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黄山市 > 歙县特产
歙县民俗文化
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黄山毛峰茶汤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山毛峰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黄山毛峰采摘细嫩,特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黄山毛峰的采摘标准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黄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鲜叶进厂后先进行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为害叶,拣出不符合
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
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
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大力专,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医学”家族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作为著名的新安临床医学,“张一帖”的得名,就是因为急危重症常常一贴(剂)药而愈,民间还有“仙人拐”等神奇传说。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之痼疾经“张一帖内科”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诊治痊愈后,由衷的赞叹:“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具有450多年历史的“张一帖内科”家族流传至今,说明新安医
西园喉科
西园喉科为歙县郑村郑氏24世祖郑以显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所创,因其郑氏祖宅名“西园”,俗称“西园喉科”。西园喉科至今已有十三代传人。郑氏第三代传人郑梅涧于清乾隆年间(1775年)创制的“养阴清肺汤”成为当时治疗“白喉”的灵丹妙药。该药比德国医药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冯贝林发明抗毒血清治疗“白喉”早一个多世纪。西园喉科承祖创新,反复实践,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发展完善。它治疗咽、喉、口腔疾病,针药并用,施治又重吹药。西园喉科拥有别具一格的吹药疗法,它是西园喉科传统治疗特色方法之一,即将天然中药材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按方混合调制后,将粉剂直接吹至咽喉病灶处,直达病所,药轻力宏,是最主要的外治法,疗
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徽州版画最盛,从业人员很多。明正统年间(1436—),歙县虬村黄氏世代就以刻书为业,万历至清顺治年间(1573—1661)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使得版画水平大大提高。丁云鹏与其学生同匠人黄守言、黄德时等合作,完成了《方氏墨谱》、《齐云山志》、《考古图录》、《唐诗画谱》,其中皆有徽派版画的精品。明天启七年,徽派版画家胡曰
新安医学
一、起源与发展新安医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1、兴起时期。唐代,吴人杨玄操任歙县蔚,对《难经》进行注释工作,是三国事吴太医令吕广注解《难经》的继起者。又歙西七里头圣僧庵慧明,精研医学,时称“圣僧”。从宋神宗原丰年年间至宋末(1080年——1276年),新安有名医14人,有2人写了3部医学著作。歙县张扩(1054年——1102年),从学于湖北蕲水庞安时,随后又到四川向王朴学习脉诀,于是医名大振。他享年四十九岁,从事医学活动约在1080年——1102年间。张扩之学传弟张挥,又传子张师孟。张挥再传于子张彦仁,继传于孙张杲,仰承俯授达110多年,成为新安第一代名医世家。张杲以儒医著称于世,究心医
珠兰花茶制作技艺
珠兰花茶产于安徽省歙县,是歙县传统名茶,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代时就有出产,是以烘青绿茶和珠兰鲜花为原料窨制而成,是中国主要花茶产品之一。珠兰也叫珍珠兰、茶兰、属金粟兰科,金粟兰属,为草本状蔓生常绿小灌木,4-6月开花,以5月份为盛花期,花香清香幽雅、鲜爽持久,适于窨制花茶。珠兰花茶采用的是窨制技术,其分为两个阶段:一为制茶坯,是将毛峰、大方、烘青等毛茶原料,经烘焙、筛切、风选、拣剔、匀堆等工序,分级分批,按标准样精制成各种级青茶坯。二为窨花,是将精制素茶窨以新鲜珠兰鲜花,使原料茶吸收花香,经一次或多次窨花之后,便制成珠兰花茶。具体是通过茶胚处理、鲜花维护、茶胚复火、通花散热、带花复火、匀堆装箱
跳钟馗
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都有不同之处,各有千秋。雄村义成跳钟馗,只有鬼卒而无五毒,主要以蝙蝠引路,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来表演,着重于“跳”和“醉”上下功夫,形成独特的舞姿。在跳的过程中,表演各种民间技艺,寓意是保一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突出“钟馗出巡”情节,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厚。郑村
皖南木榨油技艺(歙县木榨油)
徽州木榨榨油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油菜籽收割后,首先用风车筛去杂质,再在大锅里炒熟。炒好的油菜籽冷却后,进行两至三次碾磨。磨的粉越细越好,出油率也就越高。蒸粉是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蒸好的粉用包袱提倒进放了稻草的铁圈中,踩压为粉饼。木榨的主体部分是一根很大的树挖成,中间挖了一个圆孔,靠胀楔挤压粉饼的原理榨油。上榨是得要两个人通力合作才能顺利的完成。木楔分两排,一排胀紧则另一排松掉,再胀再松。安放木楔是个技术活,一般由榨房的大师傅亲自操作。撞榨用的是撞杆(或者石锤)。这种传统的木榨榨油方法最少需要五个人一起合作,劳动强度非常大,每一道工序基本靠人工
许村大刀灯
大刀灯流传于歙县西北古镇许村,是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为歙县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之一,源于许村人对先祖唐代忠义公许远的追念。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五代时,许远之孙许儒为避战乱,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不久定居许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人,不让“许家刀法”失传,同治三至四年,大刀灯习俗形成,许氏后人将每年正月十五定为忠义公许远的纪念日。当天晚上,许氏所有宗祠得派出一支舞刀队,挚着两丈多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长街,来回舞个通宵。大刀灯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毛竹外加杉木,手工将竹剖成11股,扎成
新安王氏医学
“新安王氏医学”又称为歙县“富堨王氏内科”,源起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20年,是新安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新安王氏医学”始祖为王履中(字学健),尝学医于歙县冯塘程思敏先生,其后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由王履中传王心如,再传王养涵(又字漾酣),传至-王仲奇、王殿人、王季翔,第五代王樾亭、王蕙娱、王燕娱、王任之、王乐匋,第六代王宏毅、王宏殷、王键等,第七代王又闻、王睿等,已历经200年,传承七代。名著沪、江、浙、皖、赣间。“新安王氏医学”以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特色,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近年来,新安王
野鸡坞外科
野鸡坞外科,歙县南乡人方国梁所创,因其祖居地名“野鸡坞”,俗称“野鸡坞外科”。自清代乾隆1765年间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有10代传人,二百多年历史。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疔疮等无名肿素有特效,药到病除。方氏认为外科疾患皆因“风从上受,湿从下注”而致,须内外并治。施治除精制祖传各种丸散膏丹外敷,还注重内服。并提出外科疾患并非都由火热之素而生,除疔疮外,很少用清热解素药。其祖方家万在歙县南乡洪琴开设春生堂药店,著有《德章祖传外科秘书》,分“训子入门”、“病机”、“症验录”等篇,并附“一杯醉倒方”等方剂,用于外科刀针止痛。“训子入门”篇强调医生要有仁心,学有垣心,切戒贪酒心
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制作技艺
黄山贡菊,又名徽州贡菊、金竹贡菊。焙工精良,色白蒂绿,花大芯小,匀称整齐,清光绪间充为贡品。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等功效,适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喉炎等症。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主产歙南金竹岭村及附近村,全县乡村广泛种植。黄山贡菊(徽州贡菊)产地皆为山区,山峦起伏,绿水长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黄山贡菊(徽州贡菊)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一、择地施肥。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地下水位低的山地,深耕晒垅筑畦施基肥,约每亩30担猪牛栏粪。一般畦宽1米,沟宽35厘米。二、扦插繁殖。贡菊花属无性扦插繁殖,清明前后,用越冬种根分蘖苗,摘去顶苗后扦插。三、田间管理
三阳打秋千
歙县三阳镇三阳村民俗表演“打秋千”起源于明末,盛于清,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俗有:“叶村罗汉中村灯,三阳秋千传万村”之语。昔日,每逢春节及元宵佳节,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四季平安,当地村民在三阳村洪氏宗祠、水口庙、观音阁及全村主要街道,载歌载舞举行打秋千、扮地戏、跳加官、走五猖等庆祝活动。这日,上到徽州府城下到昌化县,四面八方都来观看。打秋千,有别于单人娱乐的“荡秋千”,它有特制的秋千架,木制底盘架,下安四木轮,架腰扎二杠,丈余高,底盘架中央竖两根木柱,二木柱间支一十字架,十字架四端用绳索各悬秋千板一块,如有一秋千姑的重量较轻,则使用铁板以保持平衡。底盘架四边用细竹支起小巧玲珑、装饰精致
张一帖内科
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大力专,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张一帖内科”,是“新安医学”家族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作为著名的新安临床医学,“张一帖”的得名,就是因为急危重症常常一贴(剂)药而愈,民间还有“仙人拐”等神奇传说。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之痼疾经“张一帖内科”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诊治痊愈后,由衷的赞叹:“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具有450多年历史的“张一帖内科”家族流传至今,说明新安医
抬阁(湖村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二日湖村举行“观音会”。二十九日上午村中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去村外三里的三面亭迎接从歙县小南海请来的观音菩萨神灵,谓“接观音”。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最为吸引观众。抬阁的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边长1米,高1.3米,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狮子头柱连接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古色古香。抬阁左右方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四人抬行,并有一人执弯月形护叉随护上架演员。装台由经验丰富的老手担任,先将铁制的支撑主件安装台上,分别给演员头面化妆,再根据剧目造型需要身缚不同的铁制构件,外着戏服,先下层,再中层,后上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
大方茶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唐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贡大方茶两万斤”的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0)徽州生产大方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飞布山上庵寺住持僧大方从虎丘经昱岭关来到福泉山的福泉寺,进一步改进了古代大方茶制法。老竹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约3万个芽叶制成一斤干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披金豪,隐付不露;汤色清澈微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制茶工艺有杀青、揉捻、做坯、拷扁、辉锅五道工序。歙县大方茶,茶叶产地自然环境优胜、特殊、茶质优良、独特,富含硒、茶黄素等有益人体保健的成分。
吴山铺伤科
吴山铺伤科为新安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传承十二代,且留下很多珍贵的研究性著作,如《伤寒注释》、《脉诀捷径》、《伤科汤头歌诀》等。歙县吴山铺程氏伤科,对伤科病症的治疗以内服中药煎剂为主,内治主张活血兼祛瘀,重视风、寒、湿对折伤病人治疗中的影响。治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化瘀,消肿、止疼为主,后期则以调整肌体培养气血为主,用药灵活多变。外用秘制伤膏助其局部化瘀定痛。对于关节骨折患者初期给予手法复位,采用小夹板固定,操作简便利于换药和复查,并适时予以功能锻炼:吊梯、爬墙、摇手、坐凳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法治疗,使患者得到最好的恢复。吴山铺伤科的祖传密制膏药,由100多味中草药,经精心
叶村叠罗汉
歙县三阳镇叶村的叠罗汉起源于明末,至今有500多年历史。为祭祀40多僧人保护“惠安寺”与官兵搏斗的亡灵在九泉之下安息,以驱邪纳福为目的,以堆叠为表演特征的艺术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民间杂技叶村叠罗汉,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民间杂技之一。叶村叠罗汉,分上下两段。上段采用戏剧的表演形式,由小和尚打扫佛堂,老和尚虔诚礼拜,然后引上观音、韦陀、灵官三位菩萨与护法的四大金刚。下段为罗汉上场,进行堆叠。众罗汉戴头套、画脸谱、赤露胸背,堆叠各种人体造型。有1-6柱牌坊、水帘洞、仙人桥、普陀崖、黄花座、蜡烛台等66套,高者至6层,惊险别致,造型毕肖,令人叹为观止。叶村叠罗汉每逢闰年正月十五(元宵)进行演出,500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