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特产
毕节民俗文化
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其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象征裸体;部分人头戴面具,分别扮作彝族老人(1700岁)、老妇人(1500岁)、苗族老人(1200岁)、汉族老人(1000岁)及小孩。面具通常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又以石灰及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极显粗犷、神秘、森严、古朴。表演中不戴
芦笙舞·滚山珠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传说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大迁徙,途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头,镖尖向上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棱镖或水碗翻滚
彝族服饰
彝族妇女勤于刺绣,她们以直针花、三针颗、勾云等技巧将花纹和虎头图案融为一体,寓传统的图腾文化于花纹图案之中。彝族妇女服饰:头巾头巾,也称头帕,前后顶上共三块,用青白两种颜色的布做成,长、宽各五寸。每块绣花三朵,顶上的一块绣太阳历或木瓜心,前后两块方字格,两端吊灯笼穗,和寸到八寸,穗上串白色或黄色金属小珠,花瓣分五彩成“虎口”。彝族姑娘只梳一条辫子,婚后才梳两条辫子,不拢髻,不缠足。统妆时先用青而帕包头,在前客额加戴勒子,再盖上头巾,走起路来,穗子摆动,形若水浪。长衫长衫,彝语叫“母舍”,也称旗袍。前后四大块。分领、托户、排弯、袖、腰、摆等几部分,以青蓝色为主。胸前排弯的边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