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喀什特产
喀什民俗文化
塔吉克族鹰舞
塔吉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则分布在该县以东的莎车、叶城、泽普等县。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民族精神逐渐形成了塔吉克民族特殊的审美追求。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在民间广布有关鹰的民歌和传说,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鹰舞”。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乐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开,鹰笛、手鼓、拉巴甫(热瓦甫)、布兰孜库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其中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吹奏技法繁难,但音调别致、美妙;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由两名妇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种鼓点,这在其他民族
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新疆麦盖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这里是维吾尔族典型的聚居地区,约89%的人口是能歌善舞的刀郎维吾尔族。刀郎麦西热甫以表现刀郎地区维吾尔人民野外狩猎、喜庆丰收、欢乐生活等情景为主,包含有刀郎木卡姆演唱、群众自娱舞蹈、餐饮、文学艺术表演及各种游戏等。它不受环境条件、时间、参与人数的限制,程序严格,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大致可分为节庆礼仪和人生礼仪、农牧业生产、社交活动、其他民俗活动等四种类型。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舞。
刀郎木卡姆
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刀朗木卡姆据说原有12套,现在能收集到9套,其中包括“巴希巴雅宛木卡姆”、“孜尔巴雅宛木卡姆”、“区尔巴雅宛木卡姆”等。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为前缀有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长度约为6到9分钟,9套总长度约一个半小时。刀朗木卡姆的唱词全都是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谣,充分表达了刀郎维吾尔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反映出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曲调高亢粗犷,感情纯朴真挚。新疆麦盖提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喀什、和田、阿克苏和伊犁等地流传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同源,但在结构模式、旋律风格、乐器使用等方面却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公众或家庭聚会中演唱和舞蹈。由于维吾尔族相对独立的绿洲生活环境逐渐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也随之变化,十二木卡姆艺术因此出现传承的危机。
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是塔吉克族的农事节日。塔吉克语称播种节为“哈莫孜瓦斯特”、引水节为“孜瓦尔”,每年春播的头一天即是节期。届时,全村人聚集田野,祝贺春播开始,各家各户都带一点麦子放在一起,公众推选一位全村尊敬的长辈来撒种。被推举的长者喜笑颜开,口中念念有词,拎着种子一把把地向田间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人群身上撒去,大家抻着衣襟,笑声阵阵,往种子撒落处簇拥着,以此表示对春耕播种的祝贺。撒完种子,由一人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并撒几把麦种表示开播。然后给耕牛喂些形如犁铧、犁套之类的面食,表示对耕牛的慰劳。据说在旧社会的播种节,那些生活贫困、缺乏种籽的
刀朗歌舞
历史上的刀朗人主要分布在巴尔楚克一带,他们只是维吾尔族的分支,但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以及面貌上与其它维吾尔人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曲调朴实、风格豪迈,粗犷的刀朗歌舞更是别具一格,是维吾尔民间舞蹈之一。近年来,刀朗舞在南疆悄然兴起,田间地头,深深庭院,盛大节日,婚嫁喜庆,文艺晚会,到处可见刀朗歌舞。如有贵宾到来,刀朗人自然跳起欢快的刀朗舞迎接你,还有展示民族性格的刁羊、赛马活动,引入入胜,回味无穷。
伊斯兰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肉孜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古尔邦节前七十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服饰是指具有塔吉克族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服饰。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气候寒冷的帕米尔高原,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所以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清代以后,用自织土布和外来的丝绸渐多。男女都穿染成红色的、长统、尖头、软底皮靴和毡袜、毛线袜。体魄健壮的塔吉克青年与老人,都有一套优质的皮装。夏季,为适应高山多变的气候,也穿皮装或絮驼毛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脚穿用羊皮制成的鞋帮、牦牛皮作底的长筒皮靴。穿上皮靴,过冰川、攀雪岭,行走自如。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塔吉克少女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帽沿四周饰金、银片和珠饰编
塔吉克族民歌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和后来从帕米尔西部、南部迁至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的音乐为阿拉伯风格,有弹唱曲、歌舞曲、叼羊曲、哀悼曲、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乐器为纳依(鹰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热布普(弹拨的六弦琴)。塔吉克民歌有“拜依特”(一般民谣)、“麦依丽斯”(叙事歌曲)、“菲来克”(萨里库勒方言的悲歌)、“塔勒肯”(葬礼歌)等。这是塔吉克族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和田等地是新疆主要蚕桑区,维吾尔人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编织史,当地人用丰富的蚕桑资源,织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艾德莱斯绸。2008年,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复杂,做工精细,所有工序全部由织染艺人手工操作完成,主要工序有抽丝、并丝、卷线、扎染、图案设计、捆扎、分线、上机、织绸、制成成品等。艾德莱斯绸的最大特点为印染工艺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即在经纱上扎结染色,先按图案要求,于经纱上加以布局、配色、扎结,然后分层染色、整经、织绸。艾德莱斯绸的制作全部采用蚕丝生产,未添加任何辅助纺织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