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贺州特产
贺州民俗文化
瑶族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过山瑶的“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
盘瑶婚礼
贺州市八步区盘瑶,不论男就或女嫁,其过门仪式一样,为记述方便,现以女嫁为例。新娘过门,有数十乃至一两百人的庞大亲家客队伍送行,亲家客们既有与新娘沾亲带故的亲人、亲戚,也有新娘的朋碜队伍中间,伴娘必须由比新娘年纪小而且长得漂亮的末婚姑娘充当。众多的人送亲,有讲有笑,热热闹闹,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完全不觉困倦。为迎接新娘和亲家客的到来,男家预先在屋外选好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作举行迎亲仪式的场地,并派人在场子地掺望。当掺望者看到浩浩荡荡的送亲地段伍时,即鸣鞭炮为号。男家闻讯后,便组织六房客(新郎家的亲属、亲戚宾客)的迎亲队伍出门迎亲。迎亲队由唢呐锣鼓队奏乐行走在前,鞭炮声声不断。迎亲地段和送亲队在场子地
贺州浮山歌节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浮山庙炮期,解放前举行抢花炮、唱大戏等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已演变成对歌活动。农历五月十五日是歌节。浮山位于贺街镇大鸭村的贺江和大宁河交汇之处,四面环水。山上建有陈王祠、钓鱼台、环碧赛歌楼、沦浪亭等建筑。其山孤峰中流,形如巨大“玉印”,故又名玉印山,是贺县有名的旅游胜地。届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节,有湖南和广东等外省的来客。河滩上搭起座座歌台,中午歌手便纷纷登台赛歌。对歌多为即兴,随编随唱,有本地人山歌“里罗咳”和“连山调”、客家人山歌“叮咚叮”,也有瑶族山歌“拉发腔”,十分热闹。
黄田二月二庙会
黄田是离贺州市最近的一个乡镇,其庙宇文化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庙宇大多坐落在村寨里,村民们零距离接触庙宇文化。坐落在黄田镇中心的文武庙和湖南会馆,是每年黄田人过农历二月二围绕的主题。中国民间传说农历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二月二以后,雨水就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黄田人又给龙抬头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黄田二月二,民间说法叫“灌节”,也称吃节,前后三天。从农历初一那天,黄田街的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祭祀、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菜肴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在农历二月二正式庙会的这一天,街上就人如穿梭,车马辚辚
信都赛龙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贺州信都、铺门、仁义3镇的群众都会自发组织举行赛龙舟活动,比赛地点就在信都圩镇的贺江江面上,参赛龙舟以3个乡镇沿江各村自由组织,每年都有10多条龙舟参与比赛。信都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成为当地的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两岸观众人山人海,场面热烈壮观,群众欢呼声不断。龙舟的长度大约20米,20座,每座2人,一只龙舟可以坐20到30人,龙舟两旁画有鱼、虾、蟹等图案,船头装上龙头,船尾装上形似龙尾的木舵。划船时,船头击鼓,中间打锣,船尾掌舵,随着鼓声的节奏,水手大力划桨,你追我赶,场面犹为壮观。因为有些龙舟水路较远,当天在信都比赛后返回去比较困难,所
客家开春节
贺州市本地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前来“越来越旺”的客人。以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门酒席丰盈。至今,客家后嗣秉承祖籍文化特征,凡遇二月二便要举行“穿龙尾”活动,即用谷草、麦秆、彩纸、篾条等材料扎成龙形,以高昂的龙头、雄健的龙尾造型,分别悬在广东馆(南华馆)及祠堂的屋脊上祭祀,以祝贺龙抬头节。如今时届二月二,不少客家人照例或用水或用灶灰在地上画龙形,嘱咐小男孩这天理发,祈愿发蒙的娃娃沾龙之灵光。其讲究的俗信妇女尚在这天不纳针缝衣,蕴意“勿刺伤龙眼”。节令是日,客家人必食挂面,
黄姚龙灯节
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中元节,天气好的时候都在姚江举行水上舞龙灯活动,这在我国可能是很少见的一种舞龙方式。黄姚人扎的龙与人们常见的旱龙不同,因为人和龙都在水面上舞,所以人和龙必须漂浮在水面上。龙头像一间漂亮的小花房,扎着彩旗,龙门写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对联。龙身至龙尾近百米长,是由一只只生柚子削去较尖的一面,挖开柚子芯,然后将柚子用麻绳串起来,在柚子上插上点燃的神香和红烛,龙头则用彩灯装饰。等到傍晚天黑以后,村头的锣鼓敲起来,庆祝的鞭炮声响起来,年青的小伙子也舞起了狮子,镇上男女老少纷纷往姚江边走去,人越聚越多,在一番祭祖祈祷后,舞狮队和锣鼓队登上了竹排,舞龙灯开始了!一
贺州瑶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分包锦、缠纱;包帕又分单帕、重帕。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如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的人形纹及“”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佛道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另外,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地位等状况。研究和保护瑶族服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舞火猫
在桂东北最东端的贺州市东部,有一个地方叫南乡镇,它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之南,四周万山矗立,周围群山环抱东南面与广东省连山县毗邻。该镇总人口两万多人口,96%是壮族,是一个典型的壮族乡。那里还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壮族风情,如“舞火猫”、“舞狮龙”、对歌等。2月28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笔者随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组在该镇的旺黎村旺村寨见证了舞火猫的习俗。舞火猫的来历据当地老人介绍,南乡壮族的祖先刚来到南乡的时候,到处是荒山野岭,猛兽特别多,他们在那里开山开田地种庄稼。但是当时很多老鼠来偷吃他们的粮食,为了赶走老鼠,南乡壮族人养起了猫,猫把老鼠赶走了,五谷获得了丰收,人们从此安居乐业
土瑶长桌酒
贺州土瑶青年结婚时不拜堂,无八音,只办喜酒。男家在新娘过门的头天夜里设筵,请六客房(新郎的亲朋宾客)饮宴。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边吃边唱,不休不歇,总不离席,困倦了只趴在桌边小憩,醒来后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长设不撤,只调换热酒菜。第二天送新娘过门的亲家客(新娘的亲朋宾客)队伍临门,即参加长饮,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辞去。宴间,姑娘和小伙子会入席佐酒助兴。姑娘陪男客,小伙子陪女客。密密围坐,互喝交杯酒,有时佐酒者会有意以大块肥猪肉敬客,客人如不领情,他们则先自食一小口,将余下的一大半强行喂入客人嘴里。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气氛活跃。土瑶,是贺州独有的一个瑶族支系,分布在八步区西南部大桂山山
牛节
牛节汉族多数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这天,用枫树叶煮乌色糯火饭,先用菜叶包一团喂牛,同时念诵:“牛呀牛,你幸苦,好好吃饱肚;牛呀牛,你能干,犁田粑地是硬汉。”待牛吃饭后,主人牵牛下河洗澡,之后放到预先选好的草地上让牛饱食一天。这天,决不用牛劳作。南乡壮族以四月八日为“牛王节”,这天打扫牛栏,并在住房大门头和牛栏门头插枫树枝,在牛栏门口祭奉牛王。养水牛的以枫树蕊作汁蒸黑色糯米饭,养黄牛的则以山羌根块捶烂取汁蒸黄色糯米饭,除用菜叶包糯米饭喂牛外,还灌一杯糯米洒给牛吃。水口乡汉族四月八日除吃“乌米饭”外,晚上禁点灯,伟说这天夜里点灯会惹蚊子入屋,整年人们会有招致蚊子搔扰之苦。这天,用枫树叶煮乌色糯火饭
八步土瑶民族风情
土瑶,是中国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至今共有7000多人,全部居住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鹅塘、沙田两个镇。土瑶,居住在半山丛林之中,四周山青水秀。土瑶人数不多,但风情独具特色,吸引了众多境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土瑶男性衣着以蓝色为主,配以白色衬托,头包一白色毛巾,衣短裤长;女性土瑶同胞衣长如旗袍,头戴用桐树片精制而成的圆型木帽,配以红、黄、青、蓝毛线作扣带,格外引人注目。此外,每逢节日,土瑶姑娘还围上用红、黄、绿、蓝、青色毛线制成的佩裙,背上用不同颜色毛线作的网袋,别具一番独有的神韵土瑶送亲土瑶风情独特、迷人。每逢春节,土瑶同胞便聚在一起舂糍粑、做糍粑、跳起欢快的糍粑舞和唱舂糍粑歌,场面十分热
富川瑶族歌圩
歌圩。富川县瑶族的歌圩与盘王节之类的庆典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受楚地文化的影响,在一些节日活动中,瑶民青年男女都喜欢唱歌、对歌。全县境内主要流传的民歌有过山瑶的“过山声”、“仙拜歌”;平地瑶的“依拉咧”、“哭嫁歌”;梧州话瑶民的“蝴蝶歌”,男女答歌相配、歌词内容非常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其主要形式:一是会歌堂。会歌堂一般是某一村举行“会期”或男女结婚吃花诞闹洞房之夜,大家围坐起来唱歌、打油茶、互相对唱通宵达旦。唱到难舍难分时,男女互换礼物,表示建立感情和相爱。二是赶歌圩。赶歌圩是青年男女以唱歌恋情的一种形式。凡是节日或者“会期”唱歌,称之为摆歌堂。青年男女唱歌唱到情投意合时就互相介绍情况,并约定
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
瑶族蝴蝶歌
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2008年,瑶族蝴蝶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保护瑶族蝴蝶歌,富川已先后投入60多万元用于莲山镇莲
富川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富川瑶胞的节日很多,除了与汉族的节日相同的之外,最盛大的节日是“还盘王愿”,又称“盘王节”。盘王(盘瓠)被瑶族人公认为统称始祖由来已久,关于盘王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相传古代有个平王,养有一只身上有二十四道花纹的龙犬,名叫“盘瓠”,(又称“彩狗”).有一年,邻国高王发兵征发平王的国土,平王出榜招贤抗敌,盘瓠揭榜率兵出征,咬死高王。凯旋后平王封他为盘王,并践行诺言,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给他。新婚之夜,彩狗变成一个魁梧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婚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赐给外孙们每人一姓(即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这便是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王不贪富贵享乐,安于耕猎劳
盘瑶妇女服饰
盘瑶妇女服饰贺州市八步区境内的盘瑶,由于迁徙来源和时间不同,居住地区不同,其妇女服饰样式繁多,可谓五彩缤纷,光彩照人。仅就妇女头饰而言,就有塔形尖头、斜形尖头、小尖头、平头、平顶、单包帕、重包帕等多种,还有新娘过门举行婚礼专戴的顶板式、皇冠式、屋顶式、框架式等多种样式的居住在贺街、步头镇的盘瑶妇女,喜戴塔形尖状头饰。这种大尖头饰,先用一块长约2尺、宽约5寸的黑布将头发包扎成尖形,之后用十多块长方形的黑色大布帕围圈成三角形的帽,成尖塔状;大帕边沿用白、红、蓝三色布镶边,以饰美。层层叠叠的帽沿有数寸厚,前高后低,露面遮颈,帽高1尺多,帽上佩饰3寸宽的挑花锦带,帽沿两边系彩色飘带和用丝线串的珠串,
贺州客家歌舞风情
贺州客家歌舞是以客家方言演唱,配上音调和谐、韵律优美的客家山歌调,载歌载舞反映客家人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早在清末,贺州市八步区的公会、沙田、莲塘、黄田、桂岭、贺街等地就盛行客家鸡歌、鲤鱼歌、竹板歌、客家道情等歌唱艺术,每年的浮山歌节或炮期、黄田二月二、大庙山庙期、莲塘六月六立琴庙会,都有民间艺人去演唱,并由一人唱发展到二人、三人、四人直至群体对唱。演唱者为表达歌词内容,淋漓尽致地传达自已的喜、怒、哀、乐之情,于是便“咏歌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贺州客家歌舞的雏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民间艺人给歌舞配以二胡、木叶、竹板、锣鼓等乐器伴奏,使客家歌舞的艺
花炮节
花炮节里松和开山乡的瑶族聚居区,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盛行花炮节,节日由各村选定沿习不变。节日这天清早,由师公带领花炮、长鼓、狮子队到盘王庙前,由狮子队、长鼓队各献艺,师公则向盘王烧香,祈请盘王降临与瑶民一起欢度佳节。仪式毕,队伍转到野外空旷之地抢花炮。别村的人既可围观热闹,也可以参加抢花炮。倘若去年的花炮由别村的人夺得,今年的节日里,那个村里的人便打着长鼓,舞着狮子将所获得的炮镜如期送来。两个村子的长鼓队、狮子队相会一起,自有一番比赛的热闹。长鼓队除比舞姿外,还要比桩技艺,先是舞蹈击鼓上矮桩,次而舞上高桩,最后登上高台,一招比一招高,狮子队则比舞狮子头舞得活灵活现,舞的矮有功底。抢完花炮后,长鼓队
补天穿及粘鸟嘴
补天穿及粘鸟嘴铺门人以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补天穿”,这天,各家各户做糍粑,借以补天上所穿窟窿,不致遭水灾;并用竹技串挂糍粑插在在自己田中,让鸟饱食,意在避其来日害稼。水口乡的汉族也在这一天做一脸盆般大的糍粑“补天穿”,传说只有如此,才不会春雨绵绵面烂秧。瑶族以农历二月初一为粘鸟嘴日,这天,各家各户做糍粑,并用竹篾织成四只小鸟,分别插在大门口两边和神龛两边,从做好的第一个糍粑上掐下一片粘在竹织鸟嘴上,意在使其不能啄食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