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提线木偶戏

福鼎提线木偶戏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提线木偶戏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提线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和传统演义的戏剧,是闽浙地区传统戏的一种。它源于宋末,流行于明清,民间称为“七条线”。其主要分布在福鼎白琳、贯岭等乡镇,表演地涵盖了本地各个乡镇的村落和闽东与浙南地区,常常在传统节日、民间节日和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表演。

  福鼎提线木偶制作精致,肖形毕具,表演栩栩如生。其身段多在90至110厘米之间,木偶头戴金冠,身着五色龙、凤袍,脚穿各种皇家靴、云头靴、高靴、布底鞋、花鞋等。传统的木偶提线长160厘米左右,艺人站在幕后提线演出,现在则是在台桥上演出,出现了台中台的效果,提线长达300厘米,表演更具生动性。艺人根据不同剧本扮演生、旦、净、末、丑,表演内容涵盖唐、宋、元、明等历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平民布衣的演义故事,主要类别有神话戏、武打戏、文戏、审案戏、寿戏等。木偶艺人在长期的舞台生涯中创造了许多特技,如飞刀、弄花、划船、抬桥、拾币、喷火、斩头、剖腹、脱衣、变脸等动作。

  木偶戏艺人多才多艺,具备了基本的吹、拉、弹、唱表演功底,主要以说唱和道白为主。戏剧内容由剧中人物“麻鼓长”口白介绍,时时分析讲述剧情,说话诙谐幽默,以增添观众的兴趣。木偶戏艺人表演所使用的福鼎方言,主要为桐山话、闽南话、浙南话和畲族话语言相结合的语词、语汇、和古读音的唱腔,体现了福鼎地处于闽浙交界、海西东北翼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古代传统戏剧剧种的古老性与多元性。

  与此同时,福鼎木偶戏保存着大量古代闽浙交界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福鼎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