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昌吉特产
昌吉民俗文化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意即“六十二套曲”,是一种以器乐曲为主,配之以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2008年6月14日,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具体形成年代,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依据,因而不能准确断定其形成年代。但根据现代学者对六十二阔恩尔的研究,认为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应与哈萨克族音乐的发展同步,特别是“奎依”的发展一脉相承。哈萨克族人将器乐曲统称为“奎依”,由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乐曲,分别冠以乐器的名称,如“冬不拉奎依”“斯布孜额奎依”“库布孜奎依”。据哈萨克斯坦2000年阿拉木图版教科
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品种,俗称“小曲子”,孕育形成于清代晚期,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及西北等地的其他民间俗曲传入新疆后,受新疆汉语方言字调的影响,并与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新疆曲子。这种由汉、回、锡伯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曲艺品种,主要流传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昌吉州八县市、乌鲁木齐、石河子、沙湾、伊宁、霍城、察布查尔和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及南疆的焉耆等地区。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二胡、板胡和碰铃等自行伴奏,轮递演唱,唱腔音乐十分丰富。新疆曲子是多民族艺术融合的结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为流行地各
新疆哈萨克族毡房
新疆哈萨克族毡房的历史悠久,嫁给哈萨克族祖先乌孙王的细君公主在《黄鹤》歌中唱到:“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食兮酪为浆”这首诗中就描写了毡房。由此可见,哈萨克族毡房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2008年,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萨克族毡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细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牧区的哈萨克族一年要搬十几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