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特产
宜春民俗文化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宜丰霉豆腐又称豆腐乳,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宜丰霉豆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在选材、浸泡、磨浆、煮浆、霉制、配料、装罐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每年立冬一到,宜丰城乡家家户户都制作霉豆腐,因为立冬到冬至时节制作的腐乳最为正宗。宜丰霉豆腐制作全部选用当地的黄豆、井水、红椒、山茶油等为原材料。对黄豆的挑选十分严格,在大豆浸泡前,还要人工剔除其杂质及霉变大豆。浸泡大豆用水也十分讲究,一定要选用含钙、镁在300PPM以下的井水或山泉水。宜丰霉豆腐制作很注重煮浆,需要控制好蛋白质的适度变性。宜丰霉豆腐富含多种维生素B族,各种氨基酸及酵母等物质,所以它不仅能增强
宜丰牌楼神狮舞
宜丰牌楼神狮舞(第三批省级)牌楼神狮舞属南派狮舞,起源于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牌楼村,并流传、兴盛于该村,它是南方地区稀有的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牌楼神狮舞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宜丰县志》及《周氏族谱》记载,牌楼神狮舞相传由该村下房祖公周志文于1387年所创。每到正月初十至十五,村人都要请出狮子游乡。狮子游乡时,先由100支神铳开道,接着是100多人的旗、伞队伍出场。鼓乐声中,头戴黄帽、傩面,身穿黄衣,手执龙头杖和破蒲扇的“土地公”边舞边走,把伏地而睡的双狮唤醒,高跷队紧跟其后,先后表演刀、枪、剑、棒等武术套路及拳术。后面的唐僧师徒则戴着傩面,踩着节拍边走边舞,
高安土城斗牛
土城斗牛是这个村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历时多久已无从考证。土城斗牛与当地的万里庵庙会和“吃新节”习俗融为一体,一年一度,时间是农历五月十五日这天。据《高安县志》载:乡人选“辛酉”或“已酉”吃新,先盛饭三盅,上插稻穗,烧香鸣爆,供神敬祖,谓之“朝禾苗”。“吃新”即品尝新上市的蔬菜瓜果;敬祖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五月十五日这天,周边四面八方的村民都蜂涌而至,来到土城万里庵“朝禾苗”,赶庙会,将带来的几根已灌浆的稻穗供奉在菩萨前,祈祷年丰岁顺。村上的每家每户都要大摆酒席招待亲友,席上除鸡、鸭、鱼、粽子、发糕、油糍外,更主要的是特意采来的新鲜蔬菜瓜果。亲朋欢聚一堂,共话桑麻,其乐融融。吃新后就去
万载花灯戏
万载花灯戏(第二批省级)万载花灯戏,旧称花鼓灯。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风格独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老剧种。1999年,被列为全国360多个地方剧种之一,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万载花灯戏历经“灯戏”“三角班”“半班”三个发展阶段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在声腔、表演诸方面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表演优美活泼,以歌、舞、技并重。讲究虚拟夸张,形象逼真,始终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灯彩艺术形态。花灯调节奏丰富,“强弱强”三拍子,独具特色。唱腔采用自然发声,一律本嗓演唱,加之花灯锣鼓经的配合,显得温柔舒展,协调和谐。在表演艺术上,它极具地方特色,形成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万载罗城手工扎粉为万载知名特产之一,它以色白如银、条素柔韧、入口爽滑而著称。其加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其主要产地在罗城镇泰溪河两岸的黎明村、罗城村,黎明村上碓、辛家两个自然村是其发源地。这两个村庄座落在美丽的泰溪河畔,有一间12个碓臼的水碓房,其侧又有大片河滩,便于晾晒扎粉,这里既是罗城扎粉的发源地,又是罗城扎粉最有名的产地。罗城手工扎粉名扬宜春市,被广大消费者赞不绝口,其加工技艺非常传统,主要原料是产量高、口感差的稻米,这种大米出粉率高,扎出来的粉口感好。主要加工工序为:浸米、磨浆、做团、舂团、扎粉、晒粉、扎把(分装),主要工具有木桶、石磨、水碓、
袁河锣鼓戏
袁河锣鼓戏(第三批省级)袁河锣鼓戏是宜春(古称袁州)地方戏剧剧种之一,又称“三角班”,明末已有演出,盛行于清同治年间,土生土长,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为群众喜闻乐见。演出剧目均以袁州土话为其舞台语言,配之以当地采茶小调和乡土民歌,演出以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戏,演出始终以锣鼓伴奏,故有“锣鼓戏”之称。在表演艺术上,主要表现在行当艺术,由小丑、小旦、小生之行当组成,后又增加了净行和老生组成。在民国前后,袁河锣鼓戏在民间已十分盛行,先后建立了18个有名的戏班子。建国后,在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袁河锣鼓戏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造就了一批有名望的艺人,其唱腔优美,行当齐全,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
樟树阁皂山的传说
樟树阁皂山的传说(第四批省级)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九十九座山峰,绵亘二百余里,历史上与庐山、玉笥两山齐名,称“江南三大名山”,列“豫章十景”之一。阁皂山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流传下了许多的传说故事,是一座重要的文学艺术宝库。自东汉张道陵、葛玄在此修道炼丹起,特别是葛玄的道教灵宝派的创立,阁皂山由此香火日盛,名噪天下,成为道教发源地之一,与贵溪龙虎山、南京矛山鼎立,号称“神仙之宅”,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御赐封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俗称阁皂山,亦有称葛岭。山内峰、岩、塬、石奇诡怪异,溪、涧、泉、池源幽水冽,殿、堂、台、阁随
宜丰风水林保护习俗
宜丰风水林保护习俗(第四批省级)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宜丰地貌格局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宜丰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4.5%。宜丰县有着悠久的风水林保护历史,这里每个村落风水林的延续历史均有几百上千年,风水林文化积淀深厚,风水林保护习俗深入人心。县内各村落的风水林基本以“枕山环水”为构建原则,布局呈半月形,环抱整个村落,是村落的一道天然绿色保护屏障,无形中具有守护乡村的象征意义。新昌镇良岗村的风水林是宜丰风水林的缩影。该村风水林在任氏在此立籍(元至正年间,约1341年)之前就有,良岗原为
铜鼓跳觋
铜鼓跳觋(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民风纯朴,地处文化多元交汇点,境内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在铜鼓形成了一种祛病请神而用的跳觋。跳觋是一种非僧非道的舞蹈,舞者男扮女装,穿戴凤冠霞披、手执师刀、天王尺、海螺、牛角,铜交唱之、蹈之。为其伴奏的乐器有小堂鼓,大、小钹,大、小锣和大、小唢喇,表演程序视具体情况而变。
上高排字舞
上高排字舞(第三批省级)排字舞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的斗门,新田、田心,镇渡乡的苑新、洋田等地。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讲,是清初从湖南传入我县,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排字舞”最初由八人表演,后来发展到由摆字多少来确定表演人数,最多时可由十八人表演。它的舞蹈动作较为简单,没有严格规定,表演者两手端着花灯,随着步伐节奏上下摆动,易学易演,运用自如。“排字舞”是以摆字造型为主的舞蹈,造型与造型之间利用队形的变换来连贯,摆字造型较为严格,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要求。顺序就是按表演者的高、中、矮依次摆字,要求“快、准、稳”。“快”就是摆字要迅速,“准”就是每人摆字的位
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
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冻米糖是丰城久负盛名的传统地方名优特产品,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历史,被乾隆钦名为“江南小切”,。丰城冻米糖其外观平整,精白晶亮,吃起来松脆爽口,落口消融,无渣无屑,回味无穷,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这与丰城冻米糖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密切相关。民间流传“新淦(今新干县)糯谷米,龙泉(今遂川县)清茶油;江苏桂花香,台湾麦芽糖”,而丰城冻米糖所用的主原材料就是新干糯米、江苏桂花、遂川茶油和台湾麦芽糖。同时,丰城冻米糖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工序有20余道。丰城冻米糖迄今一直是丰城市民居家旅行和待客馈赠的主要副食品,产值大,生产及消费面广。丰城冻米糖地生产模式一是民间各家各
袁州南庙武术
袁州南庙武术(第三批省级)南庙,位于宜春市袁州区的东南。人民淳朴、刚直、勤劳、勇敢,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群众武术活动日盛。《南庙武术》起于唐,盛于清,普及于解放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练武者众,习武者精,武术之乡,形成已久。南庙武术,门类繁多,根深叶茂,它多为硬门拳、属南拳之列。其特点:势猛桩稳、刚柔相济、套路简朴、易学好懂。即可防身又能健体。主要套路:弹琴、四门、六肘、横桩、1口等。改革开放以来,南庙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地有了武术协会,各村、组、单位成立了联合武术队,大力开展群众武术活动,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南庙武杰,名扬八方。在省内外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1991年正式被授予“武术
宜丰风水狮
宜丰风水狮(第三批省级)宜丰风水狮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周边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其表现形式有石雕、木雕、铜雕、根雕、砖雕,到清代后海衍生出陶绘、书画和剪纸等。它的种类有卧狮、蹲狮、立狮、走狮、倒挂狮、守院狮、护宅狮、拴娃狮等。根据风水学的理论,不同形态的风水狮有着不同的作用。卧狮:象征着悠闲自在、祥和安乐,通常放置在寺庙庵堂门前或游乐场所;蹲狮:是古往今来被民间供奉的守护神,它置身于天地万物之间,吸取日月光化,耳听八方,目眺宇宙,担负着镇邪驱魔的重任,被广泛使用在衙门、民宅、城门、桥梁、寺庙、堂馆、仓库、祖墓等场所;立狮:性情猛烈,反应敏捷,有蓄势待发、排山倒海
宜春春锣
宜春春锣(第三批省级)宜春春锣流传于原宜春县(现袁州区)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曲调质朴无华,流畅顺口,听来亲切入俗,唱词有说农事的、讲时局的,更多的在逢年过节说唱戏文、故事和谈天说地,吉祥喜庆的赞美之词。表演形式基本上是由一人表演,身背红色圆形小鼓,并挂一小锣,右手执一鼓锤,系上红绸。走村串户,农家场院,逢人便唱,颇受群众喜爱。
袁州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
袁州松花皮蛋是宜春市的一种名贵特产,历史悠久。据《宜春市志》记载:袁州松花皮蛋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民国时期已誉满海内外。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加工企业蓬勃兴起,产品被国家绿色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产品。多次被评为省优、部优得奖产品。它精选原料,在中国传统皮蛋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用独有的中草药配方和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其蛋白晶莹透明,色泽光亮,富有弹性,表面呈现大小不等的松花图案,蛋黄、蛋白层次分明,从内到外依次呈现红、豆黄、豆绿、深灰、茶红等五色,蛋黄凝而不固、聚而不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铜、铁、锌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口感鲜美、醇香,食后有清凉、香甜之感,回味悠长。袁州松花皮蛋是一种
袁州夏布制作技艺
袁州夏布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袁州夏布的生产起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经过世代袁州人民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袁州夏布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夏布质地“柔软润滑,平静如水,轻如罗绡”而闻名海内外。在古代粗麻布为奴隶、平民穿用,细麻布如同丝绸为高贵品种,供贵族使用。袁州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曾列为朝庭贡品,是一种纯手工的“绿色天然环保”土特产品,为“袁州三宝”之一,不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还可出口创汇。袁州夏布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的纺织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的特征,为中国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袁州夏布可作床上用品、衣垫、墙布、门窗、工艺品
丰城许真君传说
丰城许真君传说(第三批省级)许逊是我国历史上继大禹治水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人物,他为官清正,誉为“许旗阳”,辞官为民治水造福人间,民间奉为“普天福主”、“许仙真君”。在长达30多年治水活动中,丰城是他治水活动的主要地区,因而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址和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铜鼓棋坪客家狮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历来就有着崇文尚武的家规族训和精神推崇。“铜鼓棋坪客家狮”源于清康熙年间棋坪黄泥客家游氏族先,一位名万迨,字预吉的财主。其妻王氏一直未生育,家里长期受到山贼抢劫,后一武艺高超的卖艺客班借宿家中一月有
铜鼓渔樵耕读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敏捷、机灵调皮,旦角聪颖坦率、热情活泼,渔翁驼背拐脚、滑稽可笑,樵夫农夫插秆打浑、风谐诙谐,读书郎文质彬彬、纯朴敦厚,各角色均有各自规定的舞步。表演中常用民间小调,唱词均用铜鼓本地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是有着百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酿饭坨的传统制作技艺注重选料,糯米的制作技术,注重工艺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性,也注重酿饭坨在待人接物馈赠时那种传统文化礼俗的遵循。酿饭坨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工具和制作时的讲究也反映出许多文化特色,用碗底为制备器具,既便利,更反映了节物惜食的传统思想,制作时中心点红寓意见喜,煎制时要求中间凸起寓意“发”意。这种奉新的传统小点,不但橙色如金、色泽亮丽、嚼之干脆、满口留香,更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