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特产
亳州市民俗文化
晰扬掌
元末爆发的白莲教民——红巾军进入亳州时,与当地回民矛盾加剧,一些回民被红巾军抓获,其首领刘福通要把他们处斩。在红巾军内部的回族头领胡大海和朱元璋(当时为副元帅)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一棋定生死的协议。双方在棋盘上对阵,沙阿訇运内功于抓棋子的手指之上。他棋法稳健,步步威逼,获得了棋局的胜利,同时也化解了这一场矛盾,这对阵的棋局被演化成拳法,称为棋势功。明洪武十三年基本完成了棋局中的各套拳法,以“晰扬掌(棋势功)”命名。晰扬掌中“晰”是清晰之意,“扬掌”:回族礼拜者,在礼拜时开始动作是“台克米尔”扬手。该拳种每套动作之首也都有一个“扬手”动作,称之为“晰扬掌(别名:棋势功)”,即清晰明了的掌法。棋势功
清音戏
利辛县清音戏流传淮河、西淝河、涡河两岸,源自安徽琴书。民国年间,安徽琴书老艺人谷保宽在安徽琴书的腔韵的基础上,吸收花鼓戏、四句推子和“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地方小调,独创出可以表演小戏的几个调式,如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花腔、剁子等。其伴奏乐器主弦是板胡、二胡、三弦、坠胡等,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从而创编了地方色彩浓厚,小队伍在小场所可以表演的小戏剧——清音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兴盛期,90年代由于后继无人逐渐式微。清音戏主要是家族传承,已两代相传,创始人尚健在。现利辛县已整理出五集清音戏《五女拜寿》,并在刚刚成立的艺术说唱团进行技艺传承,以期清音戏可以重新活跃于当地百姓的文
老子传说故事
涡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闸北镇郑店行政村就是老子的诞生地,道教祖庭天静宫(又称中太清宫)便坐落于此。天静宫,始称老子庙,建于汉延熹八年,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后毁于战火。1992年以来,争取港台捐资三千多万元对天静宫进行了重修,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涡阳民间特别是老子生地闸北镇流传着许多有关老子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经涡阳县文化局收集整理,已形成25篇,并根据这些故事设立了“老子的传说故事展览馆”(德之初展室),向社会开放。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故事,对于考证老子故里,弘扬道教文化,传承道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亳州大班会
“亳州大班会”又称“拉秦桧”、“鬼会”,明末清初,乾隆年间亳州有一知州,姓余名汉,此人疾恶如仇、黑白分明,且喜读《岳飞传》,每读到秦桧谋害岳飞时便流泪满面,即命衙役捉拿秦桧上堂受审,从此,便行成了当时亳州的一种民间哑舞剧,即“大班会”。亳州大班会共分五场十三小场,第一场“大登殿”,第二场“阴差搬兵”,第三场“秦相府”;第四场“二登殿”;第五场“过奈河桥”。角色分别有“鬼头”又称钟魁,2、牵板鬼;3、黑白无常,又称黑鸡、白鸡;4、阴差二百钱;5、花鬼;6、大妈妈;7、醉鬼;8、土地神;9、牛头马面;10、钗鬼;11、土地神。亳州大班会是亳州非常宝贵和稀有的一种民间哑舞剧,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其形
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
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的古井贡酒,据考证始于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特产“九酝春酒”及酿造方法晋献给汉献帝,自此,该酒便成为历代皇室贡品,古井贡酒由此得名。古井贡酒酿制工艺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古井贡酒“两花一伏”大曲发酵,贮存期不少于六个月。将中温曲、高温曲和中高温曲分别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不同轮次中使用。酿造采用每年生产三轮次,前两轮发酵周期各为两个月,第三轮发酵周期为八个月的工艺生产。并用“三高一低”(入池淀粉高、入池酸度高、入池水分高、入池温度低)和“三清一控”(清蒸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池底醅、控浆除杂)的独特技术,按不同发酵周期再经分层出池、层层出醅和特殊的甑桶蒸馏,又经采取小火馏酒,量质
捻军歌谣
捻军歌谣是流传在亳州市涡阳等地颂扬捻军起义的民间歌谣和故事。爆发于皖北地区的捻军起义,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历时18年之久,转战于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也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了宝贵经验。捻军起义的发祥地在涡、亳、蒙,活动中心在雉河集(现今涡阳县城)。涡阳建县即为镇压捻军而设置。捻军的主要首领都出在涡阳、蒙城等涡河沿线诸地,尤以涡阳为主。因此,在涡阳民间广泛流传着颂扬捻军起义的歌谣,一百多年来代代相继流传不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民间采风中,
泗州戏(拉魂腔)
拉魂腔源于清末民初,有兄妹二人,兄背小鼓,妹抱土琵琶,沿街串乡卖艺求生,流落在地处原涡阳县、蒙城县交界,现利辛县境内的小王集。由于男唱段音尾在一个“咿”字上,女唱段音总落在一个“哼”字上,翻高八度拖音,演唱动听悦耳,词意贴近民众生活,表演细腻丰富,令人魂灵入迷,倍受小王集小经营者的欣喜,不仅将兄妹留在小王集收徒传授技艺学唱,而且成立起戏班子,根据生活小戏中的人物和喜、怒、哀、乐、戏情创意出慢板、快板、非板、垛子板、中二行板、罗言子、紧打慢唱、大哭板、小哭板、连板起等板式,并增加戏剧必备的敲打击乐和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俗称头把弦,在增加竹笛子、笙、闷子、唢呐、二胡和板胡,由二人唱改变为十几人表
石弓石雕
石弓石雕历史悠久,是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是民间审美情趣的产物,是中国众多古老民间石雕艺术中的一个传统品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石弓石雕主要以石弓山石为原材料,石弓山石为青色大理石,石质细腻,体丰质润,其石材虽没有玉石、水晶石等名贵石材珍贵,但它朴实的质地、粗犷的石面,能够给石雕作品带来生动质朴的独特艺术魅力。石弓石雕的雕刻刀法洗练,制作出的成品庄重古朴、浑厚典雅,雕刻题材主要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以及石坊牌楼,石亭石塔、曲池月桥、碑刻壁画等,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民间传统雕刻技艺的重要内容。
卢家笙制作技艺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簧乐器。对中华民族文化及其西洋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1978年河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的几支匏(páo)笙,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笙,南北朝时期笙、竽并用。明、清时期笙在民间流传,我国目前的笙有19簧、17簧、13簧,大小各异。安徽省蒙城县乐土镇卢庄、全庄十几户人家,家家做笙,人称“响庄”。相传清朝末年,从北方逃荒要饭的卢立,拿着一个破笙,在淮北一带吹笙要饭,并在蒙城县乐土镇卢庄安了家。后来,笙坏了,不能吹了,他就想法自己做笙,当时涡河北岸盛产竹子,做笙管,找来枣用做笙斗,找来破锣做簧片,从此,他的后代卢万昌、卢景友、卢俊军、卢沙沙等代
展沟“九曲黄河灯阵”
九曲黄河灯阵,是利辛县展沟镇久负盛名的独特民间艺术奇葩,也是该地区流传了几百年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源于《封神榜》赵公明困姜之牙所布的九曲黄河阵,是指九宫套八卦,灯阵指的是一年365天,用365盏不相同的灯布成的阵,称“九曲黄河灯阵”。阵配对联,上联“火树银花”,下联“九曲黄河”。赵公明守的是转盘灯阵,系八卦之首“坎卦”,其三个妹妹赵云霄、赵琼霄、赵碧霄等分守。真神掌领“离卦”,真魂掌领“震卦”,真魄掌领“兑卦”,真阳掌领“乾卦”,真阴掌领“坤卦”,真明掌领“艮卦”,真行掌领“巽卦”,统领七卦为真精掌领“坎卦”。其八卦根据《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符号组成。“—”为阳
高炉家传统酿造技艺
相传高炉酒始于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史载建安十四年曹操屯兵高炉,征名师酿美酒慰劳犒赏将士。明中后期,张氏先人三公经商发家后开坊酿酒,并传世后人。自此,高炉酿酒技艺世代相传,高炉酒名声远扬。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高炉酒,蕴涵着道家文化风格,展现出传统工艺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浓香型白酒中独树一帜。建国初期高炉酒被指令调送北京供苏联专家饮用。1965年6月高炉大曲酒荣获阜阳地区优质产品奖,1974年安徽省在明光召开评酒会,高炉大曲被评为全省第一,1982年被评为安徽名酒,1984年高炉陈酿酒获轻工部优质酒称号,1986年高炉大曲酒获“省优质食品”称号,1993年10月高
庄子的传说
据《史记》记载:“圣贤庄子曾为漆园吏”。蒙城殷称冡,或曰北冡,甲骨文曰“冡侯”,即冡国。周为蒙国,内有漆园,汉为山桑县,,后称山桑、蒙郡、蒙县、涡州等。直到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蒙城县,一直沿用至今。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
陈抟传说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世称陈抟老祖,他继承了汉代以来的相术学,并把黄老思想、道教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等汇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是继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也是一位哲学家、易学家、自然科学家、养生学家、相术大师和诗人。陈抟在唐末、五代时期生于安徽亳州城南十二华里陈庄,在家乡亳州度过了前半生。其时,老庄思想和学说盛行于亳州境内涡水流域,陈抟深受感染和熏陶,一生撰写了《指玄篇》八十一章,《三峰玉言》、《人伦风鉴》等十多本书,创绘易图二十一种,作诗六百余首。他的学术思想对安徽、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山东、河北等七个省的广大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
柳下惠传说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封邑在柳下,因此又叫柳下惠。柳下惠做过鲁国大夫,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权贵,被三次黜免,后来柳下惠隐遁,在家乡兴办教育,护佑乡民,以高尚的道德操守留下了诸多的美丽传说,如“柳下惠坐怀不乱”等。相传一天傍晚,展禽会友回来经过柳林,天降暴雨,避雨一大柳树下,一年轻女子躲避不及,也来避雨。夜晚来临,该女子因风吹雨籍,身体打颤,抖若筛糠。为救女子,展禽揽女在怀,用体温为该女驱寒,坐至天明,并无任何杂念及非礼行为。此举被世人传为佳话,为成语“坐怀不乱”之出处。除了“坐怀不乱”的传说,还有“展大夫拒认岑鼎”、“展大夫智退齐兵”、“展
赶黑驴
赶黑驴是在利辛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为舞者足踩高跷,身负一以竹木为骨架以黑布蒙皮的黑驴道具翩翩起舞,后跟两至三个后生手执皮鞭,挥的皮鞭价响,做赶驴状,其舞姿热情奔放、其动作激烈夸张,表演内容诙谐有趣,让观者开怀大笑。赶黑驴仅一人骑驴一人赶驴即可成戏,亦可多人骑驴,多人赶驴。两人表演黑驴舞主要是在踢、跨、跃、翻、扭等动作上下功夫,骑驴者穿着高跷腿身负黑驴做翻滚动作,而赶驴者则要后仰倒下,穿着高跷腿起身,动作难度都很大。集体舞的黑驴舞则是讲究各种队形,队形忽散忽合,时而一字长蛇,时而首尾相聚成为圆形,时而穿插迂回令人眼花缭乱,主要有二马分鬃、满天下、波浪、单锁链、双锁链、剪子股等队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
老祖心意-八法拳又称水拳,为亳州人陈抟(871-989)所创,距今流传已逾千年,因陈抟曾受封华山,故在亳州以外流传时名为华岳-八法。该拳内涵丰富,-独特,拳势运行如水势翻滚,内劲如海纳百川,以整劲为核心(发展为形意拳),以步法为转移(发展为八卦掌),以轻柔为变化(发展为太极拳),堪称中华内家拳的始祖。亳州是全国十大武术之乡之一,作为特出拳种老祖心意-八法拳在亳州历代传承不绝,即是该拳术的发源地又是主要传承地。至清代末期,习练-八法拳名气最大的是一代武术大师吴翼翚先生,吴翼翚先生将该拳传于李道立先生。1987年,我市知名武术家怀玉龙在精研本地流传的老祖-八法拳术的基础上,又专程前往上海,师从李道
淮北梆子戏(亳州市谯城区)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又称沙河梆子,安徽梆剧,与河南豫剧同属一个剧种不同流派,是流行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当地人俗称“高梆”,一般简称梆子戏。淮北梆子的唱腔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能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能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腔内多衬哪、啊、吼、哇、嗷、呀等虚字,起到装饰唱腔的作用,会产生唱词满、吐字巧及腔弯俏的效果。
蒙城歌谣
蒙城歌谣收录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歌谣,共分五卷:沧桑卷70首,风情卷98首,生活卷62首,处世卷48首,杂篇卷52首,补遗15首,合计345首。歌谣反映了旧时代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情况。从民俗角度看,它涵盖了整个皖北风俗习惯;从思想意义方面来看,它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民间歌谣是时代的镜子,现实性、针对性最强,随着时代政治气候的消失,歌谣即消亡,只有生命力极强的,才能辗转流传,若不及时搜集,也要消亡。《蒙城歌谣》内容包括王克峰三个时期搜集整理的成果:1、1949-1960,这一时期搜集的老年人口中流传至今几千年的老歌谣。2、1984年在坛城中学发动师生搜集的流传至今几千年的一批老歌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