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铜川特产
铜川民俗文化
宜君农民画
宜君地处渭北旱原、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宜君农民画是宜君民间艺人得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宜君乃至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一种绘画艺术。自然、古朴、粗犷的绘画风格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华艺术园林增添了异彩。    宜君农民画的独特的艺术想象、超空间的艺术构思匪夷所思:隔着肚皮你可以看到
孙思邈养生文化
孙思邈(541—682年)西魏宜川泥阳人(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塬人)。七岁入学“日诵千余字,被雀为圣童”。20岁即精通老庄及百家学,并为传家经典。宣帝时因世乱隐居太白山,后唐太宗即以爵位,坚辞不受。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上元元年(674年)回归故里,隐于五台山(今药王山),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41岁。孙思邈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习医。他对古典医药学有深入研究,对民间验方也十分重视,往往为一方一药,经一生不懈努力对药物学、营养学、针灸学、炼丹学,医疗技术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蔚然为一代宗师。所著《千金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史上的重大革新。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之时,中医学和养生学亦在此时间发
田氏剪纸
田氏剪纸是一种散发出浓烈的民俗气息的民间美术,它发源于有着“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美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陕西省宜君县。宜君剪纸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宜君剪纸的影响逐渐扩大到国内外。田氏剪纸作品在类型上分为人物、动物、飞禽、花卉类,主要用途又分为春节、嫁娶、刺绣底样、礼仪宗教等四大类。田氏剪纸作品构图大胆洗练,刀法明快,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花卉都给人以一种拙中藏巧的余韵,作品画面大多喜气洋洋,并透出一股原始的清新。田星剪纸题材丰富、寓意深刻,且几乎都与民间习俗、传说故事有关,如《娃娃座莲花》意为“连生贵子”等。1996年,田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
布堆画
布堆画,又叫布贴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
秧歌戏
秧歌在当地本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以秧歌的基本表现形式、伴奏形式和化装来演唱的一个小剧种,在同官县境内普遍流行。演唱秧歌戏有代表性的村社有黄堡的吕家崖、黑池原;陈炉的立地坡、永兴;城关的东原、楼子村以及耀县的孙原、董家河(原属铜川,六五年划归耀县)等。秧歌戏一般是在场子演出,所以,也叫做场子戏,但有时也在台上演出。出场人物二至三人,以二人者居多。两人演出,多为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若三人演出,则多为一丑、一旦、一生。旦角在秧歌戏中称“包头”,化装简陋,除裙子外,其他多是农家时装。秧歌戏的道具是男、女均手持一把扇子,表演则始终随着演唱及伴奏的节奏,上段一手摇扇,一手提裙,下段以秧歌步贯穿始终;
对对戏
对对戏,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金锁乡的玉华村。玉华的对对戏起于何时,无从考究。据已去世的对对戏著名民间艺人胡登贤和屈庚平在世年令推算,一八八O年左右和一九一O年以后,都是对对戏演出的昌盛时期,起源时间应在这以前。所谓对对戏,是指一出戏演出时的出场人物一般是两个人,最多不超过四人而言。演出戏目全是比较短小的折子戏,内容以生活性戏剧为主。玉华对对戏的演出班社为自发的民间业余演出组织。这个演出组织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常兴演出剧目,有《张连卖布》、《二姐娃害病》、《二姐娃做梦》、《孟姜女》、《刘郎玩花灯》、《花亭会》、《回窑》等。对对戏的音乐、唱腔,和在铜川普遍流行的一种曲艺坐唱形式——曲子完
宜君黄黄馍
黄黄馍,黄黄馍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浸着一汪食用油,正放恰似一只精美的小船,斜放像一轮下弦月,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由于从中间折叠为两层,便于夹肉、蛋、菜等各种菜肴,渗入不同味道,因而赢得了人们青睐。
排灯舞
由八至十二名男子手提高约120厘米,宽约40厘米长方六面体架子灯,在一名“头灯”的带领下,边跑边舞的春节社火或庙会灯舞。据传由古代济阳寨屯军灯火巡更传衍而来,流传于铜川市济阳寨及神武、前齐、前原等村镇。角色舞蹈动作有[提灯]、[持灯跑]、[跑踏步]等;队形图有[双辫蒜]、[白马分鬃]、[卷白菜]等。伴奏锣鼓段有中速、快速各一种,长度各八小节,自由反复。
西村长鼓
西村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约30公里,属黄土残塬区。历史悠久、人文荟粹,享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村村都有或大或小的锣鼓队,代代相传、长久不衰。长鼓(又名十八鼓),源于宋仁宗景佑年间,所谓长鼓是其鼓点相对于其它鼓点较长而得名。是当地农民节日期间和庆典活动时的一种表演形式,并与民间祭礼、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风格独特,集民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表现了人们辟邪纳福,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太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配置:长鼓队的配置可大可小,小不得少于六人,多者可达百人,这种扩大的阵容要求大钗、小锣增加要数量相等,并增配相等的胸鼓,以均衡音量。配置的主要器具有:大鼓、大钗、手锣、大锣、小钗等。分组配制
药王孙思邈传说
我国隋唐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历代皇帝封为药王。在他102年的生涯中,单在洪洞就度过了63个春秋。在槐乡大地,不但保存有药王庙、药王墓碑等极其珍贵的文物古迹,而且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今陕西省耀县东南孟家源村),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农历四月二十日。他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超人。7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少年时代,他大病一场。由于家乡缺医少药,使他病魔缠身,久不能愈。这次患病,他痛苦万分,感受颇深,从此决心改学医道,立志治病救人。当时,正是隋朝的鼎盛时期,隋文帝统一了全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孙思邈专心致志地研究医学、经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