建,后有一支迁居福建安溪县。元初,隐居在福建省安溪县长泰里的王法懋开始编修宗谱,并以木活字印刷宗谱。从此王氏的“梓辑”(印刷编修)之艺问世。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由闽迁入浙江平阳浦尾、翔源一带。清乾隆元年(1736),王应忠率子孙由平阳翔源迁入瑞安东源。王法懋创始的“梓辑”之艺由此在东源村“落地生根”,并历代相承。开明的王家谱师把自己的木活字印刷编印宗谱的技艺传授给同村的亲友,甚至外县的求学者。就这样,吴、潘、张等姓居民也学会了“梓辑”之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与编印宗谱
首饰龙灯制作技艺
首饰龙民间俗称为“龙船灯”,起源于明代。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全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有5至7层楼楼阁,置亭台70多座,80多出戏曲的300多个人物造型,设有木质传动装置,用手摇动即能活动起来,配以灯光。每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选取上好的糯米、剥来嫩绿的芥菜叶儿,按五比四的比例配好,再放些猪肉及其它佐料,炒成芥菜饭。芥菜饭的炒制过程,其实也并不复杂。先将糯米煮成饭;再把芥菜嫩叶切细备用
排殿猪
排殿猪是瑞安凤川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据凤川村《陈宅总谱》记载:宋嘉定年间(1208年),陈肃勉公动员村民,剪除蝗灾。陈公为乡民除害救众之举,村民深感其恩,将此事禀报朝廷,皇帝敕封他为护国惠民崇道圣王。圣旨到村那日正好是农历二月十六,村民欢欣万分,杀猪犒劳圣旨官。为了纪念陈肃勉的善迹,村民建造显应庙供奉崇道圣王。以后每年的二月十六日定为庙会“排殿猪”活动。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排殿猪”活动,头年先到显应庙许认“猪”。次年二月十五日宰猪、洗猪、装饰抬显应殿敬圣王。十六日,“许认家”各选四壮汉抬手。午时,大锣、鞭炮齐鸣,抢排殿开始,抬手争先恐后把猪抢回家,谁家先至,将会带来好运,“许认家”将会
泰顺万排抽狮
狮子被认为是一种威严吉祥的动物,历代视为祥瑞,一副木架上,7根细绳紧牵一只小狮子,随着表演者的不同抽线手势,狮子在架空的木杠上翻腾着做出各种动作,这就是在泰顺万排延续了200年的民俗表演——万排抽狮。抽狮从福建传入万排上排村,与万排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万排位于泰顺东北角,东南面几乎与福建省的福鼎、柘荣相毗邻。在200年的光阴里,抽狮表演的队伍大多都是沿着这条线路,深入闽东沿海一带,走村串户去表演。每年正月初一出发,走遍闽东沿海的几个县城,直到正月十五才回来。万排抽狮其实是15个人的集体“舞蹈”。主要道具为狮架上面的一只小狮子。人员的具体安排主要如下,抽绳3人(轮流替换),抬杠4人,舞狮2人,吹
瑞安老酒汗传统酿制技艺
老酒汗最早出现在宋代,至今已逾千年历史。老酒汗酿造技艺完全不同于其它白酒酿造技艺。老酒汗采集黄酒煎酒时所产生的酒精汽而得,因江浙一带称黄酒为老酒,故名。只有发酵状态良好的黄酒醅才可出产老酒汗。瑞安老酒汗酿造技艺主要体现在选料、制曲、落缸和煎酒技艺。技艺传承不仅依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才能掌握。根据《温州市志》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年)瑞安籍名侍郎黄体芳曾以老酒汗作为贡品进献朝廷。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老酒汗获优等奖。计划经济年代,提两瓶老酒汗走亲访友,档次决不亚于当代的名酒。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酒汗历来是归国华侨返程必带的家乡特产,于1995年开始老酒汗出口香港
温州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尤其是中伏,天气炎热,很易中暑,为降温防暑,民间有喝伏茶的习俗,即用白茅根、苇茎、藕节、竹心等甘凉草药,煎煮代茶,也即“伏茶”。旧时,有善心之人,还将“伏茶”摆在宫庙门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饮用,以解苦力、车夫、路人之渴。这种美德现在各地仍有保留,在温州特别突出。“温州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实年代无法查考。作为优良的传统习俗,历史之久、受益之广、文化内涵之深,都是我国少有的。温州现有不完全统计有四五百个伏茶点,北至永嘉上塘岩头,南至瑞安梅头,东至永强,西至泽雅藤桥。其中供应量最大的伏茶点是东门“红日亭”,每日供应8000至10000公斤;服务时间最长的
温州舞板凳龙
舞板凳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元宵节前后,温州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内游遍全乡各村。板凳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龙”。它由龙头、龙中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则是几十乃至上百档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均装有彩色灯笼。舞龙手们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个个穿草鞋,打绑腿,扎腰带,生龙活虎般勇猛。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好生雄壮、闹猛!它既舞出了数十代人的甘与苦,也舞出了山里汉子的威武和骄傲。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传统“龙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