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张掖特产
张掖民俗文化
裕固族民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裕固族使用的语言有两种,一种称“尧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属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关系密切;另一种称“安格尔”语,与同语族的蒙古语关系密切。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裕固族民歌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体裁、功能可以分成“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它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
裕固族传统婚俗
裕固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约有1.2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河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其中百分之九十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解放前裕固族的家庭婚姻和物质文化生活,解放前裕固族包办买卖婚和帐房戴头婚两种传统婚姻制度及形式,突出了帐房戴头婚不需彩礼、花费较少等的优点,并详细介绍了裕固族正式婚礼的过程。1984年出版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概况》和1994年出版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均介绍了裕固族的婚姻家庭,对解放前裕固族传统婚姻和解放后婚姻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叙述,认为解放后裕固族传统婚姻形式逐渐消失,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自由恋爱。结婚是裕固族青年的一件大事,所以
秦腔獠牙绝技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形成了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其中包括秦腔艺术的绝活--獠牙绝技。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分布在该县罗城乡红山村,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传承历史,成为舞台表演的一朵奇葩。高台秦腔獠牙绝技表演时,表演者口含两颗猪獠牙,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倒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翕动,同时唱、念、做、打一发并举,深受群众喜
高台“倒秧歌”
倒秧歌又叫倒羊角、地奔子,是流传于高台县新坝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多伴随倒行的步伐,因而称之为“倒秧歌”,是高台民间社火的杰出代表。表演者头戴的羊角形的帽子跟藏族僧人的帽子非常相似。倒秧歌从社会功能看,属于宗教祭祀类舞蹈和民间节会类舞蹈的综合形式,是集佛教和道教的表演于一体的履定套路的集体舞。从其表演形态来看,属于道具表演类民间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活泼,中间穿插即兴演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关于倒秧歌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跳秧歌,闹秧歌,闹着秧歌做什么,四书上留下乡人傩,解瘟疫来和地脉”的民谣。倒秧歌对其他的社火表演形式有所借鉴,具有多源性特征;它的表演形式
高台社火鼓谱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形成了吃苦耐劳、慷慨尚武的传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其中包括高台社火鼓谱。社火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每年春节期间为了活动,活地脉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社火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它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改,但形势却基本保持下来至今演变为迎春贺年,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社火是最具
高台慢性接骨法、攒骨法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又有耕读传家、研习百家之学的进取精神,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其中包括传统医药的代表性绝活——接骨法、攒骨法。高台慢性接骨法、攒骨法,是在本地流传数百年的传统中医疗法,具有习练周期长、与传统气功相融合、与道教思想相秉承、神秘性、专擅性、徒手施治性等明显的民间医药特征。慢性接骨法,是指骨折患者在骨折后的一定时间内(如小孩伤后七日、中年人伤后半月、老年人伤后21天),由接
高台西秦腔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的一种古老戏曲。迄今发现的历史文献中,“秦腔”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万历(1573-1620)年间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抄本中有一段唱词的唱腔注明用“西秦腔二犯”一调。清朝末年,我县西秦腔上演的秦腔剧目有400多本,均由一代代艺人口口相传而来。现存的《天启图》、《五雷沟》等6个剧目在《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中都无法查询。演艺中人物的脸谱自成一格,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传统的秦腔人物脸谱也有较大的差异。在高台西秦腔演艺中,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也被完整地遗存下来。如,戏班每次开箱唱戏前,演员们都要将“庄王爷”的木质像供奉起来,上香磕头,然后才化妆演戏。西秦腔上妆表演,什么时间演什么剧目
高台剪纸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既有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又有耕读传家、研习百家之学的进取精神,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其中包括民间美术的代表作—高台剪纸。高台剪纸,最早始于窗花,塑造的艺术形象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十二生肖,有八仙、《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人物,有花鸟、孩童、动物,还有昭君出塞、古典人物、现代人物、秦腔脸谱等,曾广泛应用于佛殿庙堂墙壁装饰,主要剪制各类佛像、观音等
高台民间刺绣
高台民间刺绣,俗称“扎花”,“绣花”,是自汉、魏晋时期以来在本县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高台民间刺绣,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寄托美好愿望,表达喜庆吉祥的内涵。高台民间刺绣花样别致,种类繁多。有枕头、披肩、香袋、绣帽、绣鞋、袜垫、针包、肚兜、桌裙、口袋、被单、床罩、围裙、围巾、旗袍、寿衣等。在寺庙佛堂的-绣像、菩萨龙帐、宝盖光幡以及戏装等也多有运用。其技术采取平绣、锁绣、排绣、穿插绣、挑绣、套绣、网绣等。为使绣制品鲜艳美丽,光彩照人,往往有剪绒、锁边、圈金、刺银、针线、打眼等一些辅助工序。刺绣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吉祥文字、人物肖像、山川河流、亭台楼阁
高台铁芯子
铁芯子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有的人物看来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一根与支架连结的铁圈把人物稳定在铁架上,既不会出险情,也不感到难受。建国前的铁芯于是由大商号承办的,雇16个壮汉分两班轮流抬着平台-;建国后由各行业系统承办,主体内容有了时代感,把平台固定在汽车上缓缓行进。
高台食醋酿造
醋,又称醯(xi)、苦酒、米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各地物产气候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醋的性能:味酸、甘,性平。归胃、肝经。能消食开胃,散淤血,止血,解毒。高台食醋酿造技艺最早自中原地区传入,又在当地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高台农业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高台食醋酿造工艺如下:一是煮投子。也叫煮醋,按2.5公斤青稞、5公斤麸皮的比例配料,先将粮食洗干净,加水煮烂、晾温,即为煮投子。煮醋时所用的锅必须是蒸馒头的锅,不能是煮肉的锅,不能沾染荤腥。二是发投子。也叫发醋、发酵,将煮好的热醋投子按以上比例捣碎拌匀倒入缸内,搅拌成米糊状压上
高台民歌
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高台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高台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台民歌,节奏轻缓,悠扬不绝,使人闻听如饮甘醇,身心为之舒畅,内心深感抚慰。内容或为神仙、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公子小姐,或为普通老百姓,多颂扬忠、孝、节、义、廉等优良品质,或吟咏生活,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抒发内心痛苦,反映风土人情,或惩恶扬善,教化人心,具有浓
高台县梧桐泉庙会
梧桐泉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高台县城西南榆木山西侧山崖岭坡之上,距县城38公里,为佛道两教活动场所,因山涧有滴滴泉及梧桐树而得名。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适值春夏之交,游览者络绎不绝,梧桐泉香火旺盛,场面蔚为大观。从四月初一开始,信教教徒及群众就已开始前往寺中朝拜住宿,筹备浴佛节诸项事宜。四月初七晚戌时,在寺内举办放焰口仪式,诵《焰口经》。四月初八日辰时举办浴佛典礼,由主持从藏佛殿请出鎏金佛降生像,至大雄宝殿沐浴,置佛像于香汤盆内,主持先用浴勺沐浴三次,然后上香三拜、跪炉、宣疏毕,唱浴佛偈、再由受戒弟子、居士、群众等依次浴佛。待当日晚课礼佛后,将佛降生像送回藏佛殿。在赶庙会时,当地民间流传
高台通背捶、八虎棍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下游,当地居民大多为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军民之后裔,具有浓厚的尚武好斗之风。流传在当地的《通背捶》、《八虎棍》皆起源于中原地区,而在当地发扬光大。通背捶的主要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不尚花絮,劲力纯厚,终于技击。通背捶就是胳膊比别人长的捶,捶就是拳头。手法上主要有展劈挑撩、砸砍撞推,挨崩挤靠等,腿法上主要有踢踹蹬踩、绞绊扭拐等,上下兼备,协调自然。八虎棍是河西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棍法,此棍风格独特,质朴无华,演练起来,动作勇猛刚劲,气势沉浑,如在沙场上拚搏,棍法中进攻防守的各种招法得以体现,因而是一个体用兼备、风格突出的传统套路。通背捶、八虎棍在
高台雕彩玻璃画
高台雕彩玻璃画是与制镜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工艺画,在制镜生产过程中为制镜装饰,特殊制作方法也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其制作工序如下:一、清洗玻璃涂蜡液以水洗、干擦清洁玻璃,熬炼石蜡溶液,根据季节,冬季加适量甘油软化,夏季纯粹加硬脂酸,将熬制好的蜡液用毛刷均匀的涂刷于玻璃表面。二、雕画线条及蚀刻将涂刷腊液干燥后的工作面置于图案墨稿上,按照画稿的要求,用粗细不同的竹笔,雕画图案的造型线条,边雕边用干净软毛刷,扫清工作面的蜡液残渣。三、镀光和留雕线条雕彩玻璃画画面线条的镀光装饰,类似景泰蓝嵌金镌银线条的装饰效果,镀光需操作晃架,起平衡银液的作用即形成镜面。镀光的操作是将玻璃工作面置于晃架上,在温度不低于25℃
高台县大轱辘车工艺品制作
大轱辘车是历代农业运输,乃至运人载物、短途长途的主要工具。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且结构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高台的一大特色。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高台已有大轱辘车的辙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轱辘车才被手扶拖拉机、小三轮等现代机械替代。如今大轱辘车已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逐渐消失,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也因此而面临失传。高台大轱辘车主要由车辕、车匣、大轱辘以及相关配套的勾心、鞧桩、搁头等部件组成,制作过程由一整套相关的数据和工艺标准。如“辕长丈一八,大小的牛儿都套下”,车宽6尺4,大轱辘高6尺3,轱辘制作由车毂2个每个轱辘9块辋子,18根辐条,每根辐条宽23至26公分,厚1
高台唢呐艺术
高台唢呐曲主要有《封都官》、《十里墩》、《方腊坐帐》、《行五方》、《开门》、《马道岑》、《三皈依》、《诸真忏》、《二尊咒》、《四合四》、《小摆队》、《孟姜女哭长城》、《超十殿》、《十王忏》、《三官鐟》、《救苦鐟》、《朝天子》、《祭菜》、《弼马温》、《沙滩宴》、《劫江》、《苦柳青》、《抱马坑》、《马秀英吊孝》、《小儿子出兵》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高台县新坝乡边沟村的邓应鼐、邓应勤、邓应杰、邓有俭和罗城乡红山村的管学孝、万丰村的田玉山等。高台唢呐艺术,据邓应鼐本人讲述,已有近五百多年的历史,高台唢呐艺术有“套曲”和“支曲”之分。现吹奏的一些曲调为“支曲”,曲谱多为口传心授、无规则的乐谱,已面临失传危险
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
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是高台人民在久远的生产生活中探索总结出的治疗10岁以下婴幼儿疝气的简便易行的“土方子”,具体方法如下:按幼儿腰围大小,用8号铁丝箍成一个玦形环,置于腰部,看病症发生部位,在相应一侧玦形环开口处制直径约2.5——3厘米圆圈,圈内置球状药包(内置麝香、草果等7种中药材),使药包紧贴发病幼儿小腹,再用线绳连接铁丝环两端以进一步固定,日夜不离其身,该装置连续使用6——12个月,症状便可消失。时至今日,高台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面临失传,能熟练掌握运用此法的只有高台县原农机公司职工现年77岁的郑应才一人。目前,高台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已被公布为高台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张掖市第二
高台“面筋”制作技艺
高台面筋、凉粉,是高台县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小吃。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自明代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域,盛产小麦、水稻等作物,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与临泽、甘州等县区共同成就了“金张掖”的美誉。发达的农业基础,为饮食文化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可能。正因如此,“金张掖”孕育了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高台面筋。其工艺独特、味美爽口,为待客佳品,可热吃,可冷吃,也可晾干储存,食用时再投入配好的肉汤中成为快餐。加工方法为本县农村少数中老年妇女所掌握,深受四方宾客喜爱。制法:采用本地农家自产的面粉,按照3斤面25克盐的比例,和面并揉至不沾手为度,称之为“揣面”。将“揣”
高台黄河灯阵
高台黄河灯阵,全称为九宫八卦黄河阵,又叫九曲黄河阵或灯杆会。相传源于明万历年间,原是专供皇帝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游赏,后传入民间。灯阵是以《封神演义》中的三霄娘娘为替其兄赵公明报仇而设置的黄河阵为依据,此灯场,才有“正月十五天子与民同乐”之说。阵内共有365盏灯,各代表365尊神位,也象征一年365天都有神灵为百姓降福增祥。进入灯阵内顺利走完此阵,表明你一年将会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抬头望明神,干啥啥都成”和“娘娘面前求盏灯,不愁子来不愁孙”的说法。千百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拔灯还愿的习俗。凡有结婚一两年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在正月十六晚上拔一灯杆,在灯火不熄灭的情况下,带回家后将面灯加满清油,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