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红河州特产
红河州民俗文化
哈尼族长街宴
哈尼族长街宴,哈尼语称为“知交把”、“多交夺”或“资乌夺”,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区域。长街宴分为祭寨神长街宴、六月年长街宴和十月年长街宴3种类型,祭祀神灵、求神护佑稻谷丰收、感激神灵赐福人间、摆街心酒宴、吟唱史诗、体育竞技和歌舞狂欢等活动都包容其中。大型村落的长街宴长达数百桌,礼仪齐备,程序严谨,仅街心宴的酒席就划分为主席、副席和大众席。长街宴期间吟唱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叙事长诗,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祭寨神“昂玛突”活动中的长街宴是一年农耕活动的序曲和祈祷农耕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仪式。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属龙日开始过节。第一天杀猪祭
祭寨神林
祭寨神林,是哈尼族所独有的标志性节庆活动--昂玛突节的重要内容,是哈尼族古老的生态文化表现。祭寨神林是农耕活动时序的分界线,对于哈尼梯田农耕生产活动的有序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哈尼人的宗教情感与自然亲近,人与人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这种传统活动对于保护哈尼族地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农业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11年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腰彝族服饰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长期以来,花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其中,需要掌握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各种技法。花腰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长到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刺绣能手,能独立绣出巧夺天工的衣裳。
建水花灯
云南花灯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歌舞、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灯的多支派特色。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岔科乡白云村、普雄乡塔瓦、南庄羊街为代表的彝族花灯,是云南花灯中一个有特色的支派。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白云成立第一个灯会算起,已经历了五代传承。当地花灯的演唱已有百余年历史。建水县彝族花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进了许多彝族音乐、舞蹈、语言及服饰元素,在剧本、音乐、念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彝族四大腔中白话部分常用的五言句式和彝语语气词在彝族花灯唱词中屡屡出现,舞蹈部分融进了彝族民间舞的动作特点,伴奏中更增加了彝族的特色
彝族剪纸
石屏彝族剪纸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武镇一带。石屏龙武彝族因其女子服饰绣有美丽的花腰带而被称为花腰彝,其妇女服饰以图形多样、色彩艳丽、绣工精美而闻名。龙武地区的彝族以是否会挑花绣朵作为衡量女子心灵手巧和聪明能干的标准,因此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剪纸对服饰刺绣的底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女孩在八九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其剪纸、刺绣,到十四五岁便能独立操作。在长期的流传使用过程中,彝族剪纸形成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龙武彝族服饰花工较多,一套完整的女服上几乎每个部位都有绣花,有多少块刺绣就需要剪多少张纸花,有了精美的剪纸才能绣出一流的服饰。彝族剪纸的主要特征是造型厚实,构图饱满,大量使用虎
瑶山乡水槽寨瑶族(蓝靛)传统文化
水槽寨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分上水槽寨和下水槽寨,共136户,673人。人均耕地面积2.15亩。人均收入539元。该村位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生态环境优越。下水槽瑶语称“吊坪”。瑶族1861年迁至瑶山,水槽寨应建于此时。村边有溪流,竹槽引水,甚便生活。主要从事农耕,亦兼采集、狩猎。民居以土墙红板瓦顶土木结构为主,土墙茅草顶亦占1/4。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建房习俗,包括建房选材、选址、选吉日平地基、上梁、贺新房等。瑶山乡水槽寨瑶族妇女服饰清秀整洁,美观朴素。服饰衣料大多为自纺自织的粗布,经蓝靛浸染成色,加工缝制而成。服饰主色调是蓝色,其他饰物为辅色,故称为蓝
高甸村彝族(阿哲)传统文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巡检司镇高甸行政村共有农户108户,人口486人,人均耕地面积1.86亩。人均收入1778元(2004年)。这里居住的都是彝族阿哲支系。现存的传统民居包括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掌房结构、石木结构传统民居等4种。生产生活仍保持男耕女播的传统劳作形式。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向、选材、建新房、进新房等。彝族阿哲人的传统服饰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女子服饰从头到脚分为数种,主要有三角帽、大上衣、中上衣、小上衣、围腰、女裤、鹰勾高帮绣花鞋。服饰上大都镶有各种小巧玲珑的银饰。男子均为深蓝带紫色的长袖上衣和坎肩褂子,纽扣为自己制作的布纽扣,裤子为大扭裆裤。传统舞蹈为“阿哲跳乐
碗窑村紫陶工艺
据考古资料显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间,经过建水艺人的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建水碗窑村古窑址星罗棋布,充分印证了该地悠久的制陶传统。建水紫陶最显著的工艺特点在于打磨和磨光。建水无釉磨光陶按产品质地成色分为红陶和白陶,红陶普遍被称为“建水紫陶”。其工艺独特,主要特点有:声如磬、亮如镜,手感滑腻,无铅无毒。紫陶装饰风格独具特色,均以书画图案雕填白泥或多种色泥,集金石、书画、镌刻于一体,其中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补衮图”,极具书卷气,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装饰水平,为全国独有
乐作舞
乐作舞,意为“大家一起跳舞”,发端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是哈尼族和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而编跳的踩荞舞。哈尼族与彝族的乐作舞在名称上基本相同,习惯上统称为乐作舞,它们的音乐、步法基本相似。红河县这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会跳乐作舞,目前已经成为全民性民间舞蹈。乐作舞不限人数,但必须以偶数男女搭配围成圆圈来跳。伴奏乐器有笛子、巴乌、二胡、三弦、四弦、草杆、树叶等,配以手掌拍打节奏。目前已收集表现劳动和生活内容的12套舞蹈:舍哧、踩荞、撵调、三步弦、斗脚、经线、找对象、擦背、游调、摸螺蛳、翻身、作瑟。舞蹈以踩荞步法、撵调步法为基础,贯穿12套舞,每套变化不同。踩荞步法为逆时针或顺时针的进三步退一步
乐作舞
乐作舞,是流行于滇南地区的原生态传统舞蹈形式。乐作舞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共有十二套路。其音乐旋律优美,舞蹈动作轻盈飘逸,对比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
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县的哈尼族村落。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体系严整、形态完备,包括建村立寨礼俗、开垦耕种礼俗、节庆祭典礼俗、人生礼俗、服饰饮食礼俗等5大类别。建村立寨礼俗规定哈尼族的民居和村落建立必须适应梯田稻作。村址的选择必须优先考虑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平缓山地,适宜垦殖梯田;民居以有利于稻谷的干燥和安全贮藏为基本建造原则。开垦梯田、四季耕种、水源分配礼俗突出表现在哈尼族梯田稻作农耕的农事叙事长诗《浩伙腊伙》上,意为“四季生产歌”,有很强的现实规范作用。节庆祭奠礼俗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分为家庭型、村落型和全民型3种类型,主要通过祭寨神、开秧
红万村彝族(阿细)传统文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地处弥勒县西一镇南部15公里处。红万村民小组由大寨和小寨组成,现有居民313户。人均耕地面积1.73亩。2004年人均经济收入1128元。红万村大、小寨现存民居有土木结构式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式传统民居及砖混结构非传统民居3种,其中土木结构传统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保留的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地基、选向址、选材料、锯圆木、竖柱、进新房等过程。红万村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着祭火、祭密枝、祭龙、祭山、祭雨等传统民俗祭祀活动。祭密枝神,阿细语称“咪吉来布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祭拜密枝神。农历二月初三祭火神,阿细语称“木邓赛禄”,
昆明玻璃画
玻璃画分平板玻璃画和压花玻璃画两种。制作人员按设计好的图案,在玻璃上进行反画,采用国画、油画、水粉画等多种绘画技法,表现山川风光、名胜古迹、鸟兽鱼虫、奇花异草等内容,画好后再涂上一层漆,最后全部封底。色彩鲜艳明快,层次分明,且永不褪色。
建水孔子文化节
建水是中原文化与边民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地,有500多年历史的建水文庙,是儒家文化得以在建水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建水历史上也因此具有了崇尚儒学的传统,为著名的诗书之郡,礼仪之邦。为隆重纪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建水县从2005年起,将每年9月28日确定为“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其主题为“祭华夏万世宗师、展建水千载文明”。活动期间,举行规模宏大的开幕仪式及传统祭孔大典。2005年,建水孔子文化节祭孔活动成为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全球华人同祭孔”五个点之一,其极具民族特色的祭孔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2006年,建水孔子文化节暨建水建城1200年庆典同时举行,举办了“CCTV走进建水、祭
祭寨神林
云南哀牢山南段的元阳县地处红河和藤条江的分水岭上,气候湿润,每年有近一半的日子是雾天,受地形影响,立体气候十分突出。此时此地云遮雾罩伸手难辩,也许前行数十米就豁然开朗阳光普照。浓浓的雾给元阳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在和大自然的抗争中。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其依山势修建一座座梯田,雄伟壮观,通过大批摄影家的作品,早已传遍世界。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学者和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哈尼人民因此被海内外学者尊称为大地的雕塑家。然而。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却不是每一位旅游者都能有幸碰上的。“昂玛突”,也就是祭寨神,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