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贵阳特产
贵阳民俗文化
苗绣
    有5000多年历史的苗族文化绚丽多彩,别具一格,苗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历史用刺绣的方式尽情展露,再现了古老美丽的苗族史诗。其绣工细腻,绣法大胆夸张,古朴自然,是华夏文化艺术中一大珍品。(贵阳)
苗族“四月八”节
苗族“四月八”节是苗族人的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苗族祖先原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于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遇难日,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苗族“四月八”节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而湘西的四月八节在当地保存良好,有着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著名苗族民俗专家石启贵在1938年“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记载“四月八日,苗乡节日,一班男女群喜看之。此为苗乡1之一
竹贴画
竹贴画竹贴画所需材料为一年生优质慈竹和单竹。经过特殊处理使之成为适用的竹丝。再用不同的手法:染色、分丝、烙画、截丝、粘贴等2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竹贴画的特点是:立体感强,色彩鲜艳,形态逼真,呼之欲出,让人十分喜爱。而且弥补了平面竹编色彩单一的不足,在竹制艺术中自成一体。
苗族斗牛会
“斗牛”俗称放牛打架。开阳平寨苗族“斗牛”分别于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举行。斗牛日,开阳、贵定、龙里、福泉四县各族儿女披金戴银,盛装前往观战。数百名牛主牵着尽可慓悍的牯牛分待四周。待对阵双方牛主牵着斗牛绕场一周“踩场”过后,斗牛即由主持人宣布开始。刹时,人群欢声雷动,唢呐喧嚣,鼓乐齐鸣。激战中,难解难分者有之,打翻在地者有之,仓皇败逃者有之。斗牛结束,人科纷纷给胜者披红挂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贺。很多苗家山寨都有一个盛大的斗牛节日,它是苗族最大的喜庆节日。斗牛会场一般设在四周有茂密森林的平坦草地上,届时,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唱着山歇,牵着条条斗牛蜂拥而来。斗牛开始,人们把参加比武
苗族杀鱼节
苗胞独特的盛大节日。每年清明节前后,由苗胞扑克发组织的有上万人参加的杀鱼活动。活动在开阳、贵定、龙里、福泉四县交界的清水江约10公里的河段举行。是日,四县沿江各寨苗胞由“渔头”(领头人)率领举寨出动,男子找叉背药(春好的化香树叶),妇女身着盛装,肩挑“亚米”(鱼饭)、米洒齐集于江岸,形成数公里长的人墙。渔头一声令下,投药人便将包一齐投入江中。不一会儿,只见钢叉飞刺,一条条大鱼被杀起,欢呼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苗胞们架火煮钎,相互在歌声中名敬酒,预祝当年吉祥顺利和取得好收成。未婚男女双双藏入夜幕,对歌诉情。整个活动声势浩大,风格独特,别有情趣。
簸箕画
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用画笔在簸箕上描绘出各种花鸟鱼虫、人物、风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画面,将生活、生产提升到艺术,又以艺术的形式还原于生活,让人们感受劳动之美,这是簸箕画最真实的本质。摩挪簸箕画,最早产生于乌当区新堡乡的布依村寨——杜寨。古时候的布依族人,用簸箕来盛放糍粑,他们将打好的糍粑捏成各种形状,或捏成人物、动物、花卉等,放在簸箕里,然后再撒上颜色,最后取出糍粑,在簸箕里就留下了好看的图案,这就是最初始的簸箕画。随着时代的变迁,簸箕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簸箕画也随之不断演变,其画风和手法也越来越新颖,不仅构图自由奔放、想象大胆丰富,同时其创作风格也显现出“古朴中见平实、
播娜摩簸箕画
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