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安阳市特产
安阳市民俗文化
周易文化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0,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简单概述据传
落腔
落腔是一种河南安阳内黄县的汉族戏曲剧种,原名落子腔,也称安阳腔。主要流行于豫北及与之毗邻的晋冀鲁交界的漳河流域。落腔由汉族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说唱体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擎,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长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历史也有写作“唠子腔”或“捞子腔”的。1927年中华书局分省地志《河南戏剧》载:“安阳腔一名落子腔,安阳最盛,南至汲、辉二县”。又因落腔由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以其曲调轻快欢乐,在20世纪50年代曾改名称“乐腔”。落腔有三百年的历史,是在说唱艺术中衍生发展起来的。落腔内容主要反映了民
岳飞传说
岳飞(1103~1141)是南宋著名的将领。在以往的教科书中,岳飞都被尊称为民族英雄。在岳飞一生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岳飞年青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
大弦戏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0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厢记》、《两架山》等。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主要由【海里花】、【江头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娇】等散曲组成,此外还部分吸收了青阳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罗罗腔及其他民间俗曲
吕村战鼓
吕村战鼓起源于何时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在吕村却流传着许多关于战鼓的传说。据《安阳县志》记载,宋朝时在安阳县吕村附近有一座福胜寺,寺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当地民众在会首的号召下捐钱纳粮,重新修建了福胜寺。佛像落成之前,吕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么方式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大家你说一个点子,我提一条建议,闹腾了一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眼看佛像开光的日子就要到了,会首当机立断,决定以战鼓舞来庆祝寺院竣工和佛像的落成。佛像开光的那一天,在会首的组织下,吕村家家户户敲锣打鼓,一时间声震四方,福胜寺伴随着鼓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寺院,而吕村镇的战鼓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福胜鼓。福胜鼓的名字沿用了数百年,到了
跑帏子
元宵节期间,素有千年古县之称的河南省汤阴县异常喜庆热闹,各类民间艺术绝活纷纷走上街头,为群众送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民间绝活“跑帏子”格外引人注目,倍受群众喜爱。据了解,“跑帏子”又名“经纬舞”,起源于春秋卫国时期,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几经失传,日前经过抢救整理,重放异彩。
滑县木版年画
滑县木版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未被发现的一个新的木版画品种,创立于明朝初期,主要产地集中于滑县慈周寨乡前二村一带,由于对传承人要求严格,几百年来制作技艺均由当地韩姓男子继承。滑县木版画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人物造型粗犷夸张,线条刚劲有力,构图对称均衡,颜色艳丽。在形式上,滑县木版画除了年画外,还有家族族谱、中堂、对联等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民众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内容上,滑县木版年画多取材于佛、道、儒三教人物、各个行业所供奉的诸神等;木版画则以人物、神话、典故、吉祥物等为内容。此外,滑县木版画对联中有不少文字,至今尚难破译。有关专家认为,除了制作工艺相近外,滑县木版画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独树一帜。它的内容蕴
苏奇灯笼画
苏奇灯笼画是安阳市苏奇村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属于彩画灯笼。当地汉族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小巧玲珑。烛光映出了花、乌、虫、鱼或各种戏曲故事,当地群众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灯笼上的彩画和戏曲故事,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老年人兴致勃勃地讲解戏曲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忠与0,善与恶,美与丑,是非清楚,爱憎分明。安阳木版灯笼画成为年节中少年儿童聚会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安阳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位于晋、冀、鲁、豫的接壤处,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和
曲沟抬阁
抬阁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4~7岁的小演员在三米高台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抬阁的“阁”逐步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它的行走表演也从过去的人抬,演变为人抬为虚,实为将阁固定在车轮上。每台阁上的演员最多达5位,并已将戏剧与杂技融为一体,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乐队等集于一身,是一门高台行走表演艺术形式。它主要有转阁、云阁、灯阁、水阁四种表演形式。曲沟原名“干戈沟”。春秋时,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故被人称做“干戈沟”。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见村民饥寒交迫,随生怜悯之心。孔子师徒数人,
扁担偶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20实际20年代由河北吴桥传入内黄并被完善。一支扁担、一只木箱、一个布棚、一名演员,即可表演一台戏。演唱时扁担一支,布棚一撑,即成戏台。演员藏于布筒内,双手端着木偶手指前线指挥动作,双脚指挥锣鼓,嘴里按出场人物伴唱。为区别人物唱腔,除用嗓子变音外,嘴里还含一口硝,即伴唱,又伴奏。所唱剧种有平调、乐腔、大平调,剧目多为小段。扁担戏多次被推荐到省市参加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1988年在河南省第一届艺术节上荣获“艺术节优秀演出奖”,被河南电视台录相播放。目前,县里仅存的马上乡八里庄、后河镇李后村两处扁担戏艺人已很少演出。
黄塔膏药
关节止痛保健贴,又名黄塔膏药,它是滑县骨科医院的传统产品,其疗效誉满中州,闻名全国。黄塔膏药的祖传秘方,至今相传13代,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明时通年轻时对医道颇感兴趣,尤其擅长按摩,对中医经络理论亦略知一二。当时,村里有一位鳏居老人,懂中医中药,晚年家境贫寒。时通便主动前去照料老人,他看到时通为人厚道善良,临终前,便把他保存多年的接骨膏秘方传予时通。老人谢世后,时通不满足于现有的配方,在原有药味的基础上多方拜师求教,大量搜集民间土单验方,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积40年之心血,终于摸索出一个接骨续筋的经验配方。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此方从第一代起,就只传男,不传女;只传长子,不传次子
秦氏绢艺
绢艺是民间彩扎工艺的一种形式。绢艺在历史上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史料可查。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的民间艺人已能剪绫为人,裁锦为衣,彩结人形了。至清代已有史可查,多为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观赏的小技艺,与“蝉塑毛猴”属同类小工艺。“绢艺”故名思意就是用绢质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主要作品有人物、鸟类、植物、草虫等。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均能以假乱真。该工艺选料严格,做工细腻复杂。仅一只蝈蝈就需118道工序,用时20日。作品讲究“气、韵、味、趣”。气正、韵高、味厚、趣雅。一片再平常不过的绢,一只足可以假乱真的蝈蝈,从绢到绢蝈蝈的距离有多远?秦三杰师傅的手近20天的时间,118道工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