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苗族芦笙舞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昭通市永善县马楠乡自然环境优美,共有苗族423户,1533人。每逢节日和喜庆活动时,他们都要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跳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起源于祭祀活动。现在保存的芦笙舞可分为6类:再现古代战争和迁徙的芦笙舞、模仿动物的芦笙舞、反映古代狩猎活动的芦笙舞、祭祀怀念祖先的芦笙舞、节庆喜事时节欢乐的即兴舞、特技表演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产生于农耕劳动和生产生活,芦笙舞的内容可分为:表现祖先刀耕火种场景和狩猎生活的生产劳动舞,生活情景舞,模拟动物舞,表现丰收和获取猎物后狂欢喜悦心情的情绪舞,以及祭祀礼仪舞等。跳芦笙舞时,男子吹奏芦笙,女子伴舞,时而蹬跳,时而叠罗汉、栽桩,时而翻滚,舞姿优美,节奏明快。跳技巧性芦笙舞时,舞者自奏自舞,手脚并用,无论跳难度多大的动作,曲子吹奏从不间断,芦笙随着身体的转动而动,脚上动作较多,技巧性很高。芦笙舞节奏轻快,动作古朴,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全乡男女老少均会跳,普及面广。
苗族芦笙舞风格独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马楠乡常年都保持有100~300人的芦笙舞队,曾在新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优秀奖,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中获综合一等奖。芦笙舞多为父传子、母传女,代代相传,也有一部分为师徒相传,如高难度的技巧表演等都得拜师。马楠乡政府把苗族芦笙舞纳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并派出专业人员不定期培训骨干,每年拨出5000元专项经费支持普及芦笙舞。