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

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龙江乡独龙族传统文化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龙江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海拔1200~5128米。全乡辖6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独龙江两岸的台地上,830户,4014人,其中独龙族393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人均耕地面积1.6亩,人均收入212.83元(2003年)。

  独龙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村寨大都建在独龙江两岸,依山傍水,四周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民居大体可分为木楞房和篾笆房两种类型,中、上游地区如迪政当、献九当、龙元多是木楞房,下游地区全为竹篾房,村落基本保持传统风貌,其中小寨传统草木结构式建筑占70%以上。独龙江乡地处横断山脉的峡谷地带,周围都是高山,形成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交通主要依靠竹溜索、木桥、吊桥、石拱桥等。

  手工业中以纺织最为常见。除砍麻、剥麻、晒麻之外,其它程序由妇女承担,主要织独龙毯,织毯子的材料大多是彩色晴伦毛线,颜色鲜艳,用于制作服饰、缝制被盖、做装饰品等。独龙族妇女服饰美观大方,整洁简便,独龙江上游一带妇女上身穿大襟长袖短褂或花衬衣,下身穿长裤,穿胶鞋或布鞋,披一块独龙毯;下游一带妇女上身穿大襟长袖短褂或花衬衣,下着筒裙,穿胶鞋或凉鞋,披一块独龙毯。男子上身着针织成衣,下身着长裤,外披一块独龙毯。独龙族男女均喜欢五颜六色的饰品,女子有穿耳挂环的风俗,喜用铜钱、银币、兽骨、兽齿、料珠等做成串珠挂在脖子上或戴在耳朵上。男女都爱戴手镯,女子戴“佳蔓”即银环,男子戴木镯。

  文面是独龙族妇女的古老习俗。独龙江沿岸各地区文面图案有明显差别,但材料和方法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后已渐少此俗,但目前尚可见一些老年妇女有文面。

  使用独龙族语言,无文字,以刻木、结绳等方式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独龙族村寨中所积淀的传统文化全面反映在社区组织、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组织结构可分为氏族、家族公社和家庭3个不同层次。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传入独龙江,每个大的村落如迪政当、巴坡、马库等村都有教堂。教徒们定期到教堂做礼拜,每年8月包谷成熟时过“咱白”节,12月过圣诞节。信仰万物有灵,认为鬼魂与人同生同亡。鬼分两类:天上的鬼“南木”和地上的鬼“卜郎”。地鬼危害人畜,天鬼既害人又益人,具有双重性。自然信仰活动有祭天鬼、“巫师砍鬼”、“卜辣鱼”、“阿细斯洛”、“阿细闹”等。巫师有“南木萨”和“乌”两种。

  民间文学丰富,主要以口传方式进行传承。有民间歌谣、神话、史诗、传说、故事等。目前收集到的神话传说有《人类起源》、《大蚂蚁把天地分开》、《洪水泛滥》、《创世纪》等。民间医药和传统历法较突出,至今还在为独龙族群众所采用。

  独龙族民歌和民间音乐十分丰富。民歌统称为“门租”,唱歌、唱调子称作“门租哇”,“哇”是唱的意思。常见的有情歌、叙事歌、习俗歌、山歌小调、劳动歌、祭祀歌、儿歌及哄娃调等。每一种旋律音调都可以演唱较广泛的内容。

  独龙族舞蹈单纯质朴,传统舞蹈有“剽牛舞”、“卡雀舞”、“克里舞”、“木伐舞”、“伯普艾舞”、“肯以舞”和“普鲁舞”等。这些舞多已失传,少数还保留在老年人中。跳舞时唱专门的民歌,称为“郎木门租”,“郎木”是跳舞,“门租”意为歌,即跳舞的歌,有对唱、合唱、一领众和等形式。

  独龙族的重大节日即“卡雀哇”节,节期为每年1月10日,已经成为当地的法定节日。剽牛是独龙族年节里最隆重的活动之一。

  民间传统体育主要有爬山、雪地短跑、射弩、掷石子、跳高、跳远、爬树、扳腕、摔跤、跳绳、荡秋千等。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贡山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独龙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