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

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包壶传统工艺源于民间的把碗补锅的锡匠活计,后来人们把受损的陶壶、酒壶也找锡匠修补,为了美观,锡匠们把修补处做成好看的花型,成了锡包壶的雏形。

  随着工艺发展,当前艺人在紫砂壶外层整体或壶底、壶嘴、壶盖、壶把等局部贴上锡片,通过熔化、压片、造型、尽打、打磨、锡焊等工序,组成寓意吉祥的字画图案,在壶的边缘以及底部附以草叶纹、日光纹、花果纹、葡萄纹等中国传统花纹图案与包壶主要图案连城一个整体,从而达到遮盖残缺、美化壶体的目的。包好的紫砂壶增强了防潮、保温、耐酸、耐碱的功能,也可彰显拥有者的才华、情怀、个性和品位,从而提高紫砂壶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蒙城县锡包壶技艺随传承人于清朝末年从山东地区迁来,在蒙城县城漆园街巷里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目前程宝玉与聋哑的父亲陈兴海还在艰难的传承着手工锡包壶技艺。据了解,目前在安徽省范围内,手工锡包壶传承人较少,锡包壶工艺仅存在于蒙城县。陈氏手工锡包壶技艺最重要的价值是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采用锡为原料用传统手工艺的方法延续了下来,陈氏壶艺中的蝙蝠、金蟾、元宝、中国结等主图案以及边底处使用的花果纹、葡萄纹、日光纹等纹饰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具有无穷魅力和文化价值。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蒙城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