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含山县特产
含山县民俗文化
含弓戏
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戏、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因起源于皖东沿江以北的含山县,且以弓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名“含弓”。含弓戏(原名含弓调),它兴起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期在瞽目艺人操琴卖卜坐堂会的一个曲艺形式上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戏曲,隶属于滩簧声腔系统。据含弓戏老艺人俞孟兴口述:早在南方曲种滩簧初兴的清嘉庆年间,含山一带盲艺人在卖卜的同时就兼唱滩簧,也有部分盲艺人运用当地民歌小调来演唱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由于唱法清新、风格独特,便有了“含弓”之称。清道光年间,当地连年遭荒,含弓盲艺人迫于生计渡江南移集于以米市著称的芜湖。在此期间,含弓盲艺人与当地盲艺人所唱的“苏弓”及外来盲艺
民间扎彩(马鞍山含山县)
民间扎彩工艺起源于盛唐,昌盛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以它特有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每逢“春节”,农历“十五”、“二月二”、“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扎彩办灯会的习俗,以喜悦的心情庆丰收保平安,欢度节日。民间扎彩工艺把地方性代表风格与毗邻地带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诸多形式竞发的格局,扎彩工艺以扎制龙灯为主,并伴有花船、花灯和杂灯。龙灯分为:滚龙、车龙、长龙,根据龙身的色泽又分青龙、白龙、黄龙。以黄龙玩耍最多。花船,俗称“旱船”,又名“旱地行舟”。其玩法和角色的搭配,各地都不相同,各具特色。花灯,又称“彩灯”,品种繁多,有和合二仙灯、福禄寿三星灯;一定高升、六六大顺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西有大岘山,东有小岘山。连绵几十里,两山对峙,中间一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期,这里地处吴楚两国边境,号称吴头楚尾,为边关要塞。昭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在这里曾上演过一场“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须发”的传奇故事。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今湖北监利县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他的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哥哥伍尚都是楚国忠臣。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占媳为妻,并听信谗言欲废掉太子,身子太子老师的伍奢因竭力劝谏,祸及全家,伍奢和大儿子伍尚被杀,伍
运酒传统酿造技艺
含山酿酒历史之久远,清代运漕地处稻米主产区,由于紧临芜湖又有水道相通,自然成了芜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精明的徽商看中了这块商业宝地,纷纷进入运漕经商,运漕的酿造业也随之空前发达。镇上有大小糟坊10多家,如洪义泰糟坊、龙集糟坊、王家糟坊、蒋家糟坊等。其中以洪义泰糟坊最为有名,其生产的“大麦烧”酒、“五加皮”酒在裕溪河流域名闻遐迩,深受民众喜爱。“大麦烧”酒是以优质大麦和酒曲酿制而成,酒香扑鼻,入口醇绵,“五加皮”酒是以陈年白酒为酒基,加入中药五加皮制成。生产中严把用料关,从不掺假以次充好,其次注重工艺严把酿造时间关,时间不到的产品一律不出厂不出售,正因为洪家讲究质量,其产品声誉极好。运漕酒厂的
戴氏正骨法
发源于含山县林头镇东关社区向日方村的祖传医伤正骨技艺——戴氏正骨法(俗称东关祖传接骨),在含山县乃至皖中、江淮地区,可谓声名远扬,每年慕名前来治疗骨伤的患者超过万人,受到广大患者和当地百姓的青睐和推崇。戴氏正骨法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含山县志》记载:并考证《戴氏宗谱》,戴氏正骨法开山鼻祖名叫戴立杨,生于清嘉庆壬申年。戴氏家族系名门望族,戴立杨为人豁达,乐善好施。清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两名身受重伤的太平军军医流落至此已奄奄一息,戴立杨冒着风险将其收养在家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两名军医感念其救命收养之恩,又念其有行医治病的天分,便将接骨技术传授给他。戴立杨勤学钻研,经常到附近的太湖山
含山封扁鱼制作技艺
安徽省含山县隶属马鞍山市,位于巢湖东侧,长江下游北岸,境内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清溪河、滁河等五条河流水域资源优势明显,盛产鳊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含山封扁鱼是含山县民间流传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民间美食,保留鲜活鳊鱼的完整体型,在鳊鱼腹腔内填封肥瘦适中的猪肉,经传统腌制、卤泡制作而成,故名封扁鱼。也因此有着“鱼肉双鲜,扁鱼不扁”的美誉,在马鞍山、巢湖乃至安徽部分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成品肉质细嫩、醇香味美、鱼香扑鼻,深受本地区市民的喜爱,广为流传。据含山计氏家谱记载,封扁鱼技艺源自清光绪年间,计氏老字号饭馆掌柜因腌制鳊鱼的瘦瘪,受含山县陶厂太岳庙(现在的八宝寺)住持智仁法师“鱼腹玄机、鳊鱼
绒锈画
含山县林头镇传统手工艺品,为戈彰和家传绝技,现开有家庭绒绣画工艺品厂。吸取国画、油画的技艺,以丝棉、鸟羽为原料,加人分色渲染,然后依画面要求粘贴于画版之上,所绣人、物形态逼真,也彩艳丽,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双猫献花"、"双猫戏鱼"、"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作品,1988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亚洲产品展览会参展,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友人
含山庐剧
原名倒七戏,又称“小戏”、“小捣戏”。据老艺人追忆,在太平天国之前,已有倒七戏职业班在含山、巢县一带流动演出。巢县炯炀河保存清同治七年(1868)巢县知县陈炳所禁演倒七戏刻碑,碑文“淫词丑态,摇荡人心关系风化。如演本戏者,应禀案本县捉拿”常演剧目有《白蛇传》、《秦雪梅》、《牛郎织女》、《休丁香》、《陈世美不认前妻》等。“含山县庐剧团”于1954年5月成立。1956年3月改名“县地方国营庐剧团”;同年7月,改编大型庐剧《失金钗》参加“芜湖地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被评选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1年底,庐剧团与含弓戏剧团合并,1962年,改地方国营为地方财政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