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特产
安康民俗文化
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些剧目的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黄天荡》、《清风亭》、《二度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公元1760年(清乾隆25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
汉江号子
历史悠久的汉江号子是陕西省珍贵的民间音乐财富,汉江号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忠实地纪录着汉江船工的血泪和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用于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是陕西省宝贵得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江上游,山峦重叠,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甚至更多。艄翁又称驾长,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皆听艄翁指挥。在明、清时期,是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才逐渐兴起号子,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来指挥行船。汉江号子在陕南汉中,安康汉江流域皆有流布,至20世纪40年代仍很盛行,之后由于陆路
汉阴皮影戏演技
汉阴置县始于先秦,古称西城、安阳、汉宁诸名,唐至德二年始名汉阴,经考古发现,人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阴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汉阴皮影戏演技即是如此。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与周边湖北、四川大不同,与本省的关中皮影流派也大相径庭,汉阴皮影与汉剧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阴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洞戏楼”壁题上还留有当时演出皮影班社和汉剧班社的墨迹。汉阴皮影载入《陕西省戏剧志·
紫阳庙会
庙会,也叫庙市,是紫阳集市之一,因会址设在寺庙或附近而称为庙会。它融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于一体,是群众文化娱乐和寄托美好愿望的重要活动。紫阳自古多寺庙,仅旧县城就有寺庙数十座。“文革”以前,庙会盛行,名目繁多,诸如观音、老君、祖师、药王、关帝、土地、城隍、财神等庙会,最引人注目。后来,由于“破四旧”庙宇大多被毁,庙会活动随之锐减。现在保存下来庙会主要有:擂鼓台庙会:名为真武祖师会,由擂鼓台森林公园管理处主办,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七月初一至十五两次,其中七月十五为地宫日,也叫庆祝日,赶庙会的人数最多。庙会期间,除了进行谒庙神之外,还要进行农副产品、日用百货交易。周边县区及关中地区游客蜂拥而至,
汉滨传统婚嫁习俗
旧时婚嫁,要“六礼告成”,讲门当户对,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为“纳采”:男女16岁开始提亲,俗称“掏内火”,介绍双方家庭状况,特忌有“门户”(狐臭病)者。二为“问名”: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男方请“红爷”正式说亲,选黄道吉日取“红八字”(指女的年月日时生辰,以红纸字写),然后请“算命先生”合婚。三为“纳吉”:算命合婚后,再请“红爷”商量日期,正式取“红八字”订亲,男方备礼金,女方答以衣帽、针线,多少随意,从无争执。四为“纳征”:婚前男家有一次礼节性地回访,俗称“走头回”、“回门”,由男方送衣物给女方,女方回礼。“红爷”首席,故有“是媒不是媒,嘴上抹三回”之说。五为“请期”:俗称“通讯”,再
汉滨龙舟风俗
龙舟竞渡是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一般在端午节举办。龙舟习俗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的作用,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内容介绍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组织者或族长担任。如镇江寺的龙,就由镇江寺主事负责集资,走到谁家就喊:“镇江寺出龙舟啦,一家收10块。”各户也自觉交纳,拿不出钱的就交物。临赛的时候,划手要吃要喝,就到各家菜园子喊:“划手要撑力,摘你10个黄瓜”、“摘你10个“茄子”算是“集食”。决赛当日,便到自号铺子门前喊:“龙舟要加力,给上两挂炮”这叫“集物”。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
火狮子
狮舞这一民间表演形式,流传于山东及全国各地,甚为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狮舞是吉祥的象征,能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及幸福向往,并寓意着除害消灾的寄托,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火狮子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火狮子”因狮毛由点燃的火捻组成,演出时通身窜火星而得名。它流传于莘县,是目前唯一保留较为完好的演出节目。据老艺人徐汉滨讲,莘县东街的火狮子是从十八里铺乡鞠屯村学来的,从第一代老艺人康万录算起,到1965年最后一代表演的任宗路,已流传了5代,后来传到温庄村,至今只有温庄的火狮子屡演不衰。火狮子是在农民祭春求雨时,仅只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晚上表演的。其时正是“月黑头”天,夜里表演火狮子,只见由火光线条
石泉十美歌
喜连天,笑连天,听我唱个美石泉,石泉十美真稀罕。欢迎你到石泉来,好兴玩一玩①。石泉美,美石泉,云雾天台鬼谷山,子午栈道连秦川②。鬼谷子授徒留经典③,启智万万年。石泉美,美石泉,后柳水乡好休闲,湖光山色如画卷。水上游乐真快活,往来有渔船。石泉美,美石泉,汉江奇石满河滩,千奇百怪品类全。天生丽质供赏玩,能卖大价钱。石泉美,美石泉,秦巴泉瀑似飞练,黄龙迎宾处女泉④。城南石隙生甘泉⑤,泉城美名传。石泉美,美石泉,燕子洞府藏奇观,石笋钟乳千千万。包罗万象赛龙宫,造化五亿年。石泉美,美石泉,中坝峡谷一洞天,仙境奇幽万鸟喧。原始村落黄村坝,世外桃花源。石泉美,美石泉,子午银滩不一般,天鹅抱来六个蛋⑥。阳光沙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
礼仪词以民谣体为主,散文体穿插其间。句式结构无严格规定,以道来朗朗上口、闻之悦耳动听为原则。其词格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为主,也有九字句,散文句式作开场白或词间转换加杂其中。礼仪词多无定格,长短交织,有节有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多韵转换,也有无韵表诵的,不同的知客司在不同场合,多有临场发挥。礼仪词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内容有别,长短不一,短者四句、八句,长者可达数十上百句。礼仪词语言朴实恳切,情意浓厚深长,常常使参加活动者,特别使酒酣耳热者心情激荡,神彩飞扬。礼仪词以当地土腔土调(汉中巴山一带近临四川,属川西方言语系)表诵。主要由知客司在酒宴场合“唱”“独角戏”。在一些特定场合,还有对
安康小场子
安康小场子:小场子是最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民间小歌舞,是旧时汉滨区恒口、五里、大河、流水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娱乐形式。小场子源于何时何地,从有关资料和艺人师承关系推测,小场子应是随明末清初移民流入安康,从两湖等地的“花鼓”类民间歌舞演变而来,至今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小场子以八岔唱腔为主,表演时以三尺见方桌子为舞台,一旦一丑二人在锣鼓声中登台。丑角穿短衣,紧口裤,草鞋,手拿草帽圈;旦角穿长裙并着绫挂缎,头饰金珠,手摇凤尾摺扇,两人边唱边逗边舞。表演程式相对固定,即在锣鼓的间奏中表演舞蹈组合,然后接唱,如此重复。在一些场面大,时间长的活动场面中,单靠山歌、小调、花鼓词难以应付时,也有演唱一些地方
紫阳民歌社火
由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一中民歌艺术活动。一般在新春佳节的夜晚举行。紫阳民歌社火也叫玩灯,它是舞狮子、彩莲船、龙舞、踩高跷、地蹦子等各种杂耍艺术形式总称。分为出灯、玩灯、卧灯和化灯几个阶段。出灯仪式其实是全部节目的预演;玩灯时,按照一定的节目顺序依次表演,唱词多以吉祥语编成的顺口溜;每个玩上玩到最后一家时,便卧灯,第二天晚又从这家开始接着表演;化灯是玩灯活动结束时,把用作表演的灯具集中火化,宣告本年社火活动结束。
蜀河双彩车
旬阳县蜀河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故称“淯溪”,是北出关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冲。据地方志记载,蜀河古镇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兴晋”县至宋乾德四年(966年)“废淯阳县入旬阳县”,置县长达680年。蜀河古镇有“小汉口”美称,今被誉为“汉江岸边小明珠”,人文历史悠久,八方商贾云集,五方杂处,经济繁荣;南北文化交融,名胜古迹各异。特殊的历史造就特殊的文化,蜀河镇具有非常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蜀河双彩车”(蜀河推车)正是因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殊的表演形式、浓厚的地域风情而驰名。“蜀河双彩车”起源很早,早在清朝中期蜀河镇就开始盛行。上世纪30年代,本镇民间艺人李天福等人改为二人并坐
月儿潭绿松石传说
相传,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为了逼娶唐朝妻子,兴兵在今四川松潘县一带大动干戈,唐太宗为了化干戈为玉帛,答应松赞干布从宫中选娶一位宫女为妻。松赞干布为了迎娶一位才貌双全的妻子作贤内助,给候选的宫女们出了一道难题,他拿出一颗中间有着九曲十八弯小孔的绿松石,然后说:谁能把绿松石串成项链就娶谁。宫女们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只有美丽聪颖、智慧过人的文成公主,在蚂蚁的帮助下破解了这道难题。她取下一根自己纤细的秀发,紧紧捆在蚂蚁的腰上,让蚂蚁艰难地拖着秀发穿过弯曲的小孔,终于把绿松石串成了项链。但是,为了文成公主,可爱的蚂蚁却被勒细了腰,从此变成了现在的模样。绿松石是古老宝石之一,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深受
旬阳民歌
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它同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旬阳地处秦巴腹地,汉水横贯东西,旬河纵穿南北,从远古的草莽山林繁衍到今天的肥田沃土,从原始的荒芜贫瘠发展到现代的昌盛文明,无不凝结着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创造。旬阳民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情感的心声,也是旬阳人民才能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旬阳这块热土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民族民间音乐史研究认为,现存在大量的传统民歌,多源自明代中叶以后,旬阳虽早在西汉建县,但山大人稀,地域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并不发达,加
安康彩莲船
汉滨区古称金州,建国后设置为安康县,1988年撤县设市,2000年改市为区,隶属省辖安康市。汉滨区地处安康市中部,跨汉江两岸。东与旬阳县交界;南与平利、岚皋两县接壤;西与紫阳、汉阴交界;北与宁陕、镇安毗邻,全区总面积3643.5平方公里,辖46个乡(镇、办事处)、71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拥有96万人口,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安康军分区驻地,也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汉滨区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史称“巴蜀之锁钥,秦楚之关键”。地势北仰南俯,南北高、中间低,呈“三山夹两川”的地貌特征。月河一一汉江以北为秦岭山区,山势陡峻;中部是汉江及其支流形成的冲击盆地,一般宽约10公里
安康花鼓子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安康娱乐门户网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
弦子腔
以弦胡伴唱而得名。又名“高腔”,以唱腔落尾有帮腔而得名。流行于陕南、鄂西、川北的交界地区。在陕西主要活跃于平利、镇坪、西乡、旬阳等地。弦子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说唱、皮影与舞台演出等三个阶段。据平利水田河老艺人李鉴德1962年口述,弦子戏是从其曾祖父李敬谋开始起家的。其曾祖父传给祖父李兴烈,再传到父亲李连生和他本人,共历一百八十余年。弦子戏的声腔主要源于陕南的说唱艺术“莲花落”。据李鉴德说,在其曾祖李敬谋(约清嘉庆1796—1820)时就叫做“莲花落”。仅用击乐锣鼓和小牙板伴奏,坐班说唱。咸丰、同治年间(185l一1874),因接受了“陕南曲子”的影响,才开始用三弦1胡等弹拨与拉弦乐器伴奏,并改
安康童瑶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下汉口;开后门,摘石榴,石榴里头一包油。”“大姐梳了个光流头,二姐梳了个圆流头,留了个三姐没啥梳,梳了个狮子滚绣球。”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饭,打你个王巴蛋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采棉花,姐姐踩了一斤半,我采了两朵小红花!小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月亮月亮光光,对门烧香,烧死王大娘
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3种成分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地方风物传说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特定风物、山川、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人民征服自然、改变山河面貌的艰苦斗争,表现过去人民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各种形式的1。人民群众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贞的爱情。地方风物传说中有大量作品是运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