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百色特产
百色民俗文化
田东古典水上拔河
据传,古时候的十里莲塘是右江的古河道,人们大多是沿河而居,村寨之间为争夺河水的使用权和管护权,往往互相械斗。然而向往和平、安居生活的莲塘两岸村民,为了和睦相处,即派出代表,通过协商一致,决定以水上“拔河”的形式来确定河水的使用权和管护权,于是就有了每年一次的水上拔河大赛,胜者行使分配权。水上拔河发展至今,已成为田东县一项别具特色的群众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水上拔河参赛队伍由男女队员混合组成,每队32人。拔河时,32名参赛选手全部在长20米,宽1.5米的水上浮桥上进行拔河比赛。浮桥摇摇晃晃,需要全体参赛队员,稳住重心,保持平衡。如有一人落水,就会拖上全队落水。人们看比赛,不看输赢,是否有队员落水,才
隆林苗族跳坡节
每年农历初四至十五就是苗族的跳坡时节,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区的苗族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历史以来就固定的。在隆林境内,长发乡的有东王、干坝、长发,德峨的有小德峨、弄杂、水落洞、大水井、隆或乡的有淦塘等等,皆为传统的跳坡场。“龙日”赶此地,“蛇日”赶彼地,人们记行一清二楚。届时,方圆数十里乃至更远地方的各族群众都纷纷前来“赶跳坡”有的点着火把爬山越岭,有的背着铺盖徒步数日也要赶来。特别是苗族群众,更不会错过本民族这一年一度的盛会,不少家庭和村寨都倾巢出动。头一天夜里,他们便蒸好面饭,煮好腊肉和辣椒骨,准备好了赶坡会的食物,天未亮即梳妆打扮,穿上最新最艳丽的
田东芒果文化节
田东芒果文化节在有着“中国芒果之乡”之称的百色田东县开幕,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游客聚集在革命老区与当地各族群众尽情享受芒果文化盛宴。2009年是第三届田东芒果文化节,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届。开幕式由中共百色市委常委、田东县委书记王西冀主持,不仅吸引了5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与游客,更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外国商会共享盛会。田东县有37个名优芒果品种,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年产量超过3万吨,产值约6200万元,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有人做过测算,田东县每年能为全国13亿多人每人提供一个芒果,实现了“美了果园,富了家园”。芒果是著名的热带水果,是与柑桔、香蕉、葡萄、苹果并列
百色那坡彝族跳弓节
狂野的跃身五笙舞、欢快的木鼓舞、优雅的花伞舞、神圣的祭司舞、和谐的牵手团结舞日前,一场融合了宗教族祭、民间歌舞、体育竞技等活动为一体的那坡县达腊彝寨彝族跳弓节,让专程赶来采风的广西新闻摄影学会记者和民俗摄影家大开眼界、大呼过瘾。当天中午,记者一行来到达腊彝寨时看到,寨里男女老幼早已穿上了本民族的节日盛装,跳弓节由“腊摩”(祭司)、“萨南”(族长)、活动领唱人主持进行各种活动。祭祀结束,跳弓队伍在祭司鸣罗引领下来到跳弓场,伴随着阵阵悠扬的芦笙和激越的铜鼓、木鼓声的节奏,百多名彝胞环绕着金竹丛载歌载舞,先后跳起了五笙舞、木鼓舞、花伞舞、兵马舞、铜鼓舞欢声笑语充满彝寨、萦绕在崇山峻岭,经久不
湖润果蔗
湖润果蔗,蔗糖分较低,而还原糖高,以皮薄、肉脆、汁多、清甜、节疏而享有盛名,因专作果品生吃,主要产地以湖润镇的湖润街及附近的城昌为主,故又名“湖润果蔗”。表皮淡黄带白,是市内优良果蔗品种之一。产地原仅限于湖润、城昌两村,后发展到新兴、念祥、峒荷、那国、新灵、多吉、达爱、新群等村都有种植。1990年种植面积2188亩,产量331.97万公斤,成为市区80%的果蔗供应的主要来源地,每逢春节,市区及附近乡村,每家必备以招待亲友,有的也作礼品馈送亲友。湖润蔗有较为严格的区划性,对环境条件反应特别灵敏,要求年均气温21℃以上,水肥充足,土壤深厚疏松,湖润镇大部分村屯处在海拔500米以下,为低山地形,夏
田林壮族的欧贵婚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田林县的壮族地区,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往往不是嫁出去,而是娶婿上门,这种叫“欧贵”(即“娶婿上门”,也叫“入赘”)的奇特婚俗自古流传至今,而且十分普遍、盛行。在田林的壮族中,不少村屯上门入赘的男子往往占同龄男子的大半以上。一个村屯里,家家户户都有人上门入赘,真是与众不同,别有一番风味。“欧贵”婚俗中女娶男嫁,上门的女婿深受尊重,家庭结构没有婆媳、姑嫂等关系,比如男方去到女方家中,女方是长女,女方弟妹就称男方为“大哥”,长辈则称其为“老大”;如果是次女,女方弟妹就称男方为“二哥”,长辈则称其为“0”,以此类推。当地对“欧贵”的男子的社会地位也都是同样平等给予的
那坡黑衣壮独特的取名习俗
壮族是广西那坡县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如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税、布依、布路、布省、布决、布拥、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壮称为黑衣壮,总人口51800多人,占当地壮族总数33%。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黑衣壮居住高度集中,有相当多的村落全部是黑衣壮,有的村落90%都是黑衣壮。黑衣壮的高度聚居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壮长期社会变迁的结果。黑衣壮多数居住在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以种植玉米、小麦、红薯、豆类为主,居住木瓦结构的房屋。尽管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是他们勤劳、节俭、家庭关系和谐、社会安定。过去黑衣壮地区孩子的取名是严格按照“邓、赵、马、关、康
德保红枫文化旅游节
德保红枫是壮乡广西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享有“德保红叶赛九寨”的美誉。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枫树林带,县境内有枫叶林10万多亩,有三角枫、五角枫、七角枫等13个品种,每年秋冬之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蔚为壮观。每年红枫观赏期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德保县境内有枫叶林10万多亩,还有堪称“亚洲第一洞”的吉星岩,有风景如画的曼贝侬景区,拥有具“中国最大的恒温酒窖”之称的老虎洞,有享誉全球的德保矮马、德保苏铁等。目前,德保红枫已成为百色红色之旅的一个新亮点,成为继华银铝业后世人注目的一张新名片。近年来,德保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崭新的姿态积极打造以养生休闲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逐渐形成了“两乡、两
田东壮族饮酒习俗 羹去羹回
住在田东县农村的壮族人,自古至今每当朋友聚会或是宴请远方来客,喝酒必定是“羹去羹回”。据有人调查发现,这是世界上2700多个民族中“独一无二”的饮酒方法。田东的壮族人不习惯直接使用大腕喝酒,也不喜欢使用酒杯,他们常用的是匙羹。喝前先把酒倒到一个大碗里,然后主客互敬。主人用一个匙羹,从大碗里打一羹酒,送到客人嘴边,对方是必须要喝下的,不然就是不给“面子”。喝了别人敬的酒,就要回敬。客人也拿起另一个匙羹,从大碗里打一羹酒,送回“灌”进主人的嘴里。不管喝多长时间,都使用这样“你来我往”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羹去羹回”。壮族人喝的酒大多数都是自酿的玉米酒,俗称“土茅台”,十分的好喝,就是喝醉了,睡一觉
田林瑶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
壮族春牛舞
舞春牛,作为一种牛文化,属农业文化的范畴,至今在田林县壮族民众中仍一直被保留着,也是其春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表演时,一般有锣鼓队、舞蹈队配合,形成春牛队。锣鼓队由唢呐师、锣鼓手、琴师组成。锣鼓队在前,随后是灯牌,也叫香亭,其正面绘一“牛像”,后面嵌“春”字,两侧配吉语对联,还有四盏春灯,灯面饰以浮雕“龙凤呈祥”等图案、“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吉联,灯内插蜡烛;春牛居中:两人饰牛,其中一人舞牛头,
讨口彩
在百色市南部地区壮族民间谓之“欧环妮”。其意是取美言,要好语,就是“讨口彩”,因其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形式。靖西壮族民间的礼品、剪纸、工艺品、服饰等,大多以吉语为主题,通过描绘各种物象来表达吉语的寓意。为老人祝寿,用口彩“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吉语为主题,将寿字写成圆形,用纸剪成五只蝙蝠,围绕寿字四周,这一图案称为“五福拜寿”。其赋有特定的内容,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恭祝老人长寿,表达晚辈美好的心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讨口彩的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靖西壮族民间婚俗中采用吉语更为普遍,也是吉语最集中的地方。在恋爱、订婚、送彩礼、结婚、小孩满月、上学等习俗中,无处不
山歌比赛
龙邦的山歌比赛,男女歌手即席斗智斗才,出口成句,句句押韵,对仗工整,比喻形象生动。当优美的歌声一出口,观众就会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山歌种类有:东西南部的“诗地那”(下甲山歌)、东北部的“诗壮”(凌结山歌)、“诗长套”(渠洋山歌)、东部的“诗天等”(天等山歌)、西北部的“诗龙临”(上甲山歌)、“诗论”(那坡山歌)、“诗巴乐”(巴乐山歌)、“诗哈嗨”(底定山歌)等共八种。其中下甲山歌和上甲山歌最普遍。龙邦壮民普遍唱下甲山歌。下甲山歌的基本规则是:1.两人一组。唱歌的组合人数为同性二人,男女歌手每组两人互相对唱。两人中要有一人唱高音符,一人唱低音符,不要有雷同音,这样两人合唱,旋律优美,悦耳动听。
百色隆林苗族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
靖西舞狮
靖西舞狮历史悠久,每年春节都有舞狮拜年的习俗,都是在正月初二至十五日这段期间进行。狮子原产于非洲,我国有虎而没有狮。西汉以前,老百姓不舞狮,而舞虎。但到了三国南北朝以后,人们便以舞狮取代舞虎。舞狮何时传入靖西无法考证。历来靖西舞狮有锣鼓伴舞,配有武术表演。舞狮道具有两种,一种是广东佛山传入的毛狮,另一种是本地制作的土狮,群众多采用本地的土狮。舞狮分双人狮和单人狮两种。同德、化峒、新靖镇一般舞双人狮,全县其他乡村一般舞单人狮。狮子是兽中之王,是威武、雄伟的象征。靖西壮族人民长期以来,都以舞狮助庆,是想借狮子的威武勇猛的形象,去驱魔除邪,祈求人寿年丰。特别是春节期间,舞狮更遍及城乡,到处锣鼓喧天,
正月舞龙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靖西壮族在喜庆佳节也有舞龙舞狮以示吉祥的习俗。靖西的龙舞分为两种:一种是“文”龙,即舞动起来比较斯文,动作变化较多,常用的动作如“龙戏珠”、“龙回头”、“龙摆尾”、“龙绞柱”、“龙游云天”、“翻江倒海”等。“文”龙舞动时规定不能往龙头龙身上烧炮,鞭炮只能在龙的前、后燃放。因此,这种龙舞大多在白天走村串巷舞,或者应邀参加喜庆典礼活动时舞。春节拜年舞龙活动结束时,整条龙仍然完好无损,封存起来来年还可用。“文”龙在靖西的流行区域比较广,旧时各圩镇都有,较有名是奎光、录峒、南坡、渠洋、地州等地。另一种是“武”龙,就是舞动起来比较威猛,动
火种连二岁,丰餐宴两年
壮族民间过年风俗十分奇特。年三十晚,各家各户都纷纷寻找一根坚硬而粗大的木柴,准备在除夕之夜投入火灶,作“连岁火种”。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新年春节,靖西壮族有一种习俗从初一到初十的十天里是不能借火种给别人的,认为这会使来年家门火气下降,发不起家。故有“新年十天初,不租借火种”的说法。为解决新春的自家用火,即使是再穷得无米下锅的人,都必先找一根大而坚硬的木头来做“连岁火种”。要绝对地保证年三十晚到正月初一天亮时火种不断,香火不断,明灯不熄,否则要断子绝孙。而年三十晚的晚餐,是壮族人民一年里最丰盛的家庭晚宴。故有“穷人思祖钱,饿汉思年餐”之
除夕“守岁”
腊月三十晚上,人们习惯称为除夕,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来临之意。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夜里。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在民间,守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长辈往往讲故事,说笑话,给孩子猜谜语,以便守岁时驱逐睡魔。关于守岁,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使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曰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天门打开,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到了那个时辰,遍地金银。连砖头、石头都变成了金银,人们把拾到的金银一定得放屋里,等天亮才
树枝传情
靖西乡村的壮族人民善于用树枝作为“隐语”,表达某种意思。这些“隐语”约定俗成,众人皆知,心领神会,共同遵守。谁家的婴孩顺利出生,家人便欢天喜地地在前门显眼的地方,挂上一枝橘子叶或柚子叶。意在郑重对外宣布:我家有婴孩安全降落人间。是挂橘子的树枝,还是挂柚子树枝,得视男女而定。生男婴的挂柚子树枝,生女婴的挂橘子树枝。生男婴挂在大门的左边,生女婴挂在大门的右边。壮胞喜欢吉利,柚树和橘树都是常绿乔木,而且花果皮叶都有浓郁的芳香,人们认为可用其来避邪瘴,以保平安。他们希望小孩的生命如橘般常绿,生活似柚般芳香。在农村,农民把田地耕理好后,便在田的中央插一枝新鲜的树枝,向人们“告示”:田已整好,有待播种,人
蓄水节
蓄水节是广西靖西、德保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七月七,壮族姑娘要入河沐浴。传说当日天上银河的仙水流到人间,洗后,姑娘心身更健美。同时亦装回仙水制醋,称人“七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