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特产
马鞍山市民俗文化
当涂民歌
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1949年以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至鼎盛阶段。当涂民歌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平原、圩区、丘陵山区的民歌异彩纷呈,形成多种体裁。流行于当涂大公圩一带的是号子、牛歌、
当涂布贴画
1977年起,在县画苑中萌生一种装饰性的布贴画,以剪代笔,以布作色,独辟蹊径,别具一格。作者陈民、杭法基经过多年的艺术追求,借油画之斑烂,水粉之调和,版画之线条,讲究夸张变形和凝炼概括,组成一幅幅秀丽的山川,辉煌的大厦,丰收的田野,恬静的乡村。日积月累,作品在2000件以上。1981年5月,在县内首次展出203件,新颖夺目,堪称奇葩。此后,布贴画进入合肥、蚌埠、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展出,观众有口皆碑,《人民画报》、《画廊》、《中国建设》、《中国报导》、《美术》等全国49家报刊登载16l件布贴画作品,部分作品被日本、美国、香港等地收藏。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了《当
丝画
丝画中国安徽马鞍山市洪滨丝画艺术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丝画作品纯手工制作,极为讲究用色,其作画用的天然丝棉材料,经过特殊复杂的高温染色加工,使画面鲜艳夺目,并且能够防霉、永不退色。《洪滨丝画》工艺精湛,绘画语言独特,根据图案设计出逼真,富于立体感的画面。很自然的将猫、狗等宠物表现得维妙维肖,山水风景渲染得栩栩如生,真正做到了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无物不可入画,在艺术表现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高雅的品位,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洪滨丝画》可制成微型摆件,也可做成大型壁画;既可作为楼室厅馆的高雅装饰,也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珍贵的礼品,还可当作精致的奖品,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温馨。
庐剧(东路庐剧)(马鞍山市和县)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安徽省的江淮之间,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南部分地区。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改为现名。目前,全省主要有合肥市庐剧院、皖西庐剧院、和县庐剧团等三家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大型专业庐剧团体。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三个流派。其中,下路(东路)庐剧以芜湖、巢湖(和县)一带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的水乡味。这里覆盖着安徽省八百里皖江的南北两岸区域,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下路目前仅存有“和县庐剧团”。和县庐剧团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文化系统的先进集体称号和各类表彰。东路庐剧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深厚的民间
布贴画
布贴画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的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受鄂尔多斯草原的影响和蒙汉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其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延川人在当地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东路庐剧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形成
手指玻璃反画
手指玻璃反画手指玻璃反画是院长石先生历经三十余年不断追求,研究和探索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形似于国画,又不是以宣纸、绫绢为画材的国画艺术品,他打破了历朝历代,在中国书画创作用材上脱不开宣纸、绫绢的历史戒律。也是中国目前“手指玻璃反画”第一人。该艺术品不仅有观赏、收藏的艺术价值,还有一定的养生保健的医疗作用。该艺术品一经问世,即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有“中华一绝”之美誉,并在历次的艺术大赛中屡获大奖,特别是在中国首届诗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多个频道以及各省卫视共三十余家纷纷做了宣传报道,市电视台先后热播六次,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采石跳和合
民间传说在唐代太平府(今当涂县)有一座山叫凌云山(有遗址),和合二仙在此山洞中隐身,凌云山不远处有一村庄叫蟠龙村(今为沱塘村),村里有一深塘,叫沱塘(今有遗址)塘里有一条怪龙,专吃人畜映照在塘中的影子,被吃的人畜就会萎靡不振,什么药都医不好,慢慢死去。村中有一姓李的寡妇,因儿子也受其害,四处请医求药,其慈母之心感动了乔装乞丐的和合二仙,对李寡妇传授治病之法和降龙之术,李寡妇照二仙的吩咐,用蒲草做成两把草剑投入塘中,杀死怪龙,救好了儿子的病和众乡亲。之后,李寡妇将事情经过告诉了众多乡亲,二仙因仙踪泄露,便离开蟠龙村,来到采石小九华山洞隐身。闲来无事,便跳舞玩耍,被一青年渔民看见,情不止禁地学着手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霸王祠,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西岸,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凤凰山上,公元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出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和县政府十分重视霸王祠占地107亩,建有正殿(内有立像)、享殿、三十一响钟亭、抛首石、衣冠冢等。2000年又新建了碑廊,收集了毛泽东、李清照、王安石等历代伟人、名人为霸王所作的诗句。随着霸王祠内设施的逐步完善,宣传力度的不
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后,当涂紫铜壶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称“太平府铜壶”。“太平府铜壶”历史久远,且种类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制作工艺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具为大小铁锤、铁砧、剪刀等。“太平府铜壶”工艺独特,将七、八厘米厚的铜板凭千锤万锤打成不足0.3厘米厚的薄铜片,轻、重都要求十分严格。根据图样裁剪、成型,一丝不苟,烧焊、抛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铜壶”既可制成容量达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制成玩于股掌之间的袖珍型,规格和造型可随心所欲。当涂素以盛产紫铜壶而闻名于世。民国初年,江南芜湖举办铜壶展评,“太平
含弓戏
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戏、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因起源于皖东沿江以北的含山县,且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名“含弓”。含弓戏(原名含弓调),它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期在瞽目艺人操琴卖卜坐堂会的一个曲艺形式上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戏曲,隶属于滩簧声腔系统。据含弓戏老艺人俞孟兴口述:早在南方曲种滩簧初兴的清嘉庆年间,含山一带盲艺人在卖卜的同时就兼唱滩簧,也有部分盲艺人运用当地民歌小调来演唱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由于唱法清新、风格独特,便有了“含弓”之称。清道光年间,当地连年遭荒,含弓盲艺人迫于生计渡江南移集于以米市著称的芜湖。在此期间,含弓盲艺人与当地盲艺人所唱的“苏弓”及外来盲艺
和县羽毛画
羽毛画是在特定的介面(如纸)上,选取上等禽类羽毛,利用合成胶水手工粘贴而成。唐初,和县民间艺人在准备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祭祀祭品时,将泥塑插上不同颜色的羽毛装饰,后清朝文人曾三尝试将羽毛拼贴在不同的布面和纸面上,首创羽毛画。羽毛画经高压消毒,防腐蚀强。画面精美雅致,既具立体感,又有国画的质感,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均可入画,代表作有《奔驰》、《展翅》、《报晓》、《群马》、《双鹫图》、《墨竹图》等,品种达百种之多。其独特风格得到许多名家的赞誉,林散之曾赠言:“出奇所制羽毛画,精美可观,何地无才,即此可见一斑”。羽毛画传承谱系自清中期至今九代,历历可数,其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作品自清末流传省内
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吆喝、搬运猎物的号子,就是最初和县民歌的雏形。和县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号子、山歌、小调、革命民歌四大类;其内容大致分为劳动、爱情、民俗三个方面。一般用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亲和性,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传统民歌有《打茼蒿》、《车水歌》、《姐叫情哥你放心》等,号子有“打硪号子”、“挑担号子”、“舂米号子”、“龙船号子”、“车水号子”等。对巢湖民歌、当涂民歌都产生一定的
金箔画
金箔画:采用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结合,制成金箔工艺画,既能体现黄金的高贵,又可展示技艺的精湛。 
和县麦秸画
麦秸画:原料麦杆,以其自然光泽和纹理构成画面犹如版画、剪纸,古朴典雅。
树雕画
树雕画:原料为树皮、树根,经特殊处理后,再据其质地、纹理、色泽的差异加工,融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立体感强且有浮雕的韵味。
和县牛角画
为巢湖市苏湾工艺美术厂研制生产。1999年9月被定为安徽省旅游定点产品。牛角画:原料是以高原所产的牛角作精加工切割,取其色泽柔润,富有质感,半透明且有夜光特点,再按设计好的草图拼装粘贴。
绒锈画
含山县林头镇传统手工艺品,为戈彰和家传绝技,现开有家庭绒绣画工艺品厂。吸取国画、油画的技艺,以丝棉、鸟羽为原料,加人分色渲染,然后依画面要求粘贴于画版之上,所绣人、物形态逼真,也彩艳丽,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双猫献花"、"双猫戏鱼"、"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作品,1988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亚洲产品展览会参展,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友人
三圣傩舞
塔桥街位于当涂县南部,文化底蕴深厚,是三圣傩舞的诞生地和主要流传区域。三圣傩舞是该镇一种传统民俗,有脸谱三尊,红脸谱代表太阳,头戴四朵红花,三朵在上,一朵在下;关于它的历史,有的说是封神榜里的人物赵公明,也有的人说是汉朝时期古镇上的一个文官,因为遭到奸臣诬陷而惨遭破孩,人们为了纪念他,制成红脸谱以表纪念;绿脸谱代表万物,头戴一朵红花,红色胡须,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认为是封神榜里的人物鸿钧老祖;黑脸谱代表黑夜,代表人物是遮蔽神,传说是蔽天将军,手握狼牙棒上指天下指地,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保一方人们平安,也有说是封神榜里的哼哈。至汉朝以来,傩舞一直盛行,民间以祈求平安幸福、驱邪避魔也有为了纪念某些
民间扎彩(马鞍山含山县)
民间扎彩工艺起源于盛唐,昌盛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以它特有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每逢“春节”,农历“十五”、“二月二”、“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扎彩办灯会的习俗,以喜悦的心情庆丰收保平安,欢度节日。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龙灯分为:滚龙、车龙、长龙,根据龙身的色泽又分青龙、白龙、黄龙。以黄龙玩耍最多。花船,俗称“旱船”,又名“旱地行舟”。其玩法和角色的搭配,各地都不相同,各具特色。花灯,又称“彩灯”,品种繁多,有和合二仙灯、福禄寿三星灯;一定高升、六六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