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特产
马鞍山市民俗文化
博望打铁工艺
当涂县博望镇始建于南朝梁时。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博望就形成了农忙种田、农闲外出打铁的生产模式,有歌谣称“博望打铁匠,挑担闯四方。制下刀和剪,刃口泛青光”。清朝乾隆年间,博望铁业更是享有盛名,有“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一说。清末民初,博望就成立了铁业旅外同乡会。博望的打铁工艺由来已久,生生不息。传统意义上,博望的铁制品一直局限在菜刀、剪刀、农具等民用刃具。在今天,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用品的日新月异,在一代代铁匠们的手中,在情感之火的熔炉中,铁业渐渐脱去了千古“锈装”,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传统铁匠这一古老的职业逐渐不见了,普通铁器被历史的激流逐渐淘汰了。与其说铁制用品的更
和县剪纸
安徽和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东濒“黄金水道”长江,下游西北岸与马鞍山隔江相望,南临无为县与皖南重镇芜湖连通、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唐为和州,宋沿唐制。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现和县属安徽省巢湖市。关于和县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县剪纸则从汉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为了掌握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湖阳打水浒
“湖阳《打〈水浒〉”,实际上是一种既是武术又是舞蹈,集健身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的民间表演形式。该项目作为民间表演形式之初,上场表演人员均须依照章回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化妆登场表演,故取名《打〈水浒〉》,后逐渐减化为头扎头巾、身穿球衣裤、脚蹬虎头靴表演,但人们仍可以从表演者所持枪、刀、戟、铲等兵械中分辨出林冲、关胜、吕方、鲁达等人物形象。《打〈水浒〉》参演人员众多,包括打杂人员在内,一般都在60人以上,有的超过100人,这就要视村庄大小而定。上场表演人员必须是20到30岁之间的男性,因为表演中所用兵器均是铁制真品,具有危险性,而且需要力量。表演形式一般分徒手单练、徒手对练、徒手连场练、徒手众场练和器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西有大岘山,东有小岘山。连绵几十里,两山对峙,中间一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期,这里地处吴楚两国边境,号称吴头楚尾,为边关要塞。昭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在这里曾上演过一场“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须发”的传奇故事。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今湖北监利县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哥哥伍尚都是楚国忠臣。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占媳为妻,并听信谗言欲废掉太子,身子太子老师的伍奢因竭力劝谏,祸及全家,伍奢和大儿子伍尚被杀,伍
花山剪纸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的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具有民族特色,它与人民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我国剪纸风格大致可分为南方与北方剪纸。北方剪纸的特点是朴素、简练、概括、雅拙、感强,重于变形夸张喜用大的粗壮有力的线条来表现。南方剪纸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细巧、玲珑剔透。剪
戴氏正骨法
发源于含山县林头镇东关社区向日方村的祖传医伤正骨技艺——戴氏正骨法(俗称东关祖传接骨),在含山县乃至皖中、江淮地区,可谓声名远扬,每年慕名前来治疗骨伤的患者超过万人,受到广大患者和当地百姓的青睐和推崇。戴氏正骨法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含山县志》记载:并考证《戴氏宗谱》,戴氏正骨法开山鼻祖名叫戴立杨,生于清嘉庆壬申年。戴氏家族系名门望族,戴立杨为人豁达,乐善好施。清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两名身受重伤的太平军军医流落至此已奄奄一息,戴立杨冒着风险将其收养在家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两名军医感念其救命收养之恩,又念其有行医治病的天分,便将接骨技术传授给他。戴立杨勤学钻研,经常到附近的太湖山
洪滨丝画
中国安徽马鞍山市洪滨丝画艺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丝画作品纯手工制作,极为讲究用色,其作画用的天然丝棉材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夺目,并且能够防霉、永不退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湛,绘画语言独特,根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立体感的画面。很自然的将猫、狗等宠物表现得维妙维肖,山水风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无物不可入画,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洪滨丝画》可制成微型摆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画;既可作为楼室厅馆的高雅装饰,也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珍贵的礼品,还可当作精致的奖品,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温馨。难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
陶庄滚龙
陶庄滚龙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分黄龙和青龙两条。每条龙配一龙珠。每条龙分十三节。每节龙和龙珠体内均点燃红烛。每条龙都有彩云护驾。龙舞主要在广场或农村开阔地开展活动,之后走村串户游龙,游龙时,把龙头或龙珠上的红蜡换下来,送给求子或遭灾及有病人的家里,以示神佑。陶庄滚龙极富排场,出行时,宝大旗、龙旗、凤旗、门旗、蜈蚣旗、方旗、三角旗、鎲、铳、钹、开堂锣、锣鼓四件套,大圆灯笼、宫灯、牌灯、花篮等,全副人马达二百六七十人。所有参演人员绝大多数是男性,并且出自同一家族。龙舞主要技艺有:拜四方神、二龙擦痒、二龙翻身、二龙抢珠、二龙戏水、螺蛳结顶、蹿龙门等。由于陶庄村的始祖据称是陶渊明的后裔,因此陶庄滚龙的开
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
霸王酥,原名叫-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的名点产品,有近千年历史。相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时,感到人饥马渴,此时城边有一老翁正在卖-酥,将小酥献给项羽充饥,自此,人们就把-酥改名为霸王酥。霸王酥用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原料,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开胃、润肺、健脾、强身之功能。有咸甜两种,食之,酥松脆香,色味独特,营养丰富,甜而不厌,油而不腻。霸王酥的传承历史简单明了,其制作工艺从未失传,一是由于当地对西楚霸王的推崇,二是作为一种民间小吃,霸王酥味美便携且价格亲民,深受百姓喜爱。作为旅游产品,霸王酥曾多次参加各种博览会和交易会,也作为
含山封扁鱼制作技艺
安徽省含山县隶属马鞍山市,位于巢湖东侧,长江下游北岸,境内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清溪河、滁河等五条河流水域资源优势明显,盛产鳊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含山封扁鱼是含山县民间流传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民间美食,保留鲜活鳊鱼的完整体型,在鳊鱼腹腔内填封肥瘦适中的猪肉,经传统腌制、卤泡制作而成,故名封扁鱼。也因此有着“鱼肉双鲜,扁鱼不扁”的美誉,在马鞍山、巢湖乃至安徽部分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成品肉质细嫩、醇香味美、鱼香扑鼻,深受本地区市民的喜爱,广为流传。据含山计氏家谱记载,封扁鱼技艺源自清光绪年间,计氏老字号饭馆掌柜因腌制鳊鱼的瘦瘪,受含山县陶厂太岳庙(现在的八宝寺)住持智仁法师“鱼腹玄机、鳊鱼
采石矶茶干制作技艺
据古《当涂县志》记载,早在唐代,采石地区已有豆腐干传世。乾隆末年,采石翠螺山下住着一对农民夫妇,农夫秦干,农妇人称查姑。夫妇两用翠螺山下的山泉水用自己制的工艺做成五香干子,深受百姓喜爱,采石矶茶干传遍大江南北,最后传到京城皇宫,清朝嘉庆皇帝尝了这种茶干,颁御旨,将采石矶茶干作为江南贡品之一,常年上贡。秦干夫妇,膝下无子,就将制作茶干的工艺和秘方传给几个可靠的徒弟,他们各自在采石街上办起了多家茶干作坊,成为采石的头等土特产。1955年,当地12家私人作坊合并,成立“采石水作业合作商店”。1958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改制成为地方国营采石茶干厂。2003年,采石茶干厂改制,更名为“马鞍山市采石矶食
横望山米酒
横望山米酒历史久远,据《博望人文》(地方志)记载和遗址发现,清咸丰年间,陶家米酒在横望山一带最具盛名的大酒槽坊,直至建国后才日渐衰落,其祖传酿酒技艺一直得以延续。其用材考究、做工精细、酿制原始、选择时令、酒味鲜美,营养极其丰富。横望山米酒一直采用古代“武陵桃源酒法”传统酿造工艺。每年都选择新上市的糯米,采山泉或清晨的“井花水”,取精曲酿制而成。当前传承人陶身友在保持传统酿制工艺的基础上,又在米酒保质期延长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且与江南大学共同研发出红曲米酒,其产品具有美容、降血压、降血脂功效,这一先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前期已试验成功,产品已面市。2014年,横望山米酒荣获“
莲湘舞(和县打莲湘)
在和县南部乡村,民间把打莲湘叫做“打花棍”;在北部乡村如乌江、香泉一带,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相传,打莲湘系过去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据文献记载,和县的打莲湘,最初是从祭祀霸王项羽的民间表演中慢慢演变而来,表演形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演,道具、服装基本统一。打莲湘在本地流传较广,近年来,因与广场舞结合,表演性很强,而且因为击打身体多部位,很具健身效果。近年来,和县老年大学成立“打莲湘”表演队,对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都进行了创新,参与各类演出,深受好评。
运酒传统酿造技艺
含山酿酒历史之久远,清代运漕地处稻米主产区,由于紧临芜湖又有水道相通,自然成了芜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精明的徽商看中了这块商业宝地,纷纷进入运漕经商,运漕的酿造业也随之空前发达。镇上有大小糟坊10多家,如洪义泰糟坊、龙集糟坊、王家糟坊、蒋家糟坊等。其中以洪义泰糟坊最为有名,其生产的“大麦烧”酒、“五加皮”酒在裕溪河流域名闻遐迩,深受民众喜爱。“大麦烧”酒是以优质大麦和酒曲酿制而成,酒香扑鼻,入口醇绵,“五加皮”酒是以陈年白酒为酒基,加入中药五加皮制成。生产中严把用料关,从不掺假以次充好,其次注重工艺严把酿造时间关,时间不到的产品一律不出厂不出售,正因为洪家讲究质量,其产品声誉极好。运漕酒厂的
含山庐剧
原名倒七戏,又称“小戏”、“小捣戏”。据老艺人追忆,在太平天国之前,已有倒七戏职业班在含山、巢县一带流动演出。巢县炯炀河保存清同治七年(1868)巢县知县陈炳所禁演倒七戏刻碑,碑文“淫词丑态,摇荡人心关系风化。如演本戏者,应禀案本县捉拿”常演剧目有《白蛇传》、《秦雪梅》、《牛郎织女》、《休丁香》、《陈世美不认前妻》等。“含山县庐剧团”于1954年5月成立。1956年3月改名“县地方国营庐剧团”;同年7月,改编大型庐剧《失金钗》参加“芜湖地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被评选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1年底,庐剧团与含弓戏剧团合并,1962年,改地方国营为地方财政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