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

  传统工艺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区志》记载:庐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

  庐山云雾茶手工制作工序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分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提毫、再干等八道工序。

  庐山云雾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5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饮用庐山云雾茶后,吟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随着社会和生产工艺的发展,庐山云雾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受到极大挑战,虽然高档庐山云雾茶仍需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但由于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技艺将面临失传。为了保护庐山云雾手工制作技艺不致失传,区政府将采取相关措施,加速人才的培训,使庐山云雾茶手工技艺代代传承。

  庐山云雾茶历史悠久,依庐山而现于历史得名,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寺院周边,劈崖填谷,栽种茶树,采制茶叶。《庐山小志》卷十二,《什识》中记载:“云雾茶山僧多种崖壁间,更有鸟雀衔籽坠生林谷,名闻林茶,色白香清,谷雨时采之最良……。”《九江府志》记载:“……茶出于德安、瑞昌、彭泽,唯庐山所产,味香可啜。该山,尤以云雾茶为最惜,不可多得耳……。”

  公元817年3月,江州司马的诗人白居易后迁居香庐峰挖药种茶,并写下《重题》一诗:“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力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诗人在《琵琶行》一段中写道:“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卖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s3L-Z#f8k'y;z!`4I到了宋代,庐山云雾茶就颇有名气,并成为朝中贡品。

  《庐山志》卷十二,商云小说“贡茶”中载“宋太平兴国中,庐山例贡茶,然山寒茶恒迟,类市之它邑充贡,贡民甚苦。”略见当时庐山茶的地位。/~1c&o+f!g-y#]&I)m茶语清心明代王思伍在《游庐山记》中说:“泉以轻妙,茶以白妙,豆叶菜以苦妙。”说明庐山茶以色白、即白毫多为佳,诗人王世懋游庐山时赞美庐山云雾茶,诗曰:“金芽碧玉云中生,赞美桃李莫如君。五老峰下成绿海,茶香千里万年名。”

  清朝,黄守羲(公元1693年)在《匡庐游录》中说:“一心(白石庵老僧)云,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其在最高者为云雾茶,此间名品也。白香山药圃茶园为产业,倍非虚语。”李绂六(公元1662-1721年进士),在《六过庐山记》一文中说:“山中皆种茶,循花径而下至清溪,……僧以所携瓶盎,就桥下吸泉,置石隙间。拾枯枝煮泉,采林间新茶烹之,泉冽茶香,风味佳绝”。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茶学家、制茶专家陈椽,将手工制茶技艺发扬光大。w.r(i-y,g0@茶,文化,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铁观音,单枞,普洱,紫砂壶,茶文,传统,摄影,音乐其弟子胡亨鉴潜心研究庐山云雾茶手工制茶技艺。汪会鸿师从胡亨鉴,在老师十几年的辛勤教导下,逐渐掌握了庐山云雾茶完整而系统的传统手工技艺,在胡亨鉴众多的弟子中脱颖而出,2000年汪会鸿创办了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石门涧云雾茶场。

  地域范围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的南岸。东枕鄱阳,与安徽东至县毗邻;南界南昌宜春,与本省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铜鼓诸县相连;西连幕阜,与湖南平江县和湖北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多县接壤;北濒长江,与湖北武穴黄梅及安徽宿松望江县隔江相望;居鄂、湘、皖、赣四省交界处,为江西的北大门。庐山云雾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庐山及鄱阳湖(九江管辖范围)、庐山西海及周边区域,涉及海会镇、岷山乡、赛阳镇等185个乡镇(办事处)。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3°56′30″-116°54′01″,北纬28°41′12″-30°04′29″,保护面积60000公顷,年产量1.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显锋苗,色泽翠绿润,显毫,匀整洁净;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鲜活、匀整。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含量在4.5%—7.0%,粗纤维含量在6.5%—9%,茶多酚在11%—26%,氨基酸在2.8%—5.2%,咖啡碱在2.8%—4.8%,儿茶素总量在13.7%—18.8%。 3、安全要求: ① 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391-2013)的要求。 ② 产品生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288-2002)的要求。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庐山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制作技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