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新绛县特产
新绛县民俗文化
绛州鼓乐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原始鼓乐。历经世代人民集体传承,唐代出现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迩天下,明、清两代呈现鼎盛。史称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曲,则发端于新绛县唐王堡;《辞海》上说“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这里曾出土了多处宋元时的鼓乐舞俑砖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鼓
新绛面塑
山西面塑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其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美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绛地处汾河下游,是山西省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人们就开始用白面塑成猪、羊,代替真猪、真羊祭祀。此后,这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便在古绛州一带沿袭下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造型较为夸张,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新绛面塑的品种多达60余种,受面质软
绛笔制作技艺
新绛县自古为水陆码头,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历来发达,从而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也产生一些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绛笔生产便是一例。据传,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至宋帝赵匡胤时,绛州制笔业已达鼎盛,贵为历代朝廷贡品。在其后的千余年间,绛州历代制笔艺人,承先人技艺之精华,不断改进创新,技艺日臻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绛城内仅笔墨作坊就有一百余家,年产毛笔十万支,行销全国和日本、朝鲜等地。绛笔的制作主要由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原料选好后,经石灰水沤,加热处理,变为熟毛。然后开始做衬垫、齐材、合把、分头、圆笔,做盖毛、上盖毛、捆笔等,以上为水活。干活主要是选用竹杆、
新绛戏曲剪纸
新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建都古新绛的晋献公命令宫中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纹样缀于绣鞋之上,表示当时被晋国征服了的十个小国向其纳贡称臣,此鞋样现仍流传于新绛一带,名曰《十果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曾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新绛剪纸艺术分布广泛,主要题材大致有三:传统民俗类、戏曲故事类、现实生活类,其中又以戏曲故事类居多。新绛戏曲人物剪纸,俗称窗人,也称窗花,受皮影戏影响极大,其代表作品有《空城计》、《柜中缘》、《卖水》、《伎乐图》、《教子》、《游园》、《窦娥冤》、《钟馗百图》等。它兼有版画的明快和雕塑的凝重,粗犷拙朴,散发着浓郁的黄土气息,对
烫烙画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文明沃土上,有一种经久不衰神奇画艺,它的名字叫做烫烙画。烫烙画,它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其色彩自然天成,古朴典雅。因其工具及材料的特殊性,所以制作工期十分冗长,一般需要数月时间方可烫烙一幅作品,有的甚至数年之久。烫烙画的寿命是很长的,在特制木板上烫烙的各种画,少则几十年,长则可达一个世纪之久。中华文艺美协会员,新绛向阳烫烙画研制所所长李祥生,数十年匞心筑梦,将烫烙画艺术在绛州大地传承发扬。2004年,他的作品《牡丹图国色天香》曾获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万件民间艺术品”金奖;2012年,烫烙画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烫烙画艺术,中西结合,古今交融,可抒张写意,亦可精雕细刻,
澄泥砚制作技艺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四大名砚中唯一泥砚。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经此西流,带来大量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的制作创造了条件,尤其为澄泥砚“窑变”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条件。唐宋时期澄泥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作工序。按照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均有记载。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
点舌丸制作技艺
“点舌丸”(梅花点舌丹),是延续生产三百余年疗效卓著的传世名药。现被国家列为“级秘密技术”。传承地新绛县.根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就有中药铺(店)34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当时双人药业的前身德义堂生产的“点舌丸”早已畅销晋、陕、冀、豫各地。“点舌丸”原系清朝皇宫专为皇室专用的秘药,后由王姓太监流传于民间。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绛县建德义堂中药铺,因疗效卓著,声誉鹊起。德义堂经营有方,解放后成为新绛县最大的中药铺,公私合营时在德义堂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绛中药厂。中医治疗外科疾病良药“点舌丸”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之一,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疗效,行销国内外,2005年被国家列为“秘
绛州剔犀髹饰制作技艺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为雕漆工艺之一。雕漆始于唐代,剔犀定型于宋代。绛州剔犀制作技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的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它雕漆和漆器截然不同。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同时,又因花纹多为回纹、云钩,流转自如,回旋生动,近代以来称之为云雕。绛州剔犀制作工序繁杂、技艺要求严格,从选料到裱胎、灰胎、髹漆、制图、雕刻、推光等各个工艺流程都必须严格把关。一般产品需涂饰80道左右,几十道漆要用一个多月时间。绛州剔犀造型十分考究,古朴中不失典雅,古香
蒲剧
是山西运城新绛县的特产。蒲剧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热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近百年来。涌现出几代著名演员。前有杨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等一批,继是阎逢春、杨虎
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绛州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刷技艺十分繁杂和讲究,从起草绘图到最后印制出一幅年画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既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又要有不俗的刻版技艺,还要熟练掌握套版印刷的窍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绛州木版年画在内容、题材、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造型以线描为主,品色套印补充,衣物多套印,面部多施晕染,色彩典雅端庄。画面主题突出,人物洗练传神。它的绘画、刀刻,线条细腻、手法独特
绛墨制作技艺
新绛县古称绛州,制作绛墨是该县的传统产业,过去常当作贡品,被文人墨客赞誉为“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百余年来受到群众追捧。绛墨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与新绛县相毗邻的襄汾、侯马、稷山一带,其中尤以積文斋笔墨庄制作的绛墨最为有名。绛墨常用的材料有皮胶、油烟、冰片、麝香、朱砂等。绛墨捶打是力气活,生产工人仅捶打一项就要百遍,揉与压需用巧劲,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墨锭才能质细蕴光,不胶不涩;研墨写字,乌黑铮亮,挥毫作书,不浸不晕,经年不衰,字迹如新;泼墨画画,幽香淡浓,尽如人意。绛墨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现今,積文斋的技术掌门人张永福老生先年岁虽高,但还亲自操作,并授技于女婿王中升,意将此项技艺
绛州皮影戏
影戏,即皮影戏,又叫“灯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剧,相传源于汉代。诗载:“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唐、五代时,佛僧以素纸剪刻影人,诵法念经,超度亡灵。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载:“每一方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影聚人。”反映了皮影在北宋时的演出盛况。元、明时期,皮影不仅在我国广泛流行,而且传到国外。清代各地影戏班社林立,演出风靡一时,遍及全国。绛州影戏便是在此时由陕西韩城一带传入的。绛州影戏以碗碗腔入曲,属于板腔音乐,用小铜碗碗击拍而伴奏。影戏的主要乐器有小铜碗碗、板鼓、截子、手
彩绘陶制作技艺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绛县彩绘陶工艺品取材汾河滩地的澄泥,生产以手工为主,从采回原料到最后变成艺术品,周期长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艺是选料、配泥、揉泥、拉坯、整形、晾干、烧制、绘彩,还要经过二十道工序进行打磨、上彩。彩绘仿古陶器制作过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有配泥用的棒、槌、筛、罗、瓮、转盘等;整型用的各种模具,几十种雕刻刀具等。彩绘陶品种约有400余种,大致分为:动物类,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传说中的各种飞禽走兽;人物类,各方神祗、历代君臣、凡夫俗子、三教九流等;器具类,古代鼎、壶、簋、舟、匜、奁、鉴、罐、方瓶、鹅瓶、蒜头瓶等;砖雕类,三星高照、招财进宝、
新绛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传说-新绛新绛县是晋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确定的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县,新绛,古称绛州,是春秋时期晋国故绛都的唯一传承者。当然,由于辖区范围的变化,现临汾市襄汾县赵康镇,从那时起一直到宋元时期都隶属于绛州管辖。而赵氏孤儿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新绛县和襄汾县的赵康镇一带。故绛都遗址、灵公台、哺饥坡、五色槐、赵盾墓、祠、碑、孤儿藏孤处、齐姜墓、骊姬墓、祁宫等许多古迹和实物尚存,保存、恢复这些传统古迹实物,对开发旅游线路,探索古晋文化,丰富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故绛所在地争议不休,导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