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烟台特产
烟台民俗文化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据海阳赵家庄《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洪熙元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据此可知,海阳秧歌实创于明代。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舞队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包括指挥者——药大夫,集
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早在清末民初,砣矶岛上的大风船达300多只,是一支海上生产的劲旅。这些大风船,系母船带子船,常年活动在烟威、莱州、渤海湾和辽东湾一带渔场。因此,长岛的渔民号子波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北至丹东、大连、营口、长海县,西至天津、塘沽,南至蓬莱、莱州、龙口。东至烟台、威海、韩国一带。那时,一只大风船多为18人操作,帆船的动力全靠风力和人力,于是,以吆喝、呐喊和领唱、合唱为主要形式的“长岛渔号”,遂成为统一步调、协调动作、指挥生产的“渔令歌”。“上网号”、“拾锚号”、“竖桅号”、“掌篷号”,节奏铿锵有
渔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自己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流传于坐落在45公里海岸线上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渔民都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仓,日进斗金。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渔灯节”起源于何时,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蓬莱史志《登州府志》(卷二)记载,建村较早的芦洋村(原名芦洋寨)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距今611年。据山后顾家村81岁的顾广信讲,山后顾家
栖霞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走向民间的道教舞蹈它产生于神秘的道教仪式,却在民间生根发芽,八卦推演,它有鼓的阳刚,风生水起,它有舞的阴柔,它是山东民间舞蹈的瑰宝,是中国道教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卦鼓舞。八卦鼓舞源于道教。山东栖霞,是它的发源地。栖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金元之际,这里诞生了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后被成吉思汗封为“神仙”,统领全国道教。栖霞也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道教胜地。为纪念师傅王重阳,丘处机在今庙后镇上林家村附近修建了重阳宫。据《中国古代文化丛书》记载,重阳宫鼎盛之时,道士达百人之多,声势浩大,道观内祭祀活动规模宏大、体式严整。道教以阴阳观认识世界,八卦来自于阴阳,阴阳是
莱州草辫技艺
据《辞海》记载,我国草帽辫尤以山东掖县的产品最为著名。《莱州市志》中记载:“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农村,民间传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沙河集形成于明朝。”沙河《龙翔观》“初建于金大定七年重修于明万历六年”由此可证,沙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就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莱州市志》的记载,1500年前的沙河农民受发辫的启示,用三根光亮洁白的麦杆草掐出了人字形的草辫,后人使用草辫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辫”。莱州草辫技艺“明代经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传播。鸦片战争后,用草辫生产的草辫等工艺口,受到外商的青睐,成为我国最早进行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十九世纪中叶,辫商云集沙河,坐庄收购草帽辫,由烟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
招远市黄金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黄金采掘生产基地。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是招远人民发明创造并传承使用逾千年的文化遗产。2002年1月,招远市被命名为“中国金都”。招远市位于胶东半岛腹地,黄金矿脉遍布全境,仅罗山周边区域内就分布大小2000多条可供开采的金矿脉,其中玲珑金矿田素有“亚洲金矿之冠”的盛名,境内大小51条河流均属砂金富集带,这为千百年来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的传承和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招远人就发明创造了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这一传统技艺采用铁锤、石臼、石磨、石碾、溜槽、簸箕、陶尊(或坩埚)为工具,由手工操作的破碎、碾磨、拉流和熔炼等工序组成,自宋、元、
莱阳螳螂拳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武术简介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形成发展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
福山雷鼓
福山雷鼓流传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宋家疃一带,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以威武雄壮、热烈奔放的表演形式,展示出胶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福山区有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赶“太平顶山会”的民俗,求“圣母”保护和赐福。“雷鼓”是为“圣母”保驾护威、击鼓开路的鼓。它气势非凡,以其独特的风格长久地流传着。据老艺人口述,清朝道光年间,农历四月十八赶山会之日,18路村民的“耍会”队伍聚集在“太平顶”(现南涂山村)山会进行表演。“耍会”是赶山会期间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祈求“圣母”消病除灾,保佑平安和子孙兴旺。相传,有一年宋家疃村的“耍会”队伍抬着“圣母架”(就是圣母的塑像),前往太平顶赶山会,恰逢
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
招远市是“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是招远人民发明创造、传承使用300余年的文化遗产。2004年招远市被命名为“中国粉丝之都”。招远境内水质甘甜,软硬适中;空气湿润清洁,阳光充足不曝,为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的应用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明末清初,招远人创造了采用绿豆制作粉丝的新技艺,分推粉、漏粉和晒粉三个手工操作过程。1860年,依靠这一技艺生产的招远粉丝开始由龙口装船外运,史称“龙口粉丝”,该技艺被后人称为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咸丰年间,这一手工技艺遍布招远全境。19世纪初,全县从事龙口粉丝生产的农户达到60%,出口额占全国的70%,现在已畅销国内
鲁菜烹饪技艺
中国烹饪,由于原材料生产、烹调方法、风味特点的差别,历史上形成“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苏菜)。黄河流域产生了北方的代表菜“鲁菜”;长江流域产生了长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淮扬菜”;珠江流域产生了南方的代表菜“粤菜”。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当属“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是胶东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饪海鲜为代表的福山风味菜肴。在今邱家庄遗址所遗留下来的锅灶及食用陶器证明,远古“福山人”已经进入烹饪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兴渔盐,有了盐,以鲜咸适口的福山帮鲁菜基本口味也初步形成。民众将捕捞的海鲜、饲养的禽畜,猎取的禽兽,种植的
戚家拳
“戚家拳”相传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当时各家著名拳法之长创编而成。具体这套拳法是否真的来源于戚继光,已无法考证。近代传承有记录的人是1930年代的寇祖师,河北沧州人氏,不详其名,自号“三爷”,伪满期间在辽宁省阜新煤矿做苦功,将此披传铪朱云天师祖,解放后,朱云天师祖在锦州将此技独传柳德恩先生。柳师以此技而获“神拳柳”之美誉。传人颇众,余幸居其一。戚家拳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家拳自明朝流传至今,其主要流行地区在浙江省台州、温州市部分县市区及河北省通
八仙过海传说
“八仙过海”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的《太平广记》等作品,后经过民间广泛的流传和诸多文人骚客的描绘,到明代吴元泰创作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正式确定了八位仙人。八仙,共七男一女,他们以不同身份,手持不同宝器展现在人们眼前:铁拐李是以乞丐面目出现的官吏,法宝是葫芦;汉钟离是将军,宝器是“扇子”;张果老是一位寿者,宝物是“渔鼓”;吕洞宾是儒生,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民间妇女,宝物是“荷花”;蓝采和是优伶,宝物是“竹篮”;韩湘子是年轻出家的富贵弟子,宝物是“箫”;曹国舅是皇亲国戚,宝物是“云板”。身怀绝技的八位仙人演绎了“八仙过海”的传说: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在蓬莱阁上下棋,铁拐李
烟台抽纱技艺
山东烟台是我国抽纱的传统重点产区。抽纱历史悠久。于十九世纪时由欧洲传教士传入。建同以来,生产发展很快,现有从业人员50多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钩针等,工艺技法十分丰富。雕平绣产于文登、烟台、牟平、乳山、莱阳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运用雕镂、抽、勒、绣等多种工艺,图案严谨,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配合各种卷草纹,层次分明。威海满工扣锁因主要产于威海市(旧称威海卫)而得名,即在台布、床罩上,用扣针锁好图案的轮廓,再裁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
胶东道教音乐
胶东道教音乐,携带着近二十多个世纪的记忆,迈着蹒跚的步履,在齐鲁土地上缓缓而行。历史演进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胶东山沟中——今牟平昆嵛山“烟霞洞”,萌发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创新派系的全真道北七真人。该教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受到皇封后,蔚然成为盛行全国的大教派。由此,追随王重阳在创派时的七个胶东道人,被称为“全真七子”。其中栖霞丘处机(号长春),建树颇大,史学界称“长春弘教”。这位宗教领袖在临终前,设计了全真道向道乡化发展的构想。村庙道人与村民比邻而居,自称“道不离俗”、“以俗养道”,他们保存为数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如芝罘
只楚庙鼓
只楚南上坊存有8面大鼓,有12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这几面百年大鼓,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南上坊村东山上有座“龙母庙”。每逢天旱,村民便到庙前击鼓求雨。还别说,一求就灵,准下雨。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对“龙母”十分尊崇。在龙母庙前打的鼓,便被称为“庙鼓”。每年的正月初九,南上坊村的村民就一路打着庙鼓,浩浩荡荡抬着“龙母”塑像到毓璜顶赶庙会,场面十分热闹。这一风俗坚持了好多年,南上坊村的庙鼓表演也成了毓璜顶庙会的保留节目之一。1880年,德国驻烟台的盎斯商会得知这一风俗后,颇感兴趣,便赠给南上坊村16面黑色大鼓,上面印了盎斯商会的名号。德国人精明着呢。你想啊,每年庙会万人争看,到时候,这16面大鼓一抬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汉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掖县滑石雕刻属文化艺术范畴中的汉族民间美术类的一个工艺品种。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骤,与作品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创作的灵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
东海神庙祭祀活动
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市府驻地西北9公里渤海之滨,为我国历代朝廷祭海处,与泰山岱庙盛名并誉天下。早在舜时已有望祭海神之礼,秦皇汉武东巡始亲祀海上。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在莱州大修海庙,由国家在莱州庙祀东海神成为定制:每年立春遣使祀之。元时两次增修海庙,祭祀亦为隆重,明初每岁春秋遣使致祭。历明清至民国初,经历代大加修拓,庙成直观:占地约40余亩,房屋设施二百余楹。同时,其祭祀活动的礼仪制度也日臻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隆重而恭谨敬肃的祭祀礼仪制度,其中包括:祭期、献官、坛庙斋宿等场所修整,祭器及其修补,所用牲帛香烛枣栗盐鱼菜肉米酒等物品祭前筹备之制,以及祭祀中斋戒,陈设、就位、迎神、奠帛初献,亚
大杆号吹奏乐
在传说“八仙过海”的地方—蓬莱,时时都能听到阵阵富有阳刚之美的声声号角。这就是著名的蓬莱大杆号吹奏乐,它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蓬莱大杆号又名“喇叭”、“招军”、“先锋”、“号角”,是无孔无键、直管吹奏的铜管乐器。它虽构造简单但有较难的吹奏方法和复杂的技巧,能够演奏出g-g2两个八度,声音高亢、粗犷。它在我国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有所记载。古代的大杆号在军中用于操典、演兵、战斗等武事活动中,后经长期演变,流传到民间,便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大杆号吹奏乐经过历代吹奏艺人漫长的实践,广泛应用于起轿、催妆、落轿、贺新房、祭海等民间俗事活动、各种节日
吕村年画
闻名于胶东半岛的吕村年画,发祥于莱州市平里店镇吕村。生产规模虽不抵中国“四大年画”产地,却也因其乡土气息浓厚、工艺流程独特、墨彩交融艳丽、手工绘制精细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的青睐。吕村年画,来自于民间,拥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百姓根基,其题材多是祭祖、消灾、赐福、贺官、庆寿、烟火接续等。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渔樵耕读,才子佳人,琴棋书画。也有创造喜气洋洋新年气氛的福禄寿喜、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红男绿女等。如,(影)、(影)屏、文武财神、菩萨、门神等。吕村年画融版画、传统国画和民间壁画技法于一体,经过了几代人的刻苦探索和潜心研磨,形成了今天这种勾线填色、水墨色彩相交融的民间工笔年画风格。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