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特产
抚州市民俗文化
建昌帮药业
建昌帮药业,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药界至今还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建昌帮药业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两方面著称。在饮片炮制方面,工具、辅料、工艺独具本帮的传统风格,讲求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全国有名的三种中药加工刀之一(另两种是禹州大圆型禹刀,樟树药帮是小刀面汉刀)。药界过去有“具刀认帮”,“刀法不同,建刀更有用”的说法。辅料方面以谷糠最独特,煨附、姜半夏、枳壳、槟榔、明山药、贺茯苓、熟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第一批省级)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因南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土质松软,是南丰蜜桔栽培得以周而复始的理想地理条件。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经过千年培育,虽出自乳桔,南丰蜜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因此称为“蜜桔””。作为一种优良的柑桔品种,南丰蜜桔长势强劲,树高3.5—4.5米,冠径5-6米,一般成年树株产75-125公斤,最高株产达625公斤,经济寿命可达70年以上。南丰蜜桔4月开花,11月果实成熟,果重25-50克,果实扁圆,形状端正,色泽橙黄,肉质柔嫩、籽少
手摇九节龙
手摇九节龙是资溪县马头山镇昌坪村竹延山村小组独有的民间舞蹈活动,深受群众喜爱。在当地世代口传身教,至少已流行300多年。“九节龙”是以参演的龙灯节数为九而得名。道具制作简单,不求形似求神似,扎篾篓作骨架,外罩红布,每节下以一木棍支撑,全龙首尾三丈余,以一粗绳串连,各节间距尺余,耍龙手每人执一节。造型虽简单,表演却不易,表演把式(玩法)名称竟有数十种之多:“搭仙桥”、“树牌坊”、“童子拜观音”这些把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赋予想象创造,具有研究价值。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二至元宵,竹延山村都要表演手摇九节龙,以祈福祛邪,庆贺新春;还要跋山涉水到更远的乡村去作拜年演出。有时逢村中宗祠祭祖、筑屋上
南丰妆迎
南丰妆迎(第三批省级)南丰妆迎活动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古朴粗犷。在巡游队列中,一般以神铳和蟒锣开道、凉伞档伞彩旗乐器随后,各类神话剧中妆扮人物的迎盘(轿)紧接,“三仙真君”的神轿坐阵中间,各种民间古乐声、鞭爆声、欢呼声惊天动地,气势浩大。南丰“妆迎”在文献具体记载中有三次,即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第二批省级)莲,属睡莲科,又称荷花,古代亦称芙蓉、芙蕖、菡萏等。广昌白莲种植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明正德《建昌府志》载:“白莲池在广昌县西南五十里,唐仪凤间居民曾延种红莲,其中数年变为白,于白莲中得金范观音像,后一年,白莲又变为碧”。清同治《广昌县志》也载有“满县花枝放呈祥”的描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境,每年的夏秋之际在广昌随处可见。广昌白莲传统生产技艺自隋唐起源,经历代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民间技艺。广昌白莲的生产与加工,包括白莲品种选育、莲田选址、移栽及田间的精细管理
东乡车马灯
东乡车马灯(第三批省级)东乡县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车马灯分工严格、合作柔和,对演员素质要求较高,无论是跑灯,还是唱“小戏”,在表演时吸纳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以虚写实的艺术表演形式,极富于象征意义。该灯造型新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型中有型。配锣鼓点、节节风民间打击音乐为主旋律及吹奏乐,
宜黄神岗傩舞
宜黄神岗傩舞(第四批省级)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记载,明永乐年间,灾疫严重,人们跳傩以逐疫。《宜黄县志》记载:相传明代初,新丰护竹一带为祈祷华光神,每于其生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饰华光,左手掌印,右手执剑;一饰妖魔,表演诛妖,作各种舞蹈动作,以锣鼓伴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直至现在,神岗傩舞每年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开傩须进行请傩仪式.初一先在各祠堂门前跳,跳完后,面具、锣鼓、服装要还原放回行宫,便结束了初一的跳傩。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宫启箱,从上到下
塘坊木偶戏
江西提线木偶戏(第四批省级)广昌县塘坊乡一直流传着“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是“线戏”,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据考证,塘坊木偶戏起源于汉朝,西汉大将陈平制成木头人,虚张声势,然后领兵连击,将来犯的匈奴击溃。后人据此将“木偶”翻为戏,演变成塘坊木偶戏,一直流传至今。“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木偶由木头雕刻而成,工艺精良、风韵各异,每个木偶象征一个剧中人物。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人物形象生动,个性特别鲜明,表演时有喜、怒
周家马步灯
马步灯(第二批省级)马步灯是流传于金溪县双塘镇翁塘周家的一种灯彩。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有马步灯,由表演者扮成历史人物,且多为鞍马征战的忠勇武将,表现其行军、布阵、打仗等场面,全由表演者的动作完成,不唱不说,只以锣鼓、唢呐等伴奏,象征性极强。欢乐祥和,雅俗共赏。一般正月十三发灯,称头灯,十四、十五玩到热潮。乐队中有打击乐和吹奏乐,周家马步灯的打击乐节奏鲜明,情绪饱满,节奏变化多端,极富地域特色。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村民传说建村之后就玩马灯,由此算来有近千年历史。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有的失传了,现在主要为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周家马步灯一般正月十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第二批省级)南丰泥炉为江西省南丰县生产的传统陶器日用品,系选用优质泥料,经精制烧炼而成,品种有1-4号盖炉(又称炭炉)、1-3号普通煤炉、1-7号柴炉、100型及120型蜂窝煤炉四大类。南丰泥炉采用优质粘性泥土,土质灰白细腻、无砂粒、不易开裂,炉体式样美观,泥炉表面光洁、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800℃),经久而耐用,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工艺精巧,设计科学,火力强、升温快。以盖炉为例:其结构有炉托、炉身、炉门盖、炉面大盖、小盖五个部分。炉托呈园形、隔热作用,防火星掉在桌面;炉身呈八方形、上大底小;炉门盖型不一,有扇形、方形、腰子形等;炉面大盖为八方形,调节
南城麻姑酒
南城麻姑酒(第四批省级)麻姑酒是江西传统名酒,被列为江西八大名酒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酿造历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清光绪年间,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1951年,在南洋国际赛酒会上,荣获银质奖章,是江西名酒和省优产品,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一等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被中国食品协会推荐为名牌产品。麻姑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曾经基本垄断了周边数十个县(区)的酒业市场达200多年之久,积淀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其精湛的酿造技艺闪烁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芒,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世人所瞩目,成为我国酒文化的瑰宝。
崇仁相山板凳龙
崇仁相山板凳龙(第三批省级)崇仁相山板凳龙,又称“桥灯”,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的一种传统舞蹈,据祖谱考证,清乾隆时期已盛行。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为打龙灯,灯会由族长主持,各房每年轮流主办。崇仁相山板凳龙与其它桥灯所不同,灯笼呈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舞板凳龙是当地为庆祝元宵节的一项民俗活动,彰显团结与人丁兴旺。据村里八十多岁的老者江白河和方德顺讲述,他们很小的时候曾听他们的父辈讲过,清朝时村里就举行过盛大的板凳龙灯会,每家都要出灯,整整热闹三天,族谱称之为“兴灯、正灯和圆灯”。2000年,林头村修复了六座祠堂,激起了村里一些老者欲恢复祖先板凳龙灯会的想法。当时村里方春华家还保留着一盏古老的板凳龙灯
乐安打船歌习俗
乐安打船歌习俗(第四批省级)乐安打船歌习俗是流行于乐安县西南部牛田、万崇等乡镇一带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乌江南畔的水南村,据水南村史记载,打船歌习俗系该村张姓始祖世延公于唐开元年间传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过去,由于乐安地处山区,陆地交通不便,内外交流运输主要靠境内的一条主河流——牛田河(又称乌江、恩江)展开。历史上一年一度的“交皇粮”,以及靠撑船放排出外谋生的,涉及千家万户。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远行的船队一路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归来,当地群众在船队出发之前,要举行一番隆重的仪式。这场仪式先是到村内供奉神像的祠堂、庙宇中燃香点烛跪拜祷告,然后抬着“吴仙真人”、“土地神”、“五皇太子”等七尊神像到村
乐安罗陂庙会
乐安罗陂庙会(第三批省级)罗陂庙会也称“朝神庙会”,是当地一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此活动十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远近闻名。罗陂乡位于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90余华里,与永丰县交界,因此,有“边贸市场”之称。罗陂庙会融商品交流与群众娱乐为一体,举办期间,邻县各路客商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罗陂庙会活动历史悠久,据罗陂古村兆兴房草谱记载,明崇正年间,罗陂陈氏三十一世(惟荣),因家境衰败,后经道士指点迷津,修建神台,雕塑菩萨,诚心敬神,并选择黄道吉日演神游街,方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此后,世代延续至今。罗陂庙会活动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它的主要特征是参与人数众多,有近千人参与。同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第二批省级)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凡经、史、子、集,所有江西省读本皆出自此地。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分号书店,浒湾的木刻印书通过这些渠道销遍全国,影响极大。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采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普通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
崇仁采茶戏
怀仁堂的采茶戏崇仁文化艺术积淀十分深厚。崇仁人民雅爱文艺,古代的先民就喜欢通过戏曲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崇仁采茶戏,系由本县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崇仁历来的新春灯节与秋冬迎神聚会之风甚盛。明末,本县的新春灯彩活动,常有彩茶灯演唱传相伴随。茶灯女手提花篮灯,唱《十二月花》或《十二月采茶》等小曲。出灯单位,每一团灯都有龙灯、狮子、花鼓灯,龙灯、狮子灯舞过后,接上就是花鼓灯的演唱节目。其演唱者,常为一旦一生,旦穿民女服装,生穿长衫,戴礼帽唱民间小调。民国初期,有航埠洋陂张家村张保仔,在其继父王撮子的影响下,以本县的茶灯戏(即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的灯戏)为基础,逐步发展
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
金溪浒湾油面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油面又称挂面、圆面、须面、寿面等,抚州油面在明朝末期就开始在市场出现,尤以金溪浒湾出产的油面最为有名,浒湾油面于是被选为宫廷食品,由此成贡面。油面采用红漆木盒包装,木盒外雕刻有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锦绣河山等图案,并配描金品名和作坊字号、烹调说明。浒湾油面用料讲究,采用上等的优质面粉、茶油、精制薯粉、食盐等原料,按照不同季节严格配方,历三期发酵,经手工精制、微风晾干而成。它具有外观圆细均匀,色白条长,烹调不糊不浑,烹煮后滑润细腻,爽口,食之清香等特点,并具有健脾胃、降血压、发伤感、祛风寒、催母乳等功效,是深受民众欢迎的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佳品。浒湾生产油面的作坊
资溪畲族山歌
资溪畲族山歌(第四批省级)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的唱山歌活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都是通过祖辈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就是畲族山歌重要组成部份,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常借用畲语章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记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都唱山歌的习俗,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歌曲。歌种分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生活歌、杂歌等,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山歌的基本
资溪畲族祭祀仪式
资溪畲族祭祀仪式(第三批省级)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畲族最隆重的祭祀日。祭礼由族长或本族名望最高的法师主持。祭日前一天,要整扫庙堂(回龙庙),陈设器皿,洗涤用具,备办牲礼供品。供品备好后,祭日子时,放铳一响,每家每户成年男子手捧香烛供品前往祠堂致祭,女性不参祭,只在旁观看,进祠堂门时要半跪蹲行进,将香烛祭品排列供桌上,然后退站两旁。开炮三响,配乐人员敲起祭祀专用的锣鼓点子,祭礼正式开始,法师设坛,手持令刀和龙角口念咒语“八宝坛香、香烟袅袅、上通天堂、下通五方…”,开始请神,法师半蹲身子,左右脚互相交叉跳跃,左手转动龙角,右手有节奏的甩动令刀,走五方步调五方兵马,随后五方兵马手持祖杖出列、法师开始操
马步灯
金溪双塘镇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玩马灯,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大多失传了,现存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周家马灯用竹篾扎成,分两节,一节为马头及前部,一节为后部及马尾,外面蒙上颜色布,演员站在两节中间,走马时,0顶动后面,马灯的尾部便摇动,十分生动。一般表演为四马,另要“打城门”三人,穿“兵”“勇”衣服的马童四人,“打花钵”四人,掌旗一人。乐队中有打击乐和吹奏乐。周家马步灯的打击乐节奏鲜明,情绪饱满昂扬,节奏时快时慢,绚丽多姿,极有地域特色。“忠勇报国杨家将”旨在表现穆桂英、杨宗保、孟良、焦赞忠勇报国。在强烈的民乐节奏中表演跑马、布阵、攻城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