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特产
大兴安岭民俗文化
鄂伦春族摩苏昆
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其内容多讲唱“莫日根”的英雄故事,曲调多不固定,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流传在逊克的多用【库亚若调】,流传在呼玛的多用【库尧勒调】,流传在黑河的多用【因交调】,属于“类型曲调”。还有根据节目不同而使用不同曲调的情形,如演出《阿尔旦滚滚蝶》时必用【四季来临的时候】,演出《双飞鸟的故事》必用【渡口河边】,演出《猎人和心爱的妻子》必用【妻子的礼物】,属于“定型专用调”。另有自由选用或借用各种曲调
漠河民间捕鱼习俗
在黑龙江边钓鱼的方式比较多,视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钓法。一般可分为垂钓、甩毛钩、下夜弦、下盘弦和下趟子钩等。垂钓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捕鱼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生产生活所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的一种良好选择。漠河民间捕鱼习俗对于不同的鱼种,垂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体现在鱼饵的使用上。对大多数鱼种而言,一般都采用肉质鱼饵。蚯蚓则因其使用方便,受用者广而成为垂钓者的首选,是最优质的上好饵料,它几乎为所有冷水鱼所取食。使用时,先将蚯蚓置于掌心拍死,截取一小段,套在鱼钩上,甩入水中,就可静等鱼儿上钩了。在江里垂钓不用浮漂,鱼弦前头用一较重的铅坠,甩入江中后,以观察鱼杆头的摆动情况来确定是否有鱼上钩,也可以
鄂伦春族萨满祭祀
鄂伦春族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男的称“尼罗萨满”,女的称“阿西萨满”。萨满的来源有:一,得病后许愿当萨满,经萨满跳神病愈,即还愿成为萨满;二,老萨满死后,他的神会找另一个人附体,找到的这个人能说出老萨满的情况,就可以成为萨满。萨满有“阿娇儒”萨满与“德勒库”萨满之别,前者为氏族萨满,一个氏族只有一个,后者为流浪萨满,可以有数个。因此鄂伦春族奉前者为正神,其权威要高于后者。萨满供的神多寡不一,但总称为“斯文”。一个萨满有多少神,可以从他们的“档士”(登记各种神的用具)看出来,“档士”上刻的一个豁口就表示一位神。每年春季,鄂伦春族举行纪念性的祭神活动和娱乐性的敬神赛神活动。选择好日期、地点,人们便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
鄂伦春人的服装,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人穿的皮袍,男女式样基本相同,都是右大襟,男袍“尼罗苏恩”前后或左右开衩,女皮袍装饰美丽。春秋季的猎装较短,长到膝盖,夏季的狍皮毛很短,颜色发红,所以也叫红毛皮衣。雨天将旧冬衣毛朝外穿,可以防水。男子穿的皮裤只到膝盖,腰间肥大。裤脚折起来用带子系住,塞进皮靴里。出野外时还要在外面穿上皮套裤。皮套裤是用耐磨的鹿、(犭+罕)皮制作的,而且要刮掉毛,鞣制得非常软,这样,骑马打猎时不仅结实抗磨,而且灵巧方便。女皮裤是长的,比男裤稍瘦些,前面带兜肚,裤腰从左右向前折,系上腰带,这种裤子适合骑马
鄂伦春族萨满服饰
鄂伦春族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以能骑善射著称于世。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萨满在跳神之前,首先要把自己装扮起来。神衣,鄂伦春旗号称之为“萨玛”。多由鹿皮缝制。长约四尺左右。过膝、领口、袖口及对襟等部位都绣有各色云形花纹,并配有许多物件。主要有护肩、飘带、铜铃、铜镜等。整个神衣约有五、六十斤重。神帽,鄂伦春语称之为“奔波里”。它的骨架最早用约十公分厚的皮子制成,后逐渐用铁代替帽子系一铁圈,上面为十字形半圆顶,在十字半圆顶上多安有两只三杈或六杈的鹿角。铁圈和铁梁全用各色布条缠起来。帽
马拉爬犁
东北冬天的雪是很多的,黑龙江一般10月(公立)就开始下雪,5月偶尔还有下雪的时候。在空旷的草原上和森林里,积雪有时有一米多厚,人在上面走不会陷进去,因为雪已经冻的异常坚硬,路上积雪也牢牢的粘在路面上,这时一种叫爬犁的交通工具就有大用处了,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拉动。所以跑起来肯定比马车要快。爬犁底部有两条铁或木头的滑板,用于接触雪面,前面是一匹马拉着。马的蹄子也要打铁掌,才能不在路面上打滑。
包冻饺子
南方人过年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北方人过年吃饺子,表示除旧迎新。这是南北绝然不同的习俗。现在,住在城里的北方人已经将蒸馒头的习俗淡化了,但是包冻饺子的习惯还保留着,最晚三十那天饺子就得包了冻上。东北人过年包饺子是件大事,要用最好的面来包饺子,所以一到年根前,各家都想招整好面粉。包饺子,在南方人看来是件挺麻烦的事情,但在东北人手里却是小菜一碟。东北人对饺子百吃不厌,有这样的说辞叫“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躺)着,好看不如嫂子”。包饺子先要把面活好揉成团,盖上湿毛巾放在一边,这叫醒面。这面得醒俩小时左右,这工夫就准备饺子馅。过年包饺子要活几种馅料,猪肉芹菜馅、猪肉酸菜馅、猪肉白菜馅、牛肉罗卜馅、
漠河放灯节
北极村的放灯节是每年的夏至这一天。这是一个年轻人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许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于傍晚时分,都会携手来到黑龙江边的放灯台上,点燃自己亲手制作的江灯,许下自己的心愿,放飞他们对未采生活的美好企盼。一时间,千百只五彩缤纷、姿态各异的江灯随波飘荡、缓缓游动,亮着希望之光,与天上的星星相互映衬,远远望去就象一长串萤火虫随着江水飞舞,场一道十分绚丽的风景。近年来,放灯活动大有突破常规的趋势。许多年轻人只要心有所想,就会在任意一个傍晚来到黑龙江放下一只江灯,默默看着它随江水漂去。让承载着自己心愿的江灯在夜色中闪烁着点点金光向远方漫游而去,寄托着对生活、事业、人生及亲朋好友的美好祈愿和祝福!为了促
漠河县夏至节
夏至节是漠河北极村独有的一个节日。按照北极村人的习俗,每年夏至这一天,北极村的人们都会自发来到黑龙江边,点起篝火,边跳舞边等待北极光的出现。在夏至这一天,北极村是中国白昼最长的地方。太阳从落山至初升的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因大气和地面物对阳光的散射,夏至前后的几天基本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黑夜,所以,人们把夏至的北极村称为“不夜城”。一般来说,太阳东升西落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常识,但在夏至的北极村太阳却是北升北落,晚霞与朝霞紧紧相连;映照于北方的天空。这种在同一时间欣赏到晚霞与朝霞的神奇天象为北极村所独有。与夏至节相辉映的是神奇而绚丽的北极光,在中国,北极村是最有机会出现极光的地方,极光出现的原理是由太
漠河鄂伦春族风俗
鄂伦春是长期生活在我国北方深山密林中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仅有几千人口,为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这是一个自古以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着神秘色彩的民族。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经常能看见鄂伦春人骑着猎马,挎着-,领着猎犬或从街头走过,或驰骋在山林间,他们的剽勇令人惧怕和敬畏。鄂伦春人热情、好客,心地坦荡,哪怕是素昧平生,只要与他们相遇,他们都会与你把酒同饮,割肉同食,你如果不接受,他们会很生气,甚至拿起枪半真半假的恐吓你。正因为他们这粗犷的性情难以为常人所理解,所以使人对他们敬而远之。因鄂伦春是漠河地区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也是漠河地区最早的先民。因此
漠河县鄂伦春狩猎习俗
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这主要是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猎史要比农业史长久得多。这些最早的先民们没有先进的狩猎工具,棍棒与弓箭是他们主要的狩猎工具。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他们常常采用“烧山引兽”“放火寻角”等野蛮方式进行狩猎。这种方式一度成为这些少数民族大量获取猎物的主要手段之一。鄂伦春狩猎习俗“烧山引兽”“放火寻角”在当年开发“北大荒”时,首先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过这样一句谚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而在八万兴安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的确繁衍生息着大量珍稀野生动物,因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这些野生动物许多具有珍贵的毛皮和珍贵
鄂伦春族萨满舞
“萨满舞”,亦称巫舞。“萨满”,意为激动狂怒的人。鄂伦春人,从前把人的平安,狩猎的丰收都寄托在祖先的神灵上,萨满就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使者”。他(她)们虽是专门巫师,但一般不脱离生产,也不收取任何物质报酬,这和阶级社会的宗教巫师是有所区别的,所以鄂伦春人的萨满是受猎民们尊敬并享有较高威望的。萨满的手鼓(鄂伦春族称“文图文”),是扁平的单面鼓。用狍皮蒙成鼓面,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无把,鼓背面装有铜环,用皮条连接便于手持。鼓槌用狍皮裹着狍筋制成,长约三十厘米。左手持鼓,右手拿槌,鼓点由单、双、碎点组成。主要舞蹈动作有:1.“空中画圈”。一脚独立,一脚正面抬起离地一尺多高,从里向外划二圈(亦可从外
嘎拉哈
嘎拉哈:抓(音:chuǎ,为东北方言,汉字中没有此专用字,意为“短距离迅速向前抓”或“短距离迅速向前咬”的动作)嘎拉哈是以嘎拉哈做为游戏的统称,是我国北方旧时每家必备的一种游戏。每当晚饭后,几家孩子聚于土炕上,一玩到深夜。嘎拉哈为骨制是狍子、鹿、猪、羊等后腿膝关节处的小骨。食用后,取出,清净后染上各种颜色。但于生肉中剔出的嘎拉哈才是嘎拉哈中的上品,尤其光亮。嘎拉哈四面各有名称,正面叫“坑”,背面叫“背”,如耳一面叫“针”,另一面叫“驴”。嘎拉哈玩法灵活,可一人也可多人,以抓、搬、叨、碰为主。场地多选在炕上。通常玩抓嘎拉哈要另外配上一只“口袋”,“口袋”用6片布片缝制而成,里面装上麦子、小米、玉
飞机格
飞机格:这是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男孩子中的一种户外游戏,参与人员2~5人。于地面画上格子,游戏便于格子中间进行。飞机格的画法简单:纵向三格,上横向两格,两格上一格,上再横向两格,共八格。于顶上两格画半圆,名为“锅”,锅内于半圆弦中间处画一小半圆,为锅底。游戏开始以出“手心、手背”或“石头、剪子、布”分出先后次序,每人各有一“籽”,充当籽的有片石、碗碴、酒瓶底等物。玩者将籽投放于第一格,单腿跳过有籽的一格,依次将余下7格跳满,两处横向两格可双脚同时各踏一格,再跳回,至有籽格处,将籽拾起,跳过那格。第一级完成。第二级,将籽投入第二格,单腿跳进第一格,跳过第二格,其余跳法相同。以下依此类推。当
打破车
打破车:打破车也叫“打坨子”,这是山中孩子比较野蛮的游戏。游戏方法简单,找来一整块红砖,立于10余米之外,人站处划一横线,人站于线外。以“石头、剪子、布”确定出场次序。玩者手持半块砖头或石头称为“籽”,向10余米之外的红砖扔,将红砖打倒,为完成一级;第二级则将籽扔于大致自己一条单腿可跳至的距离处,从线外跳出,踩在籽上,并于此处击打红砖。打倒则完成第二级;第三级可将籽扔于自己单腿跳跃两次可跳至的距离处,从线外跳出,第二跳踩在籽上,并于此处击打红砖,以此类推。待至第8级时,籽已落于红砖之下,这时不再用手拾籽打砖,可用单跳的脚将籽踢向红砖,打倒后进入第9级。第9级是将籽扔于红砖之后,跳过去后,拾籽从
抽冰尜
抽冰尜:抽冰尜是北方男孩子最为喜爱的一种冰雪游戏,早年冰尜都是自己制作的。一般冰尜有两种材质制成,一种是木制的,找一截木头,大小长短均按自己喜好而定,小的三五厘米粗,六七厘米长,大的十几厘米粗,十五六厘米长,一头削成圆尖,于圆尖上钉上手推车用的滚珠,也有钉上按钉的。尜就做成了。另外一种是铁制的,找来一个大号的螺母,再找一个大小与之相当的铁珠,将铁珠硬砸于螺母之中,就完成了。不同材质的尜,使用的鞭子也不同。对木质的尜,一般使用细绳做的鞭子;对铁珠螺母尜,则要使用由一束布条制成的鞭子才行。不论哪一种,做好了鞭子,才算完成了全套装备。找一处冰面或踩平的雪地。或用手起动,或用鞭梢缠绕于尜体上起动,之后
打啪叽
打啪(音:pià,东北方言,无此汉字)叽:这是一种很花力气的游戏,分两种,一种是用旧书页纵向对折,两张十字交叉,逆时针折角,相互插压,形成方形一体。有2张纸的,有4张纸的,也有6,8张纸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常有男孩子将自己正学的书撕开叠啪叽的,自然少不了老师的批评和爹0责罚,另一种则是用旧的香烟盒,折角、对折、插压而成的三角啪叽。不论哪一种,玩法是一样的。两个以上的人参与就行,同样以出“手心、手背”或“石头、剪子、布”确定出场次序。以啪叽扇啪叽,扇翻为赢,啪叽便归赢者,输的一方再续上一张,赢的接着扇。扇不翻,轮下一个扇。如先扇者的啪叽压了后扇者啪叽上面,则以双方先喊出的“死”或“活”来确定如
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
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关扣尼“吕日格仁”即鄂伦春族语“舞蹈”。黑龙江大兴安岭发掘并保护的鄂伦春族“吕日格仁”,大致可分为娱乐性、仪式性和宗教性三类,有“弓箭舞”(宗教舞蹈)、“篝火舞”(自娱性舞蹈)和“熟皮子舞”(狩猎生活舞)等几种。其动作一般都由慢至快,以抒情优美的舞蹈为开始,用激烈豪迈的群体性表演达到高潮并结束。无音乐伴奏,大多边歌边舞。“哲黑哲”、“加黑哲”等衬词是伴舞时人们高呼的节奏口号。
漠河冬至节
冬至节与夏至节一样,也是北极村所独有的节日,这一节日为每年农历冬至这一天。当地人也把冬至节称为“格桑布尔节”,格桑布尔是一个古老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据说,冬至节就是因他而设立的。北极村的冬至是中国黑夜最为漫长的地方,从日出到日落,只有6到7个小时;如果加上因冰雾遮蔽阳光的作用,人们一天中真正能够看到太阳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5个多小时。尽管有洁白厚厚的积雪,可以大量反射阳光,但以开亮室内电灯为基准,所谓白天的时间也决不超过9个小时。在这样极端昼短夜长的日子里,人们往往围坐在自家小土炕上,磕着瓜籽,讲讲传说故事,或者几个亲朋好友,支起火锅,喝酒谈天。看着窗外南天边上低矮的太阳,计划着春天要做的活计。近
鄂伦春人狩猎文化
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世代以狩猎为生,狩猎生活使鄂伦春人对野生动物了如指掌,日积月累,他们总结出一套实用而有效的狩猎方法。他们经常使用寻觅法、跟踪法、追捕法、堵截法和掏洞法等狩猎森林动物及河上捕鱼。他们的主要狩猎工具有滑雪板、桦皮船和-,还有专捕灰鼠的“对子”,捕大动物的“郎库”,捉鹿的窖趟子,诱罕的鹿哨,捕鱼的鱼钩、鱼叉及鱼梁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