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特产
宁德民俗文化
屏南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多种艺术综合形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角色行当、偶身制作、剧目文本、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具有不同于其它木偶艺术形式风格的小杖头木偶戏表现特征。
闽东根雕技艺
唐朝年间畲族入迁福安、蕉城一带,畲族根雕便在当地传承繁盛,其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极一时;此后,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艺又吸收了闽北的以剔铲阔略、保留疤结木纹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艺术风格的根雕工艺。福安的根雕以其独特的平削凿木法、凸削凿木法、凹削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显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与人工美的巧妙结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备。它既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料的自然天趣,同时加上写实、夸张、变形等手法,充分体现出根雕艺术的神奇魅力。在福安楼下、坦洋、廉村等古民居群中,至今保存精美完好的窗棂雕檐,足见其精湛技法。
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
闽东畲族村流传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其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相传,在公元707年,畲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军1外来入侵者,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因粮食断绝,将士们靠采摘乌稔果充饥(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豌豆般大小,顶部有五星状花纹,食之味甜,但常导致满嘴乌黑),就是靠着满山遍野的乌稔果,畲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风调雨顺,族泰民安。但“三月三”祭神之际,首领们仍想品尝乌稔果,却因季节未到,兵卒们只好采些乌稔树的叶
古田曲醋制作技艺
古田曲醋为传统工艺,属四大名醋之一,有着750年历史。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古田民间即采用土法制红曲,并用红曲或混合曲作为糖化发酵酿酒酿醋,此后区内主要集镇均有制酒制醋民间作坊,民间多数自家都保留一两坛老醋;乾隆十四年,在古田旧城二保街就有私营酒、醋厂;民国时期,全区有酿酒酿醋店数百家。古田曲醋因原料配比和管理方法不同,可分为:红曲老醋(经糖化、酒化、醋化分次添加酒液发酵工艺,加入芝麻调香,经多年陈酿而成);红曲醋(一次性投料经糖化、酒化、醋化同时进行三个月即可压榨过滤,转入陈酿三个月即成品);香醋(一次性投料经糖化、酒化、醋化同时进行三个月即可压榨过滤,陈酿三个月加入米香液即为香醋);陈
福鼎提线木偶戏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常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致,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花鞋等。传统的木偶提线长160厘米左右,艺人站在幕后提线演出,现在则是在台桥上演出,出现了台中台的效果,提线长达300厘米,表演更具生动性。艺人根据不同剧本扮演生、旦、净、末、丑,表演内容涵盖唐、宋
古田红曲制作技艺
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古田民间就已盛行红曲制作技艺。清乾隆版《古田县志》中记载:古田地瘠民贫,岁岁收米制曲,易银完粮原米有税。明万历年间《古田县志》中也有“田家多制曲,畲客少租山”的记载。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先是流传于民间,由农家自制,后来逐步发展成小作坊生产的形式。1915年,古田商帮在福州建立“古田会馆”,组成“红曲帮”,将古田红曲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1957年至1959年3年间,全国有20多个省、市派人来古田县红曲厂学习红曲制作技艺,从此全国红曲制造有了较大的规模。红曲产品分为三种:库曲、轻曲、色曲。制红曲一般要求大米是单季稻为好,蒸熟后有
黄家蒸笼手工技艺
黄家蒸笼手工技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石洋村人黄一府发明始创。柳杉片蒸笼的产地宁德蕉城区虎贝乡的黄家村古称石洋,又称熟洋,海拔800多米,是近海山区,这里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温润,尤其适合于柳杉生长。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黄家蒸笼的创制主要依赖于柳杉这一原材料的发现,它的价值有如高岭土之于瓷器,完全体现了《考工记》所强调的“材美”原则。柳杉的质松不实、轻软细致、顺木理易于剥离成片的自然属性,造就了黄家蒸笼一套完整的手工技艺,至清乾隆之际,已能制作包括蒸笼在内的碗、杯、盘、盒、盏、碟、瓶、壶等日常器用,有的甚至还成为了贡品,也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个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培精研红茶获得成功,其产区逐渐遍及闽东诸县,坦洋工夫红茶声名鹊起。最鼎盛时期,村中一条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并设洋行,年雇3000余人,年产茶5万多件,产值100多万银圆。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坦洋工夫茶每年出口上万担,远销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皇室贵族所青睐。公元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与国酒茅台酒
福安畲族医药
相传福安畲族来自广东潮州凤凰山,始迁于唐代,距今己一千多年历史,福安畲族医药历史悠久。畲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由气、血、筋、脉来维持。若气血不足、痧气侵蚀,会导致脉络滞阻,并诱发各种痧症的发生。痧症的畲医治疗可以分为针刺、挑针与挑病珠、放血与拔火罐、刮痧、撮痧、淬痧、搓痧。六神即是六脏(心、肝、肺、脾、肾、胆)的简称。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就会得六神病。畲医治病往往把时辰连在一起诊断,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草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方为有效。
屏南红曲黄酒酿造技艺
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自唐宋以来承传不息,屏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制曲酿酒之优质原材料高山稻米与泉水。以农家自制或小作坊生产形式存在,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注重选料,严格配比,控温发酵科学,表现出较高的酿造水平,是祖国传统酿造业的一朵奇葩,是屏南古代重要的民间技艺之一。
屏南双溪元宵灯会
屏南双溪元霄灯会起始于民间信仰与宗族祭祀活动,北宋年间双溪就有民俗巡游活动。最早的香亭迎神、火龙祀福、靖姑斩蛇等活动逐步发展成如今形式多样的民俗闹元霄活动。自明代以来双溪每年都举办元宵民俗活动,开县以后,增加了游城隍等踩街活动,元霄灯会更臻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鼓亭音乐、香亭、舞狮子、花灯巡游等。
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巫舞是原始社会的产物,闽东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主角是汉族地方女神陈靖姑,又名陈十四娘,闽东民间亲昵地称为“奶娘”。表演流派属于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称武科),全舞始终围绕塑造陈靖姑的形象而展开,体现了畲族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和音乐风格。
周宁鲤鱼溪护鱼习俗
浦源鲤鱼溪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南宋时,河南开封郑氏始祖因避战乱,举家迁至浦源。因要饮用溪水遂放养鲤鱼去污澄清。为感激鲤鱼功劳,借助神化故事,神化“鲤鱼”,同时开启了鱼葬礼俗的先河。历代村人均遵循古训,将鲤鱼当成村中一员关爱倍至,爱鱼护鱼蔚然成风,溪中鲤鱼在村民的自发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
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
二月二歌会源自民间,迄今流传300多年,是畲族同胞劳动智慧的结晶,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福鼎市佳阳乡双华畲族村,既是双华畲族祖先的首迁地,又是歌会发源地,也是歌会的举办地。通过游灯、对歌、打尺寸、火头旺等民俗活动,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
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宁德畲乡,“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这天,畲民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独特的形式来庆祝节日:举办三月三盘歌会、吃乌饭、请畲族巫师跳巫舞祭、畲族传统舞蹈、金斗洋武术竞技、喝宝塔茶等。
屏南乱弹戏
乱弹是清中叶由北方传入闽东后,与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地方剧种,二百多年来原始形态的乱弹腔仍然存在于屏南县寿山村等地。在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吸收了徽调、汉调、滩调以及民间小调综合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其主要唱腔仍以西秦腔和吹腔发展起来的“平板”为基调,是福建省有影响的古老剧种之一。
霍童“二月二”灯会
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由来,可追溯到隋朝。据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隋炀帝1,迁徙咸村,后与早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姑丈诞辰之日举行灯会活动。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技、线狮、舞龙等游艺。后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灯会上,杂技与竞技项目精彩纷呈,特别是以霍童线狮为最。
柘荣布袋戏
柘荣布袋戏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成的民间剧种,唐代始称“布袋戏”,现可考历史为清光绪五年。此戏为“一人一台戏”,集演唱鼓乐于一身,两只脚踩5、6种乐器,双手演木偶,演出时手、脚、口、身并用;音乐曲调为温州和剧,对白声腔贴近方言,演出剧目以古书、演义为主,剧目丰富,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60至70本戏目。
霞浦软木画
软木画,又称软木雕、木画。民间雕刻工艺品。它是一种“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副真,善于再现我国古代亭台楼阁,园林景色,画中有诗,使人观后如身临其境。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其中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典雅。内容大多反映山光水色、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有200多个规格、400多个花色品种。工精艺巧,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国内外一
畲族武术(盘柴槌)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畲族武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而盘柴槌则由畲族先人雷乌龙首创(人们尊称为“乌龙公”),后经各代武术宗师的传承、发扬,并与其它武术门派研习、交流,几经传承创新,形成这一充满畲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溪坪的盘柴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年盘柴槌传人兰进生迁到溪坪,此后一直在溪坪村留传。这种武术在畲族溪坪村从来是传长(子)不传次(子),传男不传女,每一代人只传授一到两人,再由这个武术传人分别传授给众人。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