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遂宁市特产
遂宁市民俗文化
大英深钻汲制技艺
大英卓筒井深钻汲制工艺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卓筒井古老的深钻汲制工艺沿袭了宋代钻井、制卤、晒卤、(滤卤)、煎盐的制盐工艺流程,堪称华夏一绝。一、钻井:以绳式顿钻钻井方法,既搭一长方形木架,利用杠杆原理踏起吊在杠端的大铁棒(铁棒下端如碗口大)。二、取卤:井打好之后便用大楠竹去节后下到井下搁开淡水,然后利用花车上的放蔑将吸卤筒放到井下将卤水盛满,再扳起花车,卤水便取出来了。三、晒卤:在晒坝里,晒盐架和井筒是一对好搭档,人在筒车里走动,将盐卤水打进竹筒倒入天船(晒盐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杆,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桠,水份逐渐
蓬溪石雕
蓬溪石雕自唐朝建县以来,地处古巴蜀国分界线,历史艺术积淀丰厚,石雕、木雕工艺遍布民间特别是蓬溪县九建工程公司雕塑工程队的泥脚杆师友和弟子。他们先给土石匠学后跟广石匠学,先学浅镂,再试深雕。采用高浮雕、透雕、悬空浮雕等手法,流瀑穿插,动静呼应,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求。
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
沱牌曲酒传统酿造技艺源于唐代“射洪春酒”、明代“谢酒”,初步定型于民国34、35年,有1300余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酿酒技术和酒文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我国的一份宝贵财富。沱牌曲酒产地四川省射洪县,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美酒,素称名酒之乡。唐时“射洪春酒”以“寒绿”著称。宋代,“射洪春酒”以纯净、透明、甘醇、甜诸味调匀而知名。明代,县人酿“谢酒”,清冽馨香,名嗓蜀中。清代,“射洪春酒美”,谢酒称“佳酿”。民国年间,县南柳树镇太安酢坊在继承唐代“春酒”、明朝“谢酒”的传统酿造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配置方法和制作方法,酿出具有“春酒寒绿、谢酒醇、浓香清冽”的曲酒。1946年
泥脚杆花生
“泥脚杆”牌系列花生以精选花生为主料,采用祖传秘方和现代科学技术精制而成,生产工艺独特,产品香脆、可口、化渣,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赠送亲友的绿色佳品。“泥脚杆”花生先后获得“遂宁市消费者喜爱商品”、“遂宁市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优秀奖”、“畅销商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06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09年“泥脚杆”牌蒸汽白玉花生成为我市首个航空食品。
东禅镇唢呐
东禅镇唢呐东禅镇唢呐兴起于清乾隆初年,传承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辅以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不拜师也不收费,主要是交往比较密切的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传承关系。近年来,东禅镇唢呐与时俱进,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相结合,在演奏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广泛应用于婚嫁迎娶、店铺开张、节日庆祝等,深受群众喜爱,也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一枝独秀。
朝山晋香
民间相传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每逢这三个时节,遂宁民间以灵泉寺、广德寺为晋香圣地,举行朝山晋香盛会。自明、清以来,香会节佛事活动甚为隆重,有云、贵、陕、甘、两湖等省和川内百余州县的善男信女,自发组织“朝山晋香”,结队朝拜观音菩萨。朝山队伍一队接一队,打着彩旗,抬着圣驾,抬着九品大蜡,端着盛有盐、茶、香、花、果、宝、珠、灯、水、衣的香盘,腰系书有“朝山晋香”四字的黄色围裙,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吹箫寻笛,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朝山队伍长达千余米。先在城内1后,乘船过河至灵泉寺朝拜,再到广德寺朝拜,然后到城隍庙燃烧圣驾、灵宫后结束。六月
涪江船工号子
“涪江船工号子”项目简介是涪江上的船工,在水运劳动中所唱的劳动歌曲,属套曲形式。其表现形式为:号子工领唱,众船工和唱。除了“数扳”“扳螃蟹”等少数号子的唱词具有实际内容外,其余多数号子均为适应不同紧张度劳动并歌唱化了的劳动呼号声,赋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象山花锣鼓
象山花锣鼓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花锣鼓是四川古代特色的音乐,创始于清朝,由当年象山民间鼓乐手组成‘公堂’(即乐队)开始在民间流传。花锣鼓的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钵和四个马锣组成,演出灵活,节奏跳跃,后来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下来。2004年5月,大英县境内发现一本清代象山花锣鼓乐谱,这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保存完整的锣鼓乐谱,全书共记录了《一顺风》、《节节高》、《挂帅》、《吊猴子》等90多首失传多年的四川古乐曲牌,象山锣鼓引起外界关注。
耍旱龙
耍旱龙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旱龙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安乐办事处干屏村龙王庙及卓筒井镇周边地区民间龙舞。耍旱龙的道具有石雕龙王,竹编七节龙或十节龙,竹编龙头。耍旱龙时,在龙舞锣鼓的伴奏下,有的艺人抬着龙王,有的艺人舞着竹编龙头,有的艺人舞着竹编节龙,舞姿优雅、壮观。艺人们举起龙头在龙王庙前舞了起来,一些壮年男子从龙王井中提来泉水,纷纷向龙王身上泼去。舞龙套式主要有:五龙归位和蛟龙翻滚。五龙归位:五龙归位是龙头从中心点开始,分别要向东、西、南、北昂头、点头,龙身随之摆动,完成东西南北方位后,复归到原开始时的中心点位。蛟龙翻滚:蛟龙翻滚是长龙分顺时针和逆时针形成圆圈来回滚动。
蓬莱大乐
蓬莱大乐2007年,蓬莱大乐被正式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蓬莱大乐”作为巴蜀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巴蜀文化精品”、“东方神乐”。
龙灯舞
龙灯舞为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据说始于汉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龙灯。龙形品种多样,有“彩龙”、“火龙”等。彩龙龙头五彩缤纷,龙身以各色软段制成,约9制10余节,造型精美。舞时常配以鱼虾蚌壳等彩灯同行。舞龙者不分男女,皆着对襟彩服,系红腰带,手持一节把竿,随逗宝人曲身翻舞,绵延不停。有打击乐器相伴。火龙多用彩龙头,龙身着彩绘龙鳞的粗麻布,每节内有竹笼,内置燃烛或捻子,舞时点亮。火龙较彩龙长、大,一般10余节,把竿也较长,龙把竿长约2米。因多在元宵夜举行烧龙仪式,故名“火龙”。火龙一般有双龙双宝。元宵烧龙,象征新年庆祝活动0,借以祈求“清吉平安”。舞火龙者头戴草帽、
打围鼓
打围鼓打围鼓有称“玩友”。工余饭后或红白喜事,邀约或邀请“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玩坝或茶馆举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打板鼓者是鼓师,其他乐器以鼓师手势、鼓签、鼓点指挥行事。打围鼓花钱不多,费事不大,因而深入民间,广泛流传,满足了川剧爱好者爱唱、爱听的要求。
车车灯
车车灯又称“逗么妹”、“跑旱船”。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
白马镇毗卢寺庙会
白马镇毗卢寺庙会毗卢寺位于四川遂宁安居区白马镇西面5公里,为广德寺分寺。毗卢寺于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安居区唯一的一处省保单位。毗卢寺自建寺以来,民间传说毗卢寺的癫师爷非常灵验。每年农历三月初七的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云集,有安岳、乐至、简阳、大英、中江等地,佛事活动极盛。每年接待人数10万余人,收集募捐资金5万余元。庙会期间,附近各小庙到毗卢寺朝拜,游僧参学20余人讲经、诵佛。信众表演地方传统节目,老年活动中心表演舞蹈、秧歌、腰鼓。白马川剧团组织20余人到庙会演出,各类地方小吃也云集毗卢寺。对周边地区影响面广,信众较多。
观音福锦
观音福锦手工编织工艺起源于汉三国时期,繁荣于唐宋,兴盛于清朝。该工艺从一般的织锦工艺发展到具有独特的编织工艺,历经数百年。福锦用天然丝线为原料,以传统的复杂的打结方法编织而成。经过点图、配色、染纱、上经、手工打结、平锦、片剪、洗锦、修整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工序全部手工制造。一幅观音福锦的完成需耗时数月,乃至一年、几年。图案设计从中华民族沿用了几千年的经典图形和符号中粹取,精心组合,它们来自于民间传说、民俗、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历代名画,并融合了中国的观音文化,每一幅福锦独一无二的特性,凸显其极大的工艺价值与收藏价值,享有“软黄金”之美誉。2009年,在四川省第六届旅游产品博览会上,由陈玉、孙鸿
徐氏泥彩塑
“徐氏泥彩塑”主要传人徐兴国,自幼随父徐得亲学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其父徐得亲是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三台洋溪人),罗体成(蓬菜镇草西街人)关门弟子,时民间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美誉。“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泥塑用黄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徐氏泥彩塑”采用传统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透出古风雅韵,其作品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及受欢迎。1981年到1990年徐得亲、徐兴国父子被聘担任全部恢复丰都鬼城
桃子龙舞
桃子龙舞是遂宁优秀的民间舞蹈,清明及更早时期,桃子龙舞只限于朝山拜佛和民间祝寿活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初,桃子龙舞开始参加春节期间的街头表演和民间祝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桃子龙舞逐渐走向文艺舞台,成为一种纯舞蹈,但仍保留了传统的朝山拜佛和民间祝寿活动,同时也成为参加庆典盛会中的表演项目。
通家山女儿碑庙会
清代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残部王沫乘机害民。烧杀抢掠,直逼射洪青果寺范家湾,欲强占陈秉乾之女满姑为妻,姑以保全父母、乡民为条件,假意顺从。当到通家山时,姑想到父母、乡民已得救,誓死不从,殉节身亡!民感姑之孝义烈节,具文呈报省制台丁葆祯,转呈皇上旌表,获准赠匾竖碑,建“贞烈祠”享祭。于是每年正月十八日前后三天为庙会朝拜,影响面达两市五县,1937年红军徒经通南巴时,朱德总司令听之此事后也赠匾颂扬!会期万商云集,地方文艺杂耍纷呈,至今已二百余年不衰。
遂宁坐歌堂
在遂宁市的古巴国与古蜀国结合部的村落中,流传了数千年的婚嫁歌“坐歌堂”,又名“陪十姊妹”。“坐歌堂”的婚嫁仪式程序多而隆重。其持续时间,富家十来日,穷户三几天。一、开声新娘开始哭唱双亲及家人。二、陪耍众家姊妹陪着新娘一同哭唱,歌声时独时合。三、歌堂在新娘出嫁前夕举行。包括请新娘、起歌头、歌堂对歌赛歌、撤歌堂、安睡等程序。四、送新娘新娘出嫁的早晨,女友们在歌声中给新娘梳妆、穿衣、搀拜双亲,送入轿中,直到花轿远去歌声方息。“坐歌堂”的整个仪式程序均是在歌声中进行。所包容的歌曲逾百支。其曲目体系之庞大,曲调之优美多变,风格色彩多样,歌词题材内容广泛、丰富。
遂宁叫卖调
“遂宁叫卖调”是叫卖调和叫买调的统称。本土的零商小贩、流动匠人、荒货客,以及馆店吆厮等,在从业活动中,为了吸引、招揽买主、卖主,对自己的叫卖(买)语言,不断进行声调节奏的加工美化,逐渐成为了歌唱性的叫卖调,并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