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达州市特产
达州市民俗文化
巴渠童谣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脚歇。螃蟹把我耳朵夹个缺,杀个猪儿补不起,杀个牛儿补半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颁奖典礼上,一群身着大巴山传统服饰的孩子们翩翩起舞,以稚嫩的童声演绎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巴渠童谣,赢得了参会外宾们的热烈掌声——经通川区收集整理申报,2007年3月,“巴渠童谣”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传唱影响深远《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漫漫历史长河中,大巴山南麓的达州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土俗的儿童口头歌谣,从摇篮曲到训练口齿的绕口令,充分表现了巴
巴山石工号子
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亦称“岩工号子”、“送石号子”。流传于南方的开山采石工地,其中以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为最普遍石工号子的歌词有两种一种是无特定内容的劳动呼号;一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歌词,如《孟姜女》、《唐僧取经》之类。后者歌词多为7字上下句或4句为一段。歌唱时每句第4字和第7字之后常加入节奏性很强的呼号声音乐特征①多为套歌结构形式根据劳动程序,一般都包含有:到采石场时唱的“开场号子”;用大锤钻打巨石时唱的“大锤号子”;巨石开缝后用钢条、木棒撬动石料时唱的“撬石号子”;用绳索将石料拉走时唱的“拉石号子”;集体将石料抬走时唱的“抬石号子”等②成套石工号子中的各单个曲目,
薅秧歌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特点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歌唱过程中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内容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流传下来的薅秧歌中多以酸里吧唧的情歌为主,这在巴中的薅秧歌中表现尤为明显。现状随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