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省的长子县是中国最早生产响铜乐器的地方,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唐贞观元年(627年),当地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遍及各地,享誉天下。2008年,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子响铜乐器的制作以铜、锡为主要原料,经过配料铸胚、锻打、成形、热处理、冷整形、抛光和定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一件精美的响铜乐器需要具备多年的手工经验和匠人的自身悟性,很多工序都难以被现代技术代替。
最关键的是锻打和定音两个环节,在锻打时要有四个人共同抡锤锻打来确定一件铜乐器的厚薄和平整度。定音是最后一道程序,也是难点,一个好的定音把式必须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有丰富的乐理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这些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匠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可以说是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是手工作业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同时,长子响铜乐器与地方戏剧、宗教音乐关系密切。乐器适合于晋剧、京剧、评剧、梆子腔等戏曲和道教、佛教音乐伴奏。地方戏剧和宗教的多样性使响铜乐器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