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特产
吉安民俗文化
安福吃新节
安福吃新节是流传在安福县南乡片洲湖、金田、洋门和甘洛等四个乡镇的一种传统节日。吃新的日期选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禾熟待割的前一天。这与少数民族的吃新固定在六月六或八月十五等不同。中华民族早在周朝便有吃新习俗。安福吃新自古有之,宋以后遍及四乡,明清之际极为盛行。吃新节,在安福民间流传着各种神奇传说。如“花狗盗谷”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花狗上天庭偷了稻种,拯救了天地洪荒中的先民。“五谷神除妖”讲道:从前,武功山上来了一个白雾精,每年夏收前口吐白雾,将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全给毁掉,是五谷神施法除妖救了百姓。于是,每到禾黄瓜熟时节,人们便举行盛宴,请大花狗或五谷神等来尝新,以表谢意,同时设坛祭拜
永丰玉扣纸制作技艺
玉扣纸亦称“毛边纸”,制作历史悠久。据《永丰县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中村乡梅子坪人巫山兴、巫山发兄弟从福建学会玉扣纸制作技艺后,回乡开办造纸厂,乡民竟相效仿,该技艺始在永丰流传。清末和解放初期是玉扣纸生产最为兴盛的两个时期,其时全乡拥有纸棚100多家。玉扣纸焙干水分后,白色、光滑、均匀、韧性好、吸水性强、不淡墨、字迹经久不变,是书写、绘画之佳品。
万安元宵唱船
万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春节祭神祭祖的习俗,正月闹元宵唱船就是该县客家人寻根问祖、祭神祭祖、祈福消灾的一种民俗活动。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万安县元宵唱船习俗前后包括迎船、唱船、送船三部分。正月初一开始迎船,村民先将“所画神舟”(当地人称:元宵画)悬挂在庙堂或祠堂,将菩萨像请至画前就位。尔后,村民带着祭祀物品到河边焚香诵文,鸣爆奏乐——迎船神。此后,村民按大旗、执示、锣鼓、菩萨、灯彩、爆竹等顺序护送船神到各坊庙、各村庄,赐福消灾。唱船是整个活动的主体部分,包括叩神、唱船、赞船、划船等部分,分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白天——叩神、表演。晚上——唱船、赞船、划船,营造了一种
欧母画荻教子故事
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是一位被世代尊崇的伟大母亲,其“画荻教子”故事家喻户晓,传颂古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学晚辈。这则成功的教子故事,成为古今中外母教文化的典范。欧母画荻教子故事历史悠久,北宋中期开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后来《宋史》《欧阳修全集》《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修年谱》《欧阳修纪年录》等古今史籍中,都有这则故事的记载。14世纪中叶,欧母画荻教子故事开始传入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19世纪后期传入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之后,世界各地对欧阳修的研究不断深入,欧母画荻教子故事更以世界性的教
泰和鹊巢宫制作工艺
泰和古称西昌,东汉末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泰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工艺源远流长。位于泰和县马市镇蜀口村崇德堂鹊巢宫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马市镇蜀口村大江下自然村,位于泰和县城西南10公里处,四面环水,风景优美。蜀口古村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该村的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欧阳德是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其致良知”理学蜚声海内外,有弟子五千余人。仅明清两朝,蜀口村欧阳氏一门便出进士二十一名。“鸣阳三凤”“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朝天八龙”等诸多牌匾,无不彰显着蜀口村鼎盛的人文历史。蜀口村是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建有崇德堂、复亨堂,两座古祠
遂川狗牯脑茶的制作技艺
狗牯脑茶是一种绿茶。原产地为江西省遂川县的汤湖镇。因栽种在形似狗头、海拔900余米,山高林密,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泉水潺潺、终年云雾弥漫,不但日照短,而且多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和芽叶持嫩,且无任何污染的狗牯脑山而得名。其制茶技艺始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距今已两百多年。狗牯脑茶制茶技艺独特,选料精细,工艺考究。原叶仅限于狗牯脑山所栽种的茶树。对采摘时间和采摘技法也有严格要求。即:于每年清明前一星期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开展及部分一芽二叶。采摘时手心向上半握拳,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芽叶,轻轻向上连拔带折摘取,禁用指甲掐采,以免产生红蒂现象。还要求做到不采露水叶、雨
泰和虾蚣灯
虾蚣灯是流传在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一带的民间灯彩,其舞蹈花节形象地演绎了虾蚣漫游、弹跳、追逐、嬉戏等活动情状,曼妙瑰美,鲜活灵动,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制作工艺精巧别致,造形优美,独具特色,是剪纸、雕刻、绘画、扎裱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呈现。虾蚣灯历史悠久。相传明正德年间,舍溪村有个名叫胡尧时的人,在云南做官,回乡时,途径四川某地,看到当地表演虾蚣灯,印象极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给村里人舞耍。从此,虾蚣灯在舍溪村一带代代相传。每年春节至元宵,全村人欢聚一起,耍舞虾蚣灯,庆丰收、求平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虾蚣灯由一青一绿两只大虾组成,另配有八朵荷花作衬托。每只虾蚣身长4米余,身围直径40厘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流传于泰和乌鸡的发祥地——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武山西岩麓下的汪溪涂村。武山位于吉泰盆地中南部,赣江西岸,山势峻拔突兀,雄伟壮观。武山泉源丰富,东南西北四岩均有泉水,独西岩泉源最多,流量大,泉位高,春夏两季,泉涛如雷,数里之遥可闻。西岩泉水汇成一溪叫“汪溪”,以“溪水汪汪,不流不竭”而得名。武山西岩泉水孕育了世界珍禽——武山鸡,雅称白凤仙子。武山鸡唯有饮用武山西岩泉水才能不变种,如移养它处,则往往发生变异,正所谓“不吃武山水,不算武山鸡”。据现代科学检测,武山西岩泉水含有金、铜、铁、硫酸钙等丰富的矿物质。1915年,武山鸡参展巴拿马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被评为“世界观赏鸡”,誉满
遂川龙泉码测树
“龙泉码”发源地位于遂川县五斗江乡五斗江村,是明朝崇祯年间由当时为官南京居家守孝的郭维经父女,根据当地木材交易中常用的“估堆”、“秤称”、“定尺寸、定重量、定价格”等办法总结探索创新的一种科学简便的木材材积计算公式,因深受林农和木材商人的欢迎而流通于全国各地,到1954年国家代用公制检尺止,已有300余年历史。亦为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积表,比国际公认“柯达山毛榉材积表”要早近200年。“龙泉码”的基本内容由七部分组成:1、围量。计算码两统称为“围量”。它是围尺从杉条木的蔸部起五尺五寸过四指处(此处是木材积最有代表性的部位),围量园周,以得出其木材材积的数据。2、材质标准。杉木自八寸以上的为正木(
遂川九腔十番
遂川建县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地域变迁,许多富有地方色彩的古老文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民间器乐曲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产生在乡里、成长在民间,和当时、当地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活、民情、民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遂川地处江西边陲,山多林密,人口分为客家和本地两大支系。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遂川人民创造、继承、发展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民间器乐曲逐步得到丰富和完善。《九腔、十番》是当地极富盛名的吹打联奏乐代表曲牌,也是遂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器乐曲类中重点保护曲目,其资料于一九九三年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西卷吉安分卷遂川资料
遂川珊田架花制作技艺
架花,即焰火礼花,流传于遂川县于田镇珊田村。其制作流程复杂,工序严格,配比精确,花色艳丽,变幻奇绝,具艺术观赏性和民俗文化内涵。珊田架花为燃放式的焰火礼花。一般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晚燃放。节前三天,必须先舞“火龙灯”,以祈保太平,预兆丰年。同时架花的制作者和燃放者须斋戒三天,洁身自净。正月十五日沐浴更衣,枫籽烘熏后,举行燃放仪式,焚香、燃炮、奏乐、祭拜,安定“先师”神位后,方可燃放“架花”。所谓“架”就是燃放前先在坪场中树木杆一根,名为“定天柱”,然后依次在木杆上横扎七或九层木架。每层置有各种扎花、神形、兽像和彩灯。第一层为“金线吊葫芦”,第二层安装各式彩灯,第三层叫“观音送子”,第四层称“鼠偷葡
泰和华盖双狮舞
泰和县万合镇位于井冈山脚下的泰和县城东北,赣江东岸,东临吉安市青原区。万合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泰和的“鱼米之乡”,盛产竹篙薯、车前子、西瓜等名优特产。镇内的华盖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战场。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联合当地乡民在此抗击元军。华盖山田段村历来有舞狮的传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在文天祥抗元兵败后,华盖山村组建了舞狮队,既是继续传承民间武艺,也是祈求天下太平,更是为了纪念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并以此表达村民们誓死抗元、保家卫国的决心。从此以后,华盖双狮舞便世代传袭了下来。华盖狮最初为单狮,也称青草狮,后经一安徽逃难到本村的耍狮艺
安福中秋烧塔
安福县,古庐陵郡辖区,是“吉安中秋烧塔”习俗保存最好的地区。境内南部陈山河流域的六个乡镇尤为盛行,而以金田乡柘溪村最为典型。据说该习俗源于柘溪先祖在外做官而带回家乡。它由佛教造浮屠(佛塔)仪式衍变而来,成为安福祈求风调雨顺、日子兴旺、欢庆中秋佳节的重要民间活动。“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主要内容有垒塔、烧塔、封塔三部分,烧塔过程伴有祭月、对唱山歌、小调、舞龙灯、举龙凤旗、撑宫灯等活动,特色鲜明。从“安福中秋烧塔”习俗中可以管窥古代火崇拜、月崇拜、造浮屠等现象。这对于全面解读其仪程演变及其对民众生活、集体记忆的影响,梳理当地民众在社会迅速变迁中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嬗变,都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和
端午龙舟竞渡
端午龙舟竞渡是万安县韶口、百嘉两地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万安县沿江各地都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据万安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清朝同治十二年修订的万安县志《方舆志》篇中记载:“相传虞舜南巡奏韶乐于此,有鸟千群环集,乐言与鸟鸣谐畅,众山俱响,遂名韶水曰韶江,旧有舜祠载古迹。”“端午龙舟竞渡惟百嘉韶口为然”。相传,万安龙舟竞渡是公元前当地百姓为纪念舜帝南巡韶口奏韶乐灭孽龙、祈求国泰民安而发起的,并一直延续至今。“文革”期间,端午龙舟竞渡活动被视为“四旧”,遭受毁灭性破坏,活动一度中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活动才逐渐恢复。万安端午龙舟竞渡活动由“龙舟下水”、“龙舟竞渡”、“送神收龙”三个部分组成
安福龙灯舞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安福民间自古至今都有耍花灯,闹元宵的习俗。明启二年(1662)周廷鹗在《龙灯记》中记载了枫田蜜湖元宵龙灯的盛况:“到本月(正月)十三晚,照依古例,扮演龙灯,先往古庙恭迎神庥,以兆丰年。其制则斩木为架,剖竹为轮,衣之以缯帛,文之以綵笺,首尾昂然,腰腹宛尔,燃以蜡炬,而运之以人,或俯或仰,可蟠可屈,无不纵送自如,笙歌涌沸之中,但见灯光灼烁,游龙蜿蜒,若火龙之飞天,似龙光之射斗,炫耀夺目,有令人顾盼莫及者。”灯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陆地上配以狮灯、鲤鱼灯、虾灯,花卉灯、牌灯等组成的长长的灯队伍。三五孩童则耍草龙灯。讨口彩钱。另有“水灯”盛行于泸水河、陈山河中下游村庄。灯用青篾
新干摇钱树
摇钱树,又称莲花落,源于宋,形于明,盛于清,源远流长。《新淦县志》记载“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落离莲”即莲花落,时为盲人行乞而唱的劝世戏文,以扬善贬恶、因果报应、吉祥口彩,拜求施舍为主。两人一伍,一唱一帮。演唱者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枝丫间用线串铜(明)钱,摇动时“嗦嗦”作响,以助打节拍,故又称摇钱树。新干摇钱树经过长期发展和变化,与江西其它地方的莲花落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差异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以“本调”“哭调”为主要唱腔,吸收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且用方言说唱,加之拍击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引人入胜婉转流畅,生动
山水国画
中国山水画,自1500年前的宗炳之后,名家辈出,荆、关、董、巨将山水画推向高峰。井冈山山水画,解放后,现代名家吴冠中,陆俨少等游览井冈山后,均以各自独特的风格,表现了井冈山山水的秀丽。井冈山文联几位画家,身居井冈山之间,以真实山水作为描摹对象,对山水特点了解较低深,对大自然风貌把握较准,同时继承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吸收了绘画中的各种皴法。在松图、笔法、着色诸方面有所创新,更好地再现了井冈山山水的新秀绮丽。(井冈山)
吉安灯彩
吉安灯彩,久负盛名,是广泛流行并富有群众性的一种自娱性的表演形式,它是农村每年元宵节的传统活动节目,也是民间“闹元宵”的主要娱乐活动。灯舞的群众性、娱乐性,仅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经久不衰,至今仍以其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熠熠闪光。全市所辖13县市区均有分布,万安县志》方兴志风俗卷中记载:自唐宋以来,万安就有元宵玩灯的风俗。“元宵夜间,群执歌舞,曼声唱之”,“十五日夜,扮灯者,极热闹。”《庐陵县志》(乾隆刻本)也记载:“元宵向有灯节名,然古人每记螯山诸灯彩,不见于邑惟龙盛行,尤首最丽,尾次之,厥身长短不等。短者舞以七九人,长者舞以娄十人,之时夭矫如生,有能者献珠于前,迎合之巧,珠几为龙吞。”然而,浩瀚
西平盘鼓
上模乡的《西平盘鼓》,是为纪念上模古人南宋吴公万率兵勤王有功被宋高宗封为招讨使后在上模乡境内统兵镇守,并赐封此兵寨为“西平寨”。西平盘鼓是当时战斗时鼓舞士气,激扬斗志所用的战鼓。由于其节奏明快,抒发感情,被百姓普遍接受,溯成民风。传承延续了900余年,期间因为战乱等原因有过间断,部分内容已经失传,我们现在所表演的西平盘鼓通过多方专家对残存鼓谱的研究,结合年长老者的回忆,编排而出。“西平古寨”民间流传的盘鼓表演热烈、粗犷、豪放,紧锣密鼓,强弱分明,以战为题,以争为律,以斗为规,以旗为帅,随韵而动,主旋律鲜明,有血有肉有性格,有骨有筋有特点,人性音乐共存,精神文化同生,无论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
万安采茶戏
万安采茶戏的主要渊源是19世纪来自赣南“灯戏”,是由万安的民间艺人跟“灯戏班”师傅学唱或外出拜师学艺后收徒授艺、组班演出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由于万安客家文化与赣南同源流,所以万安采茶戏也沿袭一些以客家风味为主体的赣南采茶风格,但其在过门、表演、唱调、台风等方面又不同于赣南采茶,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至今已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万安采茶戏主要由采茶戏剧目、采茶戏表演、采茶戏音乐三块组成。万安采茶戏剧目主要包括:①传统戏类剧目,如《睄妹子》、《四九看妹》等;②古装戏类剧目:如《梁祝姻缘》、《挑女婿》、《泪洒相思地》等;③现代戏类剧目:如《女社长》、《乔装过渡》、《井冈山》、《劈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